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结直肠息肉病理结果分析—附100例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12年5月行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息肉标本用行HE染色和病理形态学观察,按WHO诊断标准复查切片,观察息肉病理类型、腺瘤肉病理类型与不典型增生、息肉体积大小与癌变率的关系。
结果:息肉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61例、炎肉29例,增生肉10例。其中恶变8例,全为腺瘤型,管状腺瘤1枚,绒毛状腺瘤5枚,混合型腺瘤2例;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1例,降结肠1例,升结肠1例;8例恶变患者年龄平均(56.45±19.56)岁、息肉直径(1.86±0.45)cm均大/高于92例未恶变患者的(44.67±22.67)岁、(1.20±0.36)cm(P
结论: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内镜检查对镜下所见息肉应多处多块活检,并全瘤进行病理检查。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病理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54-01
结肠息肉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少数息肉会发展成为结肠癌,其发病隐匿,人群的发生率约为10%,多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可单个发生,也可呈多发。提高对结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对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观察了100例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12年5月行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年龄22-84岁,平均(50.34±22.45)岁,其中男67例,女33例,共发现息肉280枚。临床表现主要为血便、腹痛、腹泻、便秘、腹胀、大便习惯改变等。单发60例,多发40例,息肉的分布:左半结肠息肉60例,其中直肠20例,乙状结肠40例,降结肠15例;然后依次为横结肠13例,升结肠12例。息肉的大小:最小0.1cm×0.1cm,最大5.0cm×6.0cm。息肉的形态:多呈圆形、半圆形、状或分叶状;长蒂及亚蒂80例,广基20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常规行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则先行活检送病理检查,电子结肠镜观察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息肉标本用行HE染色和病理形态学观察,按WHO诊断标准复查切片,观察息肉病理类型、腺瘤肉病理类型与不典型增生、息肉体积大小与癌变率的关系。
1.3统计学处理。SPSS12.0统计软件对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对定量资料数据用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α=0.05,P
2结果
息肉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61例(以管状腺瘤为主,共48例,绒毛状6例,混合型腺瘤7例)炎肉29例,增生肉10例。其中恶变8例,全为腺瘤型,管状腺瘤1枚,绒毛状腺瘤5枚,混合型腺瘤2例;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1例,降结肠1例,升结肠1例;8例恶变患者年龄平均(56.45±19.56)岁、息肉直径(1.86±0.45)cm均大/高于92例未恶变患者的(44.67±22.67)岁、(1.20±0.36)cm(t=4.06,3.78,P
3讨论
大肠息肉是大肠的常见病,文献报道的大肠息肉发病率的差别很大,取决于普查的范围、检查方式和检查深入程度,大肠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期疾病,息肉的恶变与其大小、形态及病理类型有关,特别是腺瘤型息肉体积越大,癌变机会越高。肠镜仅反映肿块的外形,并不能反映其实质,实际上大肠的息肉状肿块既可以是肿瘤,也可以是炎症性或其他性质的,肠镜下观察息肉均表现为有蒂或无蒂隆起到赘生物,难以定性,所以检查发现大肠息肉均应做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病理诊断十分重要[2]。
按病理类型可分为:①腺瘤样息肉最常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是由于结肠粘膜细胞增生过旺,局部粘膜隆起向肠腔内突出生长所致,结肠腺瘤样息肉在结肠各型息肉中所占比例最高,本组息肉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61例(61.00%,61/100),包括管状腺瘤为主,共48例,绒毛状6例,混合型腺瘤7例;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的发病关系密切,文献报道腺瘤肉癌变率为3-27%[3],本文恶变8例,全为腺瘤型,管状腺瘤1枚,绒毛状腺瘤5枚,混合型腺瘤2例;恶变与年龄、直径大小有关,8例恶变患者年龄平均(56.45±19.56)岁、息肉直径(1.86±0.45)cm均大/高于92例未恶变患者的(44.67±22.67)岁、(1.20±0.36)cm(P
综上所述,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内镜检查对镜下所见息肉应多处多块活检,并全瘤进行病理检查[5];对腺瘤样息肉无论大小应尽可能全息肉处理;对非肿瘤肉,也应结肠镜追踪观察以防恶变。
参考文献
[1]耿振宏.结直肠息肉的病理学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9):125-126
[2]郑之田.胃肠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46-872
[3]李伏娥,叶红军,李坚,等.796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观察[J].中南大学学报,2005,30(4):463-466
[4]常艳,于晓红,路聪哲.大肠息肉9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2):2045-2046
[5]张育明.大肠息肉与病理分型的关系[J].广东医学,2006,27(8):123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