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章淡淡忆儿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章淡淡忆儿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河,大河。

城,小城。

便是呼兰河。

通讯百科

呼兰河的今昔:萧红的故乡就在呼兰河边,书中的一切故事也都是围绕呼兰河展开的。呼兰河是松花江中游左岸的一条大支流,位于黑龙江省中部,至呼兰县汇入松花江。很早以前,河里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当地人多以此为生。遗憾的是,此河如今已遭到重度污染,被列为“不适合鱼类生长”的河流。

呼兰河的生活是平静的,或者说,是“卑琐平凡”的。而在小城里生活的人,都是质朴自然的。

幼时的萧红常把韭菜当杂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祖父没说什么。她又曾把玫瑰戴到祖父帽子上,和他大笑着。祖父教他亲爱的孙女念诗,为她烤小猪、烤鸭子。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那样打着梆子,看他那似乎一天比一天小的孩子慢慢长大。卖烧饼的、卖麻花的、卖凉皮的,天天在胡同口喊着,就连那卖馒头的老头儿,冬天滑倒了,馒头滚出来,让人拿走了,他也只是向那人喊,地皮冻裂了,吞了他的馒头。

样的场景,也许只有在样淳朴的小城中才会见到。

萧红曾哀叹:“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她的经历是现代女性觉醒和受难的写照。但在《呼兰河传》那么平淡、质朴、有趣的文字下,样的一种心酸恐怕会化为烟云了吧。

其实,在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的背后,藏着“一串凄婉的歌谣”。

20世纪初的日子,是不太平的。那些进步的青年高喊着“科学”“民主”,却不知,在北方的一座叫作呼兰河的小城中,人民却那样愚昧、麻木。

那个失去独子的王寡妇,虽然疯了,但还晓得卖豆芽菜为生。她是不幸的,人们却“不足为奇”。老胡家那团圆媳妇刚嫁去不久,便生了病,她婆婆“心安理得地花了五十吊”请那骗子――云游道人给小团网媳妇“治病”。说是治病,不过只是抽帖算命,贴上红帖罢了。结果还是把那个“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网媳妇活生生“送回老家去”。

我们同情那小团圆媳妇,为她叫屈,她只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一个牺牲者。老胡家,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一个缩影,是年幼的萧红看到中国国民盲目、麻木的思想弱点的一扇小窗子。

萧红反复在小说中提到:我家是荒凉的。其实,我并不觉得她家是荒凉的,那大大的后花园,有蒿草,有黄瓜,有蝴蝶,有蚱蜢,那小小的呼兰河,有黄狗,有小猫,有鸽子。真正荒凉的是人们的心灵。她笔下的小人物,都是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的可怜虫。人心荒芜了,一切便都荒芜了。是一种怎样的忧愤和悲悯!

茅盾说:“些屈服于传统的人多么愚蠢而顽固,然而他们的本质是良善的,他们不欺诈,不虚伪,他们也不好吃懒做,他们极容易满足。”他们的生活悠然自得,而他们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在呼兰河个小城,看不见封建的压迫,亦看不见日本帝国的血腥,但传统思想的枷锁,应该比两者更重地冈住了那小城的百姓吧?

也是一种批判。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不同,是一种蕴藏在平淡背后的批判。

亦是一种开掘。打开国民被愚昧所禁锢的心灵牢房,让阳光一点一点、一寸一寸地照亮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从个意义上说,与沈从文的作品多少有点儿相似之处。萧红也是在希望,希望中国大地之上,不再有团网媳妇的悲剧,不再有金枝的绝望,不再有翠姨的背影与眼泪。不再有,不再有沉睡愚昧的国民。

小说的结尾,作者说,那后花园的主人不见了,磨房里的磨倌不晓得如何了,祖父也去世了,只有天空的火烧云依旧,早晨的露珠依旧。的确,物是人非,而自然永恒。也许,萧红永远也无法回到呼兰小城,永远也无法看到如今的中国。但是,希望依旧,梦想依旧。

忽然想到小说中祖父念的一首诗:

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