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理教学中如何解析昼夜交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理教学中如何解析昼夜交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分析课文的重点、难点,对疑点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同时教师可对课文的重点、难点适当加以详细解析,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加以具体化,以明确在课文学习中应达到的目标。因此,对于重点基础知识,要讲得充分具体些。在内容上,加以透彻分析和清晰说明,也可作适当补充和展开,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学地理有关地球运动之一的昼夜交替,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学生来说,须搞清以下四方面的要点。

一、昼夜产生原因与昼夜交替原因

①昼夜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②昼夜交替原因:地球的运动(主要是地球的自转)。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只能反射太阳光。现在假设地球不运动,会不会有昼夜?会不会产生昼夜交替?我们可以通过地球仪来演示:1)即使地球不运动,也有昼夜,同一时间里,地球始终有一半昼半球,一半夜半球存在。2)如果地球不运动,地球就没有昼夜交替。假设地球不公转或不自转,有没有昼夜交替?仍通过演示,我们发现,只要地球在自转,就有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如果地球不自转仅公转,也有昼夜交替,周期为1恒星年。

二、晨昏线(圈)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1)实际上晨昏线并不是一个大圆。从理论上说,晨昏线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晨昏线应该是个大圆。但实际上,因为包围地球的大气有散射折光作用,使地平面以下34′的光线,能折射到地平面上来。这样,当清晨太阳在地平面以下34′处时,在地平面上已经可以看到散射折射光,而当傍晚太阳已处在地平面以下34′时,在地平面上还能看到它。因此昼半球比夜半球大。另外,在地球上看,太阳是一个圆面,而不是一个光点,它具有16′的视半径。所以,昼半球向四面八方扩大50′(34′+16′),而夜半球却缩小50′(34′+16′)。因此,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是一样大,晨昏线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圆。在春分、秋分两天,全球昼夜也不是等分。这两天的白天时间为12时8分钟,黑夜时间为11时52分。但在教学上,为简便起见,我们仍可把晨昏线看成大圆,把昼半球与夜半球看成一样大小,但要对学生说明这一点。

(2)晨昏线与太阳光始终垂直。晨昏线是个圆,把地球一分为二,太阳光与晨昏线的关系,实际上是太阳光垂直于晨昏线所在平面的关系,且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任何时刻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垂直,学生在作图时必须遵循这一规则。

(3)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由于晨昏线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一年中两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其他任何一天均不重合,存在一夹角,两至日夹角最大,为23°26′,即黄赤交角的度数,且两至日时晨昏圈与极圈相切。

(4)对晨昏线的判读。对学生而言,在光照图上对晨线、昏线的判读是个难题。其实,区分晨线、昏线很简单,一是通过“东昼西夜”是晨线,“东夜西昼”是昏线来判断。二是在晨昏线上任取一点,根据自转方向来判断该点的运动趋向,如果该点将由夜半球运动至昼半球,则该线为晨线,反之,为昏线。

三、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任一瞬间,地球各地所处的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达。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大于0,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小于0,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下;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等于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太阳高度日变化: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差异很大,纬度越低,日变化越大;纬度越高,日变化越小;夏季日变化大,冬季日变化小。在南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时,太阳高度均大于0;有极夜现象时,太阳高度均小于0。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当地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不等;在南北回归线间(包括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可达90°,其他纬度均小于90°。

四、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差异

昼夜交替周期,即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与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不同,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周期呢?主要是由于参照物不同,便产生两种时间长短不同的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它是以天空中除太阳以外的某一颗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即天空中的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地球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但是, 地球毕竟是太阳系中的成员,地球上昼夜的形成以及昼夜的不断更替,均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作公转运动,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转过360°多一点,所以时间上比恒星日多3分56秒,即59′角度。如当地某晚北京时间20时天空中某一颗恒星在头顶,问:第二天该恒星在什么位置?(偏西59′角度)。

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此外,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这一意义,可通过地球与月球的表面温度比较来理解。在这里我们不考虑地球上大气作用,月球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为27.32天,白天面向太阳的月面时间长,在阳光照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而到了夜晚,背着太阳的月面时间也长,温度却降到-183°,这就使得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上大得多。因此,地球上生命有机体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就不足为奇了,这是地球的一大优越性。

(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