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说行业经济上半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说行业经济上半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入7月,2009年已过一半,每个与纺织服装业利益相关的人士都希求了解这些问题: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最艰难的时日是否已经过去?整个行业的生存实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后劲如何?哪些是困绕企业走出危机的难题?下一步企业的发展之路应该怎样走?

日前,在2009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的媒体访谈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向与会记者公布了上半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运行数据,并对这些数据做出了详尽的分析,以国际化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指出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生存、发展之路。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以2009年上半年行业运行数据为依据,认为中国的纺织行业正处在一个“震荡起暖”的阶段。

所谓“震荡”是因为全球的经济形势仍然起伏不定,而“起暖”是因为一些关键性的指标呈现好转,纺织行业已逐渐走出去年四季度和今年1、2月份的阴影。但由于出口形势波动下行,特别是规模以下企业的生存形势严峻,行业“两极分化”必然进一步加剧。因此整个行业的走势可以概括为:

整个纺织品服装出口负增长之势难以扭转;

行业的两极分化现象和趋势更加明显;

内需的增长将很大程度上弥补外销负增长所造成的行业增长的缺口;

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不仅仅是势在必行,而是不得不行。

数字下行业的生存实态

产值加快增速

从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率来看,今年全球的经济增长是-1.3%。其中发达国家的总体经济增长率是-3.8%,例如日本,达到了-6.2%,为日本衰退以来的最低点,美国也达到-2.8%,欧元区为-4.2%。再看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期是正的增长1.6%,印度是正的增长4.5%,而“金砖四国”中的另外两个国家,俄罗斯是-6%,巴西是-1.3%。中国是保8%增长。

从我国纺织行业来看, 1~5月份生产仍然大幅回落,但是增速比前一阶段有所加快。1~5月份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是5.17万户,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同比仅增长了5.21%,增速比去年的同期回落了12.06个百分点。但和今年1~4月比,这个增速加快了0.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从2月份以来3、4、5连续三个月累计产值的增速是加快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今年1-5月份,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5.7%,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1、12个百分点,但和今年1~4月比,投资的增速加快了4.09个百分点,这也是一个回暖的信号。

出口仍呈下降态势,订单向大企业集中

出口目前仍然处于下降的状态,1~5月份累计出口同比下降了11.13%,比去年同期回落26.44个百分点,累计降幅比1至4月扩大了0.97个百分点。

1~5月份规模以上企业的出货值同比下降8.23%,但比全国出口增速下滑幅度减缓2.9个百分点。这说明规模以上企业的出口形势要好于规模以下的企业,订单在向大型企业集中。

而全行业的出口价格指数和去年同期相比,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指数是101.87%,而其中纺织品出口价格指数97.49,低于去年;服装是104.95%,高于去年。也就是说总体上出口的价值在提升。

内销的增长回补了出口下降带来的缺口

内销的增速比较稳定,特别是5月份衣着类的零售额增长明显提速。1~5月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内销的产值同比去年增长了9.42%,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了10.94个百分点,但比1~4月加快了0.85个百分点,而且几个月以来整个纺织行业的内销产值在持续提速。而同时,今年1~5月规模以上企业出货值下降8%,但内销同比增长了7.54个百分点。也就说出口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个产业的产值,但内需的增长回补了这个缺口。

衣着类零售总额增速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社会零售总额的增长和衣着类的零售增长相比,衣着类零售增长的曲线远远高于全社会零售增长的曲线。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这两条曲线就逐渐接近。曾经有两个时期,即2008年10月份和今年的4月份,甚至出现了衣着类零售的增速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趋势。而今年 5月份又回归到以往的情况,5月份整个衣着类零售总额的增速是22.1%。

