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懂教材,从“知识”走向“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苏教版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材内容进行再思考。让学生对这内容从感悟到理解与掌握,达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
关键词:数感;乘法分配律;教材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第7单元《乘法分配律》,其算术意义上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学生较之前四年级(上)第7单元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稍有难度,因为其运算涉及加、乘两种。
教材首先从“解决实际问题”情境图引入,出示三种商品分别是短袖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然后陈述如下条件“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解决一个问题:“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根据文本呈现的素材,会出现不同的解答方法:方法一,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多少钱,列式:65×5+45×5;方法二,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钱,列式:(65+45)×5。通过计算,学生发现两种方法结果相等,所以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再让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接着教材要求学生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比较这些等式是否有相同的特点,从“个别”事例推理出一般规律,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规律,再用字母抽象、归纳出乘法分配律:(a+b)×c=a×c+b×c。
下面是结合本人在解读教材与学生现有知识现状时所作的一些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数感”,从简单的口算题引入
新课改走过了10年风雨历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感”是对于数(或数量)的一种直觉,是基于对数(或数量)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感悟与理解,而运算律作为一种抽象的概括,前提是对“数”的运算的感悟,引入时可以出示如下一组简单的口算题:①(4+6)×3 4×3+6×3 ②(12+18)×5 12×5+18×5 ③7×(8+2) 7×8+7×2 ④20×(5+3) 20×5+20×3 ⑤(40+4)×5
最后一组的后一题让学生猜一猜,可能会是一道什么题呢?通过前面几组算式,相信会有很多学生猜出,并让猜出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把想法告诉大家,这种想法其实就是学生体验到的“数感”。
单凭“数感”不能进行数学的抽象概括,接着请学生再列举几组这样的算式,结合算式说一说意义,看看是否还具有相同的特点,让学生充分感知“数”的运算特点,为后面的抽象、概括作前期准备。
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简洁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原型”
符号对于数学来说是特有的,它可以说是最简洁的“数学语言”,有时候“意会”比“言传”更通俗易懂。运算律是数学抽象的结果,用符号来表示,不仅是表达上的需要,更可以揭示规律的“核心内容”,使数学简约而易懂。因此,学生在经历了上述探究的过程后,知道这种类型的算式是写不完的,可以用怎样的一个算式来表示呢?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式,所以很容易想到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接着归纳小结:乘法分配律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来表示:(a+b)×c=a×c+b×c。
三、把握算式意义,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单从外表层面上来理解是不够的,学生只是一种感觉与模仿,必须将其内在的算式意义揭示出来。将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算稍作提示:如果已知20×5+20×3,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并把想法说出来,如果用字母来表示,a×c+b×c,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呢?能根据式子的意义来说一说吗?a×c+b×c表示的意义:a个c的和与b个c的和,一共是(a+b)个c的和,可以用算式(a+b)×c来表示,学生不仅从“外形”上感悟,而且从算式意义上理解,牢牢把握“算理”这一核心,为学生的学习增添后劲,也为以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分层练习,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适时有效的练习可以加深对抽象的“数”的理解,在新授环节之后出示书上第55页的“想想做做”第1和2题,作为第一层次的巩固练习,学生应该很容易完成,一带而过,针对个别题目“外形”上稍显不同的:如74×(20+1)与74×20+74,请学生简单作说明,问学生是怎么想的,抓住难点加以表述,让学生从算式意义上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读通教材,沟通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
读懂教材是基于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把握,读通教材则是对于前后知识纵向的掌控,把“散落”的共性知识串联起来,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
出示书上第55页的第3题,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作为巩固练习的第二个层次,定能轻松完成,因为这个知识学生早已掌握,只是要求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其次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结合起来理解,并比较哪种计算更为简便,培养学生的应用与优化意识。再者,把教材一开始呈现的“情境图”可以作为巩固练习的第三个层次,在问题后面加个备注:用两种方法解答,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学生不仅用“以前”的方法来列式解答,也会用“今天”的知识来解释算式,贯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六、活用教材,扩充乘法分配律的外延
回到教材情境图,问学生:还能提出其他混合计算的问题吗?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多花多少钱?让学生尝试列式并计算,并比较两种方法: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新发现?把乘法分配律进行扩充,说说算式的意义,并用字母表示。学生试着写一写:(a-b)×c=a×c-b×c,最后请学生归纳小结乘法分配律。
至此,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这一教学内容从刚开始对数的运算的感悟,到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可谓水到渠成,前后知识融会贯通,教学环节简约而不简单。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