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服饰设计和民族心理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服饰设计和民族心理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民族服饰是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群体的心理因子。由于具体的物质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便产生了具体民族的不同服装。反过来,不同民族的服装则反映了不同的民族心理。本文从服装的颜色、款式、图案、面料,以及服装配饰等方面来剖析若干民族服装的心理背景。

[关键词]服装色彩 服装图案 服装款式 民族心理

服装色彩与民族心理:华夏民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黄色视为正色。帝王登基时穿上黄色龙袍,老人谢世时蹬上黄色寿靴,香客朝山时背上黄色香袋,平民百姓尽管存在种种禁令,他们只是避讳统治者专用的金黄、明黄和赭黄等色调,还是穿着用椰黄、鹅黄和泯金黄等色调衣料制成的服装。这与华夏族对黄土地、黄河水特殊眷恋的心理意识有关。华夏族的诞生和壮大,与黄土高原和黄河水域的哺育息息相关,使黄色推之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中的至尊。此外,华夏族具有的“温良恭俭让”的中和性格,所属的黄肤色人种,也是推崇黄的服色的心理基因。然而,在巴西人的心中,黄色是凶丧的象征。日本大和民族穿着的和服,一般不用绿色,他们认为绿色象征不祥,而在爱尔兰岛国,绿色却是压倒一切的统治色,因为爱尔兰岛遍布郁郁葱葱的草地和牧场,岛的四周环绕着绿色的海水。就是这绿色的草,绿色的地,绿色的水,保证了牧料的丰盛和人畜的兴旺。生存的心理意识自然使爱尔兰人将绿色视作国色,也自然将作为生机勃勃象征的绿色作为他们的民族服色。

服装款式与民族心理:阿拉伯民族的服装款式除与自然环境所产生的自卫心理有关外,还与他们笃信伊斯兰教有联系。《古兰经》中写道:“女性信徒,要谨慎地将视线投往下视,守贞洁,除了可露出的部分,其他的地方都不可让人看到。”因此,阿拉伯妇女的服饰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式样,但都具有严密包裹的特点:有的是仅在眼睛处留有小孔而罩没全身的长袍,有的是长袍加上包裹头、颈、脸部的面纱。虽然现在有的阿拉伯国家的服饰制度有所松动,但是,由于宗教意识的长期积淀,形成了她们特定的穿着心理,大多数女性还是固守传统的装束。然而,游牧于撒哈拉沙漠与苏丹、埃及一带的图瓦雷克人却与之相反。在他们那里,女子不戴面纱,而男子却披面纱,除吃饭时外,白天甚至晚间睡觉都蒙着面纱。这是因为图瓦雷克人至今残存着母系社会的遗俗,这种服装款式正是“女尊男卑”心理的反映。“得体”和“莎丽”分别是印度男性和女性的传统服装,它们是以不经缝制的整块衣料披挂身体的卷衣型款式。印度人喜欢这种款式的服装,不仅仅是因为适合美的原则和气候风土,还有主宰他们命运的宗教背景。印度教义要求它的教徒不应有私财,来去赤条,以天为衣,所以他们都以身上穿着最低限度和最简朴的衣裳为是。“得体”和“莎丽”的原始款式的特征,正适应他们独特的宗教心理。

服装图案与民族心理:高山族少女出嫁时的衣着,从上衣到裤裙都镶嵌有美丽的图案。上衣的一边上绣着一对对游在水中的金鱼,裤脚的花边上绣着一只只开屏的孔雀,裙子上布满三十六朵梅花。这些图案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反映她们内心的祝愿:金鱼,象征着夫妻形影不离;孔雀,代表着心灵美好;梅花,表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即家庭和睦的意思。满族服装多采用象征吉祥的图案,如用四季常开的月季花等花卉,组成“四季平安”图案;用五只蝙蝠围绕篆文寿字,组成“五福捧寿”图案;用连续结果的葫芦加上文字,组成“子孙万代”图案,等等。总之这些寓意吉祥的图景,反映了人们向往太平、幸福、长寿和多子多孙的心理状态。

服装面料与民族心理:大凡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民族,他们的衣着都与皮毛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的满族人就有穿皮衣的习惯,所谓“厚毛为衣,非入室不撒”。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也是以兽皮为衣的。从气候条件上来看,这些民族采用皮毛作为服装的面料,是为了御寒防冻;从劳动内容来看,他们以狩猎为主,动物的皮毛是他们最易获得的服装面料。但是,皮毛面料与这类民族心理的关系还不止于此。我国满族人进关之后,虽然中原地区已不像关外那般寒冷,狩猎也已不再是他们主要的劳动内容,但是,穿皮衣之风仍是有增无减,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仍喜欢穿着皮毛服装,只是皮毛的贵贱、款式、厚薄不同罢了。这是长期的狩猎生活和穿着皮毛的习俗在民众心灵深处打上了烙印,自己民族的生活和情感与动物的皮毛紧紧连接在一块儿了。印度的得克族人,一般都穿着自纺的棉质布制作的民族服装,拒绝机器纺织的衣料,这与他们接受的以苦行为乐的教义是分不开的。

