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阳光分班”背后的阴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阳光分班”背后的阴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阳光分班”在各地严谨有序地进行着,貌似有向全国推广的征兆。这种分班机制是由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将中小学新生用电脑随机打乱,在媒体、家长、人大代表等多方监督下完成分班的方式。这个过程避免了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不良现象,目前口碑良好。但看似“阳光”的背后,却涌动的是教育的无奈。或许,它最终会演变成一场闹剧。理由如下:

其一,“阳光”的背后违背“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学生经由学校培养后,最终只能成为两种产物:一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各行业精英,一类则是社会中的工具(此“工具”无贬义)。但“阳光分班”却忽视这一问题,一个只能是“工具”资质的人,却拼命去挤进只适合“精英”教育的环境,这同样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对于今后只能成为“工具”的学生而言,这种过程无疑是浪费自己的青春,更是对家庭资产的严重浪费。

其二,“阳光”的背后是创新教育的迷失。上世纪90年代,各地中小学出现的“校中校”正在蓬勃发展时,却遭遇到“同在蓝天下,为什么孩子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这一舆论的厚冰,最终各地“校中校”一一瓦解。之后随着“钱学森之问”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讨论,人们曾对眼前这种平均的大锅饭式的教育产生过怀疑。但在探讨还没有最终结论时,“阳光分班”随之而至,虽然班与班之间均衡公平,但教育要求“就低不就高”,为照顾到所有学生,一些具备创新资质的学生就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这就造就了另一种不公平。

其三,“阳光”的背后有忽视个体成长之嫌。在私立教育不受重视的当下,试问一个家教良好、禀赋可塑的学生在不适合自身的教育环境中,是坚守自我的可能性大,还是随波逐流的可能性大?同样,一个资质一般、习惯恶劣的学生在相对优秀的教育环境中,是被改变重生的可能性大,还是扰乱他人、为害同学的可能性大?人们会抱着最理想的心愿去思考,但也不能忘记因材施教。

其四,“阳光”的背后会使教育部门丧失主动思考的空间。“阳光分班”虽让教育部门很好地回避了社会关于教育资源不公平的指责,并以锐意改革的大旗来面对公众,但形式的改变却更让教育的主体忽视教育本身的问题。在平均的班型下,怎样让适合成为精英的学生得到有针对性地培养,怎样让拔尖创新人才有适合自身的教育环境,怎样让教育机制更能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这些本是教育部门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很有可能在耀眼的“阳光”下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