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吹去浮华始到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吹去浮华始到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目标的转化――从教师目标向学生目标的转化

作为一门课程,语文应该而且必须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才知道教什么,上完课,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仔细阅读这段话,它指出了一个不同于过往的地方,三维目标的提出实际紧扣着两个字――学生。即使在新课改一年后的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几乎是从教材角度和教师角度为主导的。这种教师设定的目标,其实是一种静态目标,也许是一种过高目标,学生在完成这种目标的过程中,是一个路人,是一个被动者,这样的目标何以带来高效?要想带来高效,转化目标形成势在必行:通过一定方式将教师目标转化为学生目标。我们以语文学习的第一个基本环节预习为例来谈谈师生目标的转化。

二、方式转化――从教师宣讲到问题导引

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很多时候采取的是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模式。即使采用了问题讨论的方法,也是老师不断地在学生面前引导,朝着教学目标靠近。这样的教学,学生是只是参与者,而不是决断者,任何想法都必须折服在老师的理解之下,学生何来学习的动力?教学效果何以得到保证?

“使学生增加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称为积极主动探知未知领域的过程。”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明确要求。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字鲜活,充满生命力的,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恨之如仇敌,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能给学生以阅读的兴趣。我这里借用美国三年级的阅读课《民谣花木兰》为例来比较我们的语文教学。

美国(三年级):《民谣花木兰》

――主题:“冒险”;课文由14张精美的图片组成;中英文展示;

――课前提示(一边读课文,一边自检你对故事的理解程度,再读课文)

――课后活动设计:

思考:为什么花木兰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母亲要出征的事情?花木兰以女性士兵身份申请出征,有什么后果?为什么同伴知道花木兰是女性时那么惊讶?你对勇气有什么理解?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个故事?

――表达:写一封信(木兰写给父亲:这段时间都做了些什么,现在的状况如何);

――课后社会实习:制作一个颁给花木兰的领导者奖状;

――观点:文本观点与电影《花木兰》的观点比较,并且选择精彩场景交流;

――上网:针对花木兰的事情,发表评论。

这是美国教材的设置,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吸引学生的各个层面的东西,与我们教材冰冷无趣、高度概括的几个思考题相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课后活动的设计环节,其实等同于我们的语文阅读环节,任何一个学生看到这样的设计,都会忍不住亲自去求证一把,哪怕就是得到了不同于他人的答案,我想,学生们也是快乐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呢?关键还是学习的方式的问题。

比如《窦娥冤》,元代一个著名的戏剧。今天学生本来喜欢戏剧的就不多,再加上是文言,那就更不喜了。我们让学生去查老师认为重要的文言字词,理解所谓的情感,去学习戏剧的写作技法,学生还能有学习的兴趣吗?如果我们能仿照美国教材,遵照新课标的规定,变换一下学习的要求,也许就会改观这种情况了。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研讨这篇文章。研讨题目如下:

1、请通过搜集资料,整理关汉卿个人的大事年表。

2、阅读《窦娥冤》,扣住“冤”字,将全剧分成四个部分,并分别概括。(少成童养媳、成年成凶手、感动上天、向天抗争)

3、思考善良的窦娥为什么会发出残酷的誓愿?是什么扭曲了窦娥的人性?

4、是谁使窦娥变成了变态复仇者?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窦娥?

用这几个题目代替老师的讲解,用学生合作研讨代替被动的接受知识,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解放了老师,解放了书本。学生在围绕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自然关注了文本,注意到了字词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有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老师有了指导的惬意。这样的语文学习,何愁效果不好?所以,要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需要果断地摒弃那种“填鸭式”或“伪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相机指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浮华掩盖下的永远是荒原。为了让这荒原变成绿洲,我们需要更多的付出,从各个层面去付出,以期取得我们想要的语文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