服装配饰与民族心理:阿曼苏丹国在“乌姆娜乐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习俗。尤其在衣着装饰上别具风格。当地成年男性除穿无领长袍和扎绣布包头,还必须在腰间佩一把这样的刀:长尺余,宽二寸,其形如弓,顶端呈九十度弯曲;刀柄用牛角、长颈鹿角或硬木制成,表面镶嵌金、银饰品,雕刻不同的图景,并装有七个银环,其中两个用作连接腰带,五个作为装饰。阿曼地处亚非两大洲交汇处,像一把银色的佩刀,阿曼国徽的中心图案也是腰刀,因此,阿曼人将佩刀视为民族和男子汉的象征。哪个男子不佩刀,就会被他们斥之为衣冠不整和懦弱无能。印第安人的传统服装款式是相当原始的:男子通常在腰间系绳穗或布带,女子往往只在下身套一件短布围裙,但她们在配饰上却很讲究,把猎获的飞鸟走兽的羽毛,拴在一根根的绳子上,再将带羽的绳子编成一张网,然后套系在头上。他们的编织法可供色彩绚丽的羽毛在头上雄拔地散开,煞是好看。这是他们长期生活在蓊郁幽深的丛林,从鸟禽身上所获取的审美经验而形成的服装心理。吉尔伯特群岛上的土著人,用头发编成的带子将贝壳、人齿、海豚齿、椰子壳等物串成饰件,挂在脑前,他们认为折翼服饰的配饰具有超自然的魔力。缅甸巴洞地区部族女子盛行颈饰,自小就将黄铜棒制成的环绕在脖子上,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定期加圈。这种颈饰固然可使服装整体造型增添情趣,但究其心理根源却另有一番道理。该部族的人,素以女性的颈长为美,由于颈圈是用与颈脖几乎同样周长的铜棒绕上去的,它迫使颈脖随着颈圈的不断增加而伸长,从而达到长颈美的效果。

民族服装的民族心理表现,除以上外,还有其他诸多方面。在世界走向大同之前,对于民族的态度大致有两种走向:一方面是继承。面对民族与民族之间还不完全平等的现实,每个民族在政治上强调独立,在经济上强调自力,在文化上强调传统。这一态度体现在服装上便是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尤其是在重大的节庆活动和民族间交往中,人们总是有一种通过本民族的服装来显示民族自尊自强的心理。如和服是日本独有的民族服装,如今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和服的现象比较少见,但每逢举行隆重仪式和节庆活动,日本人都喜欢穿着和服。在一年一度的“新年节”、“成人节”、“锅冠节”、“工具节”和“高山节”期间,到处可以看到穿着各种各样和服的男女。近年来有一些阿拉伯人,主要是男性的服装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喜欢穿着西装革履,但他们在重大节日和家中还是一身长袍。国际性和世界性的运动会,是多民族交往的场合。从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观众可以看到各国运动员总是喜爱身着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装步入会场,其时像是在举行民族服装表演,五光十色,美不胜收。不只是运动员,连司仪、服务等人员也多作民族服装装扮。北京亚运会的升旗小姐即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火红色的旗袍,汉城奥运会奥运村旁边的百货公司女店员,全部以“赤古里”(系在腰带的宽松上衣)和“起马”(上至胸部下至脚踝的长裙子)的衣着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服务。另一方面是吸收,面对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距和其他民族的长处,每个民族或多或少,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采取吸收的态度或受到影响。这种吸收或影响也表现在服装上。“胡服”原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因它紧身轻便,就拿来为我所用。赵武灵王还力排众议,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兵强马壮。唐人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从波斯人那里学来了一些团花的服饰,而日本人又将唐服引进日本演化为和服。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更新,国际交往的增加,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明迅速交流传播,各民族的服装也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在国外学习或旅游过的人,纷纷穿起具有现代意识的时装。在大城市孟买的中心,出售时装的店铺鳞次栉比,即使在英国这样以保守著称的国度里,外民族服装也成了人们追求的时髦。英国服装心理学家赫洛克曾这样写道:在英国到处都是西班牙式、法国型,土耳其头巾,威尼斯时装,代替了民族服装。在民族服装交融中,有两种主要的心理状态:一是为了强壮自己的民族,一是为好奇心驱使。每个民族总是希望自己强壮起来,而要强盛就不能闭关自守,非得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每个民族对外民族的东西总是充满着惊喜和偏爱,因为这些东西是本民族所没有的,越是自己不具备的东西越是想得到,这些就构成了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心理动力。

参考文献

[1]叶立成.服饰美学 中国纺织出版社[J].北京 2001

[2]华梅.服饰与民族文化 人民出版社[J].北京 2001

[3]周国屏.服饰图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M].北京 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