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流动性过剩的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流动性过剩的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和表现、流动性过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宏观调控政策何去何从、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如何应对流动性过剩等问题,自2006年以来,一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关于流动性过剩的讨论也非常活跃。

全球的流动性过剩

为了应对“9.11”危机和科技网络股破灭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美国有意放松货币政策,从2001年开始连续13次减息,联邦基金利率最低降至1%,并带动全球利率下调,如日本长期实行零利率政策,导致各主要货币的流动性空前增长。美国经济复苏以后,仍然维持巨额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外汇储备。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美国通过向全球输出美元,导致各国外汇储备增加,各国央行被迫投放相应的基础货币,再通过各国国内及国际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机制,造成全球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资本流动性大幅提高,大量资金涌入大宗商品市场,致使石油、有色金属等基础原材料价格暴涨。

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以后,为了缓解金融市场的短期流动性紧缺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国家又采取偏松的货币政策,如美联储连续六次降低基准利率3个百分点至2.25%、向金融体系注入巨资等,是欧美央行自“9.11”事件以来对金融市场的最大规模干预。

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诱导下,大量资金从欧美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使一部分境外“流动性”流进国内,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外部原因。

流动性过剩的“中国特色”

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受关注的财经话题之一,也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其实,站在全球经济的大视野来看,不仅当下中国出现流动性过剩,全球金融也都有“过剩”的趋势。只是中国的流动性过剩既有与全球流动性过剩相联系和融通的一面,又带有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的“中国特色”。

鉴于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流动性过剩”2007年首次被写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依然偏大,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引发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的因素仍然存在。”为了积极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报告指出:“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效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

2008年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达42.10万亿元,同比增长17.48%,增幅比上年末高0.74个百分点;前两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492亿元,同比多增692亿元;M2/GDP也位居世界前列。因此,我国金融体系当前流动性非常充裕,总体上已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迹象。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因此我国的资金状况比较复杂。在研究“流动性过剩”问题时,必须注意区分总量和结构的差异,注重解决资金配置失衡。一方面,金融体系内确实积存着巨额过剩资金,总量上是富裕的。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和地区还存在严重的资金不足,如医疗、教育、廉租房等公用事业部门明显投资不足;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资金依然缺乏;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等。

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内外因素

从表面上来看,巨额贸易顺差是我国产生流动性过剩局面的根源。而导致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原因则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国内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发展模式,致使内需不足,部分产品不得不转向海外市场;外部因素主要是在新的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转移格局下,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加工贸易创造的贸易顺差占所有贸易顺差的60%左右。

另外,人民币小幅、渐进式的升值预期,吸引了许多国际游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境内。

巨额贸易顺差加上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所导致的大量热钱流入,导致外汇储备超常规增长,200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底锐增4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而且还在不断快速累积(有关数据请参见图1)。

在收购外汇的同时,央行即向市场投放了相应的基础货币,在央行编制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 中体现为“外汇占款” 项目,再通过货币乘数的扩大效应,造成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有关数据请参见图2、3)。2007年末我国外汇占款达128377亿元,比上年底锐增29387亿元,占同期M2新增供应量的50.82%,而这些外汇占款大部分都进入了商业银行,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多,2007年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高达12.77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79%。而且自2006年12月以来,M1的增速一直高于M2,表明存款结构趋于短期化和活期化,资金表现活跃,短期流动性增强。

商业银行通过结售汇业务获得大量的人民币头寸,加上储蓄存款的强劲增长,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明显过剩,但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上受资本充足率等约束较强,前几年银行信贷趋于谨慎,造成“宽货币、紧信贷”现象,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空转”,银行间市场资金非常充裕。

2006年以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注资、股改、上市取得阶段性成果,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得到显著提高,在股东考核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和动力明显增强,2007年新增人民币贷款3.63万亿元,同比多增4482亿元,已超过银监会年初提出的全年新增贷款不超过3.5万亿元的目标。最近,央行和银监会已下发文件,加强“窗口指导”,要求各家商业银行严控新增贷款。

在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主要投放途径的情况下,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外部输入,央行无法主动控制货币供应量,使得货币政策处于被动局面。2007年以来央行明显加大了金融调控力度,相继采取了六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十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六次发放定向票据、启动特种存款、进行“窗口指导”、恢复发行三年期央行票据、以特别国债开展正回购等多种措施,人民币升值步伐也稳中趋快。

应该说,政府进行调控的决心很大,政策出台也很密集,虽然已初见成效,但总体效果有限,困扰经济运行的几大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如外贸顺差屡创新高、信贷投放居高不下、资产价格快速上升等。

由于贸易顺差及针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致的外汇占款刚性增长导致货币供应和银行信贷较快扩张,可能进一步引发信贷失控和投资反弹,助长资产价格泡沫,同时恶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不利于进行结构调整,加大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压力。

此外,为了保障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抑制更多的投机资金进入国内,我国央行加大基础货币发行,有意维持较低的市场利率,通过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利差来减轻热钱流入的压力。较低的市场利率虽然有助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但也助长了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格局,市场资金非常充裕。

流动性过剩推动物价上涨

虽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有多种理解,但通胀最基本的特征还是指货币贬值。因此,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于货币现象,往往与货币发行过多相伴随。由于流动性过剩的直接体现就是市场资金充裕,这些多余的资金必然寻找出路,终将形成现实购买力,促进物价水平上扬。

从理论上讲,过多的流动性只有通过两个途径被消化:要么是通货膨胀,要么是资产价格上涨。市场资金首先是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推动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而上游资源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传递到下游消费品价格,引发全面通胀的风险。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通胀是流动性过剩的货币体现,或者可以说流动性过剩是通货膨胀的前兆。

近几年,我国以股市、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2007年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平均同比上涨7.6%,涨幅比上年高出2.1个百分点。本轮房价上涨呈现面广、加速的特点,部分地区出现了泡沫化迹象。过高的房价严重损害了普通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很可能演变为社会问题。虽然根据国际惯例,房价不直接计入CPI,但购房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支出项目,房价持续上涨必然加大居民通胀预期,并将通过房租、水暖费、装修材料等项目传导到CPI之中。

在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币中长期升值预期、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上升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证券市场迎来一轮超级牛市行情,沪深股指振荡盘升,屡创新高,一度突破6000点大关,财富效应显著,大多数投资者获得丰厚的收益,居民财产性收入得到快速提升。

研究显示,美国人的股票财富每增长1美元,能促进消费4.5美分;房地产资产每增值1美元,能促进消费达7美分。通常来说,CPI反映的主要是即期和现实的物价水平,而资产价格波动则预示了未来和潜在的物价走势,因此要高度重视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可能造成的影响。

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涨速明显加快,已成为经济运行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2007年我国CPI同比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尤其是从2007年8月份开始,月度CPI同比涨幅均超过6%,且涨幅不断提高。另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和央行公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等均呈现加速上升的势头,已超出各方预期。

由于通胀形势严峻,中央已将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列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力图从增加有效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两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市场供应和物价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