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论解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论解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在结合中小企业生存制度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劣势,对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融资缺口进行分析,并探索了其中的原因。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企业融资 理论阐释

一、我国金融体制的现状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以发展中国家为样本,研究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了“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理论。他们认为:金融体制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发展之间表现出来的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由于金融体制落后和缺乏效率,束缚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呆滞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制约了金融的发展,从而形成相互“促退”的恶性循环。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当局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的错误政策。这就是所谓的“金融抑制”。

改革前的中国金融体制是金融抑制的典型。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开始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力求实现中国金融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由于转型期的特殊国情,我国仍没有完全实现金融的市场化与自由化,金融抑制仍然存在。首先,从利率自由化来看。利率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首要内容。最近几年,国家开始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可以采取适当的利率浮动,可市场利率仍然比最高利率高出50%;其实从金融业务与机构准入自由化来看。其次,从金融业务来看。在世界金融业纷纷抛弃分业体制,转而实行混业体制的主流趋势下,我国仍然是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从机构准入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的设立,采取的是审慎审批制,在实践中,中国人民银行在审批时,仍将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银行业的竞争的状况摆在重要位置,民营银行的设立仍然受到种种行政性的限制。尽管我国建立了一批股份制银行和合作银行,但是,四大国有银行在市场中仍处于垄断地位,在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存款总额、贷款总额等市场份额指标方面,其比重均在85%以上。这一格局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准入壁垒仍然相当严重;第三,从资本账户自由化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境内的资本账户仍然处于比较严格的管制状态。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劣势

1.财务管理不规范,不利于银行对企业资金的监管。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限制,中小企业资金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专业财务人员,财务信息不详细,财务报表过于简单并缺乏可靠性,既不能充分反映企业资产运营状况,又使金融机构难以通过审核企业财务来评价其资信,制约了银行对企业的信用放款。加之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大多采用现金交易的方式,没有相关凭证,进一步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资金监管的难度。

2.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讲,中小企业多属于婴儿期和成长期,因而淘汰率高,平均寿命短。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而大企业的平均寿命则为40年左右。根据学者对美国中小企业的研究,在全部中小企业中,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5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6~10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10年。 高淘汰率、低平均寿命意味着更高的倒闭风险,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最重要障碍之一。

3.缺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当前商业银行为降低风险,一般要求企业提供资产作抵押,而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有限,因此很难符合银行抵押贷款的条件。至于担保,各商业银行规定只有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的企业方可提供担保,符合担保条件的中小企业很少,使中小企业无法相互担保,只能寻求大企业的担保,增加了贷款的困难。而且,随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大部分企业风险、法律意识都在增强,一般不愿为不熟悉或经营状况不佳的中小企业进行担保,即使担保往往也要收取较高的费用,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4.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是,借期短、数额小、频率高,从而带来了很高的操作成本,从而使资金的平均使用成本高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要想得到贷款必须支付更高水平的利息,然而,对银行来说,更高的贷款利率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而且目前利率还没有完全放开,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资金提供者当然缩减对中小企业放贷的规模。

5.部分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屡禁不止。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使银行无法有效监督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状况,中小企业通过制造虚假的交易合同、资产证明等骗取大量的银行贷款,再以不规范的资产评估、资本运作、改制、破产等手段逃废银行债务,给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使各商业银行不愿轻易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三、融资缺口的产生

1.股票市场上市公司主要是大企业,中小企业入市难

我国证券市场建立的初衷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性质的大企业就占得了先机,长期以来上市融资似乎成了它们的专利,股票市场日益演变成为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改制的一种“融资”制度安排。一方面现行上市制度有利于业绩中等但规模大的企业,不利于赢利能力强而规模小的企业。中小企业的普遍特点恰恰是规模较小、成立时间不长但盈利能力强,我国现行上市标准中企业规模、盈利记录与融资额度和净资产规模挂钩等规定无疑将大量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排除在上市公司之外。

2.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二板市场尚未设立

目前国内的资本市场仅有主板市场,虽然2004年5月已在深圳设立中小企业板,但离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有很大的差距,发行体制没有根本变化,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环境也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毕竟中小企业板只是创业板的雏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市场,其对拟上市企业的资格要求依然很高,上市“门槛”是按现行主板发行审核标准审核通过的,主要对象是那些科技含量高、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总之,有限的市场容量难以容纳成千上万的拟上市公司。

3.中小企业债市尚未开放

通过债权融资是国际通行的直接融资方式。从国外发达国家情况看,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通的资金中,公司债的融资比重一般要高于股权融资比重的数倍乃至近十倍。而我国资本市场却反之,明显呈现“股市强、债市弱”的特点。从股票市值、债券市值占GDP比重看,全球统计债券市值相当于GDP的95%。但2002年末,中国债券市场的各类债券包括国债(含凭证式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企业债占GDP的比重为34.22%,为全球同一指标的1/3,债券市场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股票市场,整个资本市场存在结构失衡。从债券市场结构看,我国呈现“国债强、公司债券弱”的特点。严格的计划配置和审批制度,使企业债券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国债的延伸,成为一种计划指标和稀缺资源,除了国有大型企业和地方重点企业外,中小企业基本上被剥夺了发行企业债券的资格。最终结果是我国债券市场上公司债券只占很少部分,就存量来看,截至2002年底,国债余额16000余亿元,占整个债券余额的61%,金融债近1000亿元,占37%,而公司债券只有600亿元,占2%,且主要集中在中央直属大企业。

参考文献:

[1]陈放.《企业病诊断》.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缪曼聪.《对中小企业金融信贷服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金融参考》.2001,(8).

[3]陈剑波,张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新经济导刊》.2002.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