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素养与学生的和谐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素养与学生的和谐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在上世纪末,“素质教育”的口号就已经喊得震天响,并且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响应和支持。而围绕这一命题的讨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语文战线上,讨论的范围并不限于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向,连同语文课的“性质”、“目标”一并列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应当承认,“应试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是比较大的,课改十年来,虽然对语文教学中不少“过”的偏向作了大胆的修正和完善,但如所周知的原因,情况并不乐观。在一些学校,语文课越来越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语文老师的处境越来越尴尬,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越来越差。广大语文教师在经历了课改初期的惊喜、之后的失望和近年来的忧虑之后,不得不重新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对整个语文教学实践作一番深入的思考。他们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不仅与他们的语文素养有关系,而且与他们自身的整体素质有很大关系,低估语文素养的作用,弱化围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而开设的语文课程,甚至人为地设置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障碍,以及重“试”轻“学”的错误导向都是无视语文课自身特点,破坏语文教学客观规律,影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发展的短视行为,是注定行不通的。

一、语文素质的内涵和外延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主要体现在他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书面语和口头语)及对别人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现象的理解能力上,这样的能力,主要有四种:即听、说、读、写。当然,在实际生活中,构成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的因素可能远不止这些,在更广的层面上说,对音乐、舞蹈、美术、雕塑等艺术门类的涉猎及其对这些艺术门类中的作品的研习也应当包括在这样的能力中。在既往的高考作文材料中,经常有图画说明、赏析作为命题形式的,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毋庸置疑,在人们的生活中,语文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语文知识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知识。语文知识是伴着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但它远比人类的活动要丰富的多。应该说语文的外延也是十分宽泛的,套用一句流行的说法,就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凡有井水处就有语文。这也就是说离开了语文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没有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人是不会有丰富多彩和充实的生活的,而一个生活单调,内心空虚的人是很难指望他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甚至于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懂得这一点,对于理解和把握语文素养与人的整体素质的关系,切实落实语文新课程的要求,进而更好的实行素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这是理解围绕语文素养构成的诸多要素及其关系的一把钥匙。

二、语文课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在中学开设的各门学科中,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说它特殊主要是就其教学过程及其辅助教学手段有别于其它各科而言的。如前所述,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同时也就决定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必定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为了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丰富语文教育的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和体验语文实践活动。如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和有益的课外活动,包括走访考察,朗诵演讲,影视评论,作文竞赛和课本剧表演等。在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上,语文课要求力避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尤其不允许建立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因为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形式活泼,行之有效的辅助教学活动常常被取消,课外觅食,如阅读书报杂志的时间被挤占,语文课教学中“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内容被淡化,久而久之,语文课的特点没有了,语文课的魅力不在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非但提高不了语文素养,恐怕连应试的能力也会因此而丧失。

正是看到了应试教育对语文课自身特点的破坏和违反语文教学规律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开辟了不少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新途径,而不管这些成功的经验有多少条,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必须抓住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牢牢把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条主线。

三、语文素养与个性发展

语文的天地是广阔的,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校园里,学生可以成为小作家,小诗人,小记者,也可成为演说家、表演家和书法家。凭藉扎实的语文功底,可以为学生学好其他各门功课提供有力的保障,不仅如此,拥有语文能力中的一技之长,会充实你的生活内容,增强你乐于生活,善待人生的信心。

和老师们谈及近年来个别地方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些下滑的原因时,许多人以为,现在学生的功课学得不好,首先是因为语文学得不好;而现在的部分学生精神状态欠佳,与时展的要求极不相称,同样是因为语文素养太低。此说未免失之偏颇,但至少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其它素质,如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是思想素质等。关于语文课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论者很多,无需赘言,这里主要想说的是关于“精神状态”问题。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且不说读书多,语文功底扎实,提笔成文,出口成章,走到哪都会令人称羡,单就因其在语文世界里骋目游怀,饱览“非常之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怎能不令“其喜洋洋者”呢?不难设想,一个语文贫血的人,又怎能会在一个处处需要语文能力的社会里精神振奋;一个拒绝语文的人,又怎能会不被需要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社会淘汰呢?语文课的目标任务就是要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发挥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为学生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语文素养与思想素质

关于语文课的学科性质一直争论不休,但“人文性”的特点几乎成了人们的共识,这种观点的确立,是语文学科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显示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它要比单纯的“工具性”要进步得多。无论如何,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不能不影响到他的思想素质的优劣,换句话说,学生在课内外学到的语文知识越多,读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越多,他的审美情趣、是非观念也就会高得多。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写作课。那些观点新颖,论述深刻,描写生动,有独到见地的好习作常常出自语文的整体素质较高的学生之手。而某些平常以“好学生”自居却又缺乏较高语文素养的人很难有上乘之作。究其原因,恐怕不单纯是思想认识问题,或者可以说正是语文素养不高制约了思想认识,造成了思想的僵化,折断了思维中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当然,尽管语文素养之于思想素质是一种促进、影响和制约作用,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不能将其割裂开来,更不能人为地把二者对立起来。否则,语文教学难免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变得苍白无力。

五、语文素养和教学环境的关系

明白了前面几点,还要附带说一下语文教育的环境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语文教学的现实环境与实际要求相去甚远。据我所知,目前,不少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虽然建设得非常漂亮,但大都门庭冷落,或者压根就不向学生开放;许多学校没有像样的报栏,学生听不到广播,看不上电视,连简单的第二课堂活动也不能正常开展,更谈不上举办什么艺术节、文化节。这种情况,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方更为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制约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果真如此,莫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连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也达不到,又怎么能怪罪学生呢?如果说此种局面正是教学质量下滑的一个标志性原因有些过重的话,那么,说学生语文成绩难能尽如人意,语文素养不高与此有很大关系,大概不算过分。为此,我想借此吁请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首先是语文学习的环境,为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造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