行业利润仍然延续负增长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整个行业的利润仍然延续了去年年底开始的一个负增长态势,1~5月整个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的利润同比下降了0.14%,比去年同期的增速水平(2008年是8.37)下滑了8.51个百分点。全行业实现的利润率是3.37,而2008年同期是3.53%。但是3.37%相比于今年1、2月份(1、2月份是2.94%)来说有所提高。5月份全行业的亏损面是23.46%, 51700家规模以上的企业亏损面是23.46%。亏损企业的数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07%。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考题

国际市场需求不振消费结构下行位移

目前国际市场的需求仍然不振。以美国为例,5月份整个服装、服饰的零售额,比去年5月份下降了6.96%。美国几家主要的零售商和品牌商,如Macy's,J.C.Penney, Levis等销售额也验证了下行的趋势。美国最大的百货店Macy's,其一年销售额在200亿美元左右,而今年全年的销售预期与2008年持平,这比2007年下滑了8%。再如Liz Claiborne,预计今年整体的销售额会下降10%以上。Polo Ralfh Lauren也预计全年的收入会减少10%以上。所以,整个美国的主流消费百货公司和品牌连锁对今年的预期都在调低。

在这种情况之下出现的了“打折成风”。美国的店分成两个层次,一种是 “第五大道”、 Macy's的Bloomingdale之类,汇集了世界各个奢侈品牌。在这些店中,过季产品最多可以打到3折,当季产品也有打折,这种情况在以往是不曾出现的。第二是过去的大众消费品牌,比如Levis,J.C.Penney旗下的Nine West等。这两个品牌的打折率都很高。例如一个包,其传统的定价是在70美元到200美元之间,但是现在30~40美元就能买到非常好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日本。

所以在短期内,对于国外市场的需求不能抱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甚至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要做好应对这种萧条状况的心理准备。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传统百货的打折和那些能够降低消费者采购成本的商业模式,如一些折扣店或者大卖场,其所受到的冲击远远小于中高档的百货连锁店。可见,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整个消费群体正在向低一个层次下滑,即所谓“消费结构的下行位移”。

国内拉动内需仅靠国家投资收效不大

一季度城镇居民的人均衣着支出同比增长了8.03%,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7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人均衣着支出同比增长了4.46%,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38个百分点。

虽然中央政府的投资力度已经非常大。要拉动内需,仅仅通过国家投资来拉动是不行的。要消费就要谈到消费力,居民的收入一般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属于劳动性的收入,比如说工薪阶层的工资和奖金;一个是资产性的收入,比如资本市场收入,即“二元经济”。而中国国民的收入结构应该说还是“一元结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收入还是来源于劳动性的收入,结构还比较单一,消费力也较弱。

落后的商业模式侵蚀着企业的利润

同样品牌的商品,放在中国的百货店和国外的百货店销售,我们同样品牌的产品往往要比别人贵一半。什么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商业成本。国外一些百货店,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不仅仅是出租它的店面,同时还拥有相当比例的自主品牌,这些自主品牌形成了完整的采购链和供应链,从而使其整个商业过程中的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Macy's今年在迪拜开发了美国本土以外的第一个店,带去了它们高档的Bloomingdale,接下来,他们还要面向中国大陆地区开设百货店。一旦国外这些商业实体进入到中国,以其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及其自主品牌在整个商业环节中所占的比例来说,一定会对我国的商业形成巨大的冲击。

汇率的因素仍是出口企业的压力点

汇率对行业的压力也比较大,今年1~5月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比去年升值了3.7%,对欧元平均汇率比去年同期升值了19.8%。所幸的是,日元汇率比去年同期贬值了5.4%。但三大市场中,有两大市场都面临着汇率的增值,另外,横向看印度的卢比,在5月份,汇率比去年同期贬值了10.22%;印尼盾,贬值8.28%;韩元贬值了20.7%。汇率的影响应该说对整个出口市场的结构变化也会造成深远影响。从今年美国商务部公布的1~4月从世界进口的纺织服装的情况来看,总体下降了10.91%,其中从中国进口下降了6.86%,从印度进口下降了3.44%,越南增长了21.19%,所以受汇率影响,纺织服装出口的环境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而且一年期的人民币对美元还是处在升值预期。

