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贫困大学生心理解困体系的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贫困大学生心理解困体系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献标识码】 B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72-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学生;贫困

贫困大学生一般指家庭经济困难、基本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难以得到保障的学生。“心理贫困”是指主体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贫困”并不是贫困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现象,只是他们作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承受着比其他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5%,其中73%的贫困生对生活现状不满意,64%的贫困生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5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倾向。近年来在校学生有极端行为的人数,贫困生占65%以上[1]。对贫困大学生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SCL-90各症状因子分值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和全国常模,尤其体现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等因子[2]

。提示高等院校不仅要建立奖、助、勤、贷、减、免、补一体化的物质解困体系,还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按照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心理解困体系。

1 自然的排解宣泄层次

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会遭受不同的挫折,可能因忧郁、焦虑、苦闷、烦恼、不安、不满乃至愤怒等,从而形成心理不平衡状态。如果消极地压抑上述不良情绪,就会在心理上积蓄侵犯性能量,且这种能量不会自然消失,往往隐藏于潜意识层,成为内心深处的暗流,在特定条件下以一种非常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通过内侵犯,破坏人体机能平衡;也可以通过外侵犯,产生攻击。如果积蓄的能量被压抑得过久,就可能冲破心理堤坝的防线,对个体或社会造成巨大伤害或破坏。因此,社会应保证个体侵犯性心理能量的宣泄出路,学校也应为贫困大学生心理能量的宣泄提供渠道。

学校对于贫困大学生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和内心冲突产生的情绪问题可以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在适当的场合进行排解,使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贫困生一些看似极端的行为,如痛心疾首的大哭甚至打闹、斗嘴等攻击性游戏,适度运用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只要是在学校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就不必过问;贫困大学生之间的私密沟通,可以将彼此内心的痛苦讲出来,诉说一些在大庭广众之下难以启齿的问题,起到舒缓紧张情绪、排解心中郁闷、减轻孤独感和心理负担的作用。总之,教育工作者应超越传统观念对情绪宣泄的偏见,理解和宽容贫困生的这些行为。如果过于苛刻,会使学生的侵犯性心理能量大量积压,造成身心危害,也会给学校和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2 有效的转移疏导层次

自然的排解发泄是出自本能的自我防御,是非建设性的、生物性的自发行为,处理不好也有破坏性。而有效的转移和疏导则是在个体在遭受挫折、心理感到压力时,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个体的行为,使心理能量的宣泄向有利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方向转移,这是比自然排解发泄更高层次的调控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激烈的体育竞赛、投入的艺术表演以及专注的音乐欣赏都能转移人的兴奋中心,缓解不良情绪困扰,提高心理舒适度。因此,学校应针对贫困生的经济状况,有目的地开展一些需要个体经济投入较少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竞赛、演讲辩论、创作练笔等,让贫困生有充分表现才能的机会,让他们的自信心得到证明,价值得到承认和尊重,成就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从而忘却痛苦,体会到自我实现的快乐。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引导个体自我发现、自我感悟,达到悦纳自我、适应社会的目的[3]。学校应针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实际情况,开展以人际交往训练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通过强化训练,让他们在团体中体验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掌握交往的知识与技巧,培养成功交往的个性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鼓励、支持贫困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并给予有效的指导,使其在活动中感受社会和学校的温暖,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体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学校还应发挥专职心理教育教师的力量,提供深层次的帮助。如定期测试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贫困生群体的心理情况予以特别的关注;以心理门诊、热线电话、咨询信箱、咨询网站为载体,指导贫困大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综合使用语言、文字、器械、药物等媒介,对患有心理疾病的贫困大学生施加影响,缓解其心理压力,使其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

3 理性的提高升华层次

人格的形成既受成长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也与个体的认知水平、意志水平紧密相联。为什么成长于同样社会阶层、生活环境中的贫困大学生,有的形成了健全的人格,有的出现了心理障碍呢?显然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解释和信念不同。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引导个体向有益于社会的方向转移其心理能量,使得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这是心理调控的最高层次,也是贫困大学生心理解困的最佳方式和途径。

3.1 通过真心关爱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心 自尊和自信是一种社会建构,来源于他人的积极关注,表现为个体受尊重、被理解的情感体验、满足程度以及在应激状态下获得的客观可见的实际支持。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4]认为,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和关爱,当代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改变人类心智的内在态度,进而改变其生命的外在境遇。对于处在困境中的贫困大学生而言,更需要别人的关爱和激励,师长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微乎其微的表扬,一条有效的建议,一些真诚的帮扶,都可以降低他们对心理压力严重性的感受,获得自尊与爱的满足,激发自信自强的精神、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回报社会的动力。因此,学校领导和有关教师要经常走访贫困大学生,看望贫困大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朋友,多与他们谈心交流,遇到挫折给予鼓励,遇到困难给予帮助,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及物质和情感方面的支持。

3.2 通过责任教育激发贫困生的进取心 对于经济上的困难,大部分贫困大学生能够直面现实,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处境、完成学业。但也有一些学生认为,贫困是由于社会上的不合理因素或者父母无能造成的,自己无可奈何,一味地把希望寄托在外界的帮助上。对此,学校要加强责任教育,改变这部分人 “等、靠、要”的思想,使他们认识到,学会生存和勇于承担责任是每位法定成年人的基本道德素养,任何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都是有限的和暂时的,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只能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学校要抓住青年人特有的可塑性、独立性,花大力气鼓励贫困大学生走勤工助学之路。因为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减轻经济负担,摆脱物质羁绊,顺利完成学业;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和消费观;掌握劳动纪律、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专业技术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素质和能力;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摆脱精神窘境,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

3.3 通过正面引导帮助贫困生确立正确人生观 人生观能反映主体的人生价值、人生追求、人生态度,对人的心境、情绪有着决定性影响。学校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奉献的多少,而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多少。物质上的贫困是暂时的、能够战胜的,而精神上的软弱才是可怕的、不可克服的。贫困可以锻炼人,考验人,从长远看对成材有着不可替代的磨砺作用。贫困大学生只要把个人前途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努力发挥自身的潜能,用坚强的意志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就一定会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佼佼者。

贫困大学生心理解困系统中的3个层次,由生物本能到外界疏导,再从外界疏导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反映了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反映了人的多重本质,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的特征。因此,只要做到了3个层次的协调配合,就能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合理调控,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