生产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会加大行业的成本压力

5月份整个行业的主要原料棉花和涤纶短纤,比今年1月份时分别高出了15.41%和24.16%。劳动工资方面,到去年年底,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的职工小时工资是1.54美元,是印度的1.8倍,越南的2.7倍,巴基斯坦的2.75倍。

释放风险创造机遇的解题之道

向商业模式要成本

较之传统的商业模式,直销和网购的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比如,美国的高档百货店Nordstrom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进行网上直销,因为这种品牌更容易建立网上营销的信誉。日本的很多企业也在走“网上直销”的商业模式。

国内一些中心城市,传统的专业批发市场已经大幅度向零售进行转变,如北京大红门、官园、秀水、女人街等批发市场的零售额已经大幅度超过了批发额。其最大的优势是商业成本低,比传统的百货业低30%~40%以上。这从另外一个侧面映衬了目前国内零售业商业模式的落后。

所以对于纺织服装行业来说,关注商业模式在当下有其特殊意义:第一要关注新的商业模式,中心城市传统的专业市场;第二,要关注面向中西部的消费,包括这些地方的零售批发市场。在强调品牌提升的同时,我们的产业如何从制造向服务,甚至向直销来延伸,即所谓“制造零售商”的概念,研究怎么让生产环节的产品,减少流通环节的成本,来直接传递到消费者的手里,这很可能成为我们下一步的突破点。

生产地转移

通过对国外品牌走势的观察发现,这些品牌实际上一直在走一条降低成本的道路。这就是生产地的转移,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到了80年代、90年代则成了燎原之势。

在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产业转移地区与承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这种移动可达到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有利于产业升级。但我们要注意这种转移不应局限于产业基础部分的转移,还在对未来的零售、物流及时尚业的转移奠定基础。

设计外包

一些大的品牌、大的百货公司很多都把自己的设计外包给它的供货商或者是专业的设计机构,来降低自己在设计方面的运营成本。中国的企业,为什么过去只拿到了整个供应链利润中10%~20%的利润空间?因为在中间设计服务的这个环节很少有企业能切入进去,为客户提供完善的“一站式”的服务。国内企业所接的很多订单并不直接来自于国外的品牌市场和流通市场,而是间接地来自香港等地的供货商,这些供货商之所以有能力给下单,是因为其设计能力获得了品牌的认可。因此,国内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扬长避短尝试设计外包的形式。

采购环节外包

如Liz Claiborne和德国最大的百货店Karstadt(Arcandor子公司)最近就把自己的采购部门卖给了香港的利丰行。采购的外包也意味着它要削减自己的运营成本,但是这样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百货或品牌把采购权力下放给像利丰行这样的机构,这些“综合服务提供商”,提供从设计到采购,到整个生产流通监控,甚至物流配送的服务。因其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要比欧美市场更加充分,则必然对我国制造行业的成本造成进一步的挤压。

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我国企业应该突破枷锁,努力使自己能够具备这种从设计到采购,到提供物流配送全套的服务。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课题,要争取自己的利润空间就要突破现有的利益格局。

提升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一是指产业的集聚效应,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全国试点了145家产业集群,这145家产业集群的产值占到全行业的60%。二是今后行业的规模、效益,将向一些优秀企业集中,呈现“两极分化”趋势。目前全国高于3亿销售额的规模企业数量不断上升,销售收入逐年递增,用工数占全行业比重也在上升。这实际上反映了产业配套能力,是一个核心竞争力。

产业集中度上升会带来集中创新的能力、市场秩序的规范和品牌的提升,这都是整个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带来的相应的后续效应。

因此,中国纺织服装业要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必须要保持较大的规模,集成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一站式服务,供应链的整合,缩短流通环节的成本以及竞争性资源的长期稳定性。这包括劳动要素成本比较优势问题、产业配套能力、内需市场的健康发展、政策稳定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