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样本收集、保管、运送、检验中各环节的影响因素。结果尿常规检验中各环节均会影响检验结果。结论认真执行质量控制,规范操作流程有助于降低尿常规检验的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尿常规检验能有效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广泛应用于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与疗效评估、临床用药的安全监护和相关职业疾病的辅助诊断[1]。但检验结果和临床症状不一致的情况在临床检验中时有发生。本文旨在探讨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相关因素,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HT150尿液分析仪及配套试纸条(桂林华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电光显微镜(Olympus)、一次性尿杯、尿液分析质控物(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方法收集患者尿液标本,标本收集前一定要注意饮食,合理用药。按照SOP操作规程规范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标准设计参数,每天随机质控2次,记录检测结果。

2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21样本的采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采集时间。不要饮用糖水、浓茶和咖啡等。如实向医师陈述服药情况。采集由患者完成,患者采集前的准备工作是影响尿常规检验的重要因素[2]。

采集尿液标本时,一定要指导患者清洁尿道口,男性要避免或者前列腺液混入标本,女性要避免阴道分泌物混入标本。最好采集晨尿,一般采集量不低于10 ml,以30 ml为宜[2]。使用一次性干净尿杯采集尿液,避免尿杯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22样本的保存样品采集后应立即送检,保存和运送过程中要防漏、防污染。送检单上注明送检时间,送检时间不可过长,以避免样本中蛋白质变性、细菌繁殖、细胞溶解和尿胆红素、尿胆原的氧化减少或光照分解,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久置的尿液会产生一系列变化。滋生的细菌可造成尿素分解而生成氨,导致样本pH值升高。升高的pH值会引起样本中有机成分的分解,从而干扰蛋白质的检验。一般样本应在2 h内完成检验,否则可先冷藏贮存。

23样本的分析尿试纸条要规范保管和使用。试纸条应保存在厂家提供的指定容器内,按照厂家建议温度保存;试纸条应避光、避潮密封保存;试纸条取用后应立即盖好容器,避免容器敞口;没有使用完的试纸条不能再次放回容器;不可触摸或者污损试纸条上的化学反应模块。

尿分析仪要规范使用。定期保养维护分析仪,保持纸条槽板洁净和干燥;每天分析前做质控,确保质量得到控制;每次更换不同批号的试纸条,一定要对比试纸条质控结果;质控物的数值要确保在检测范围之内;做好质控记录和样本检测结果的登记。

3讨论

31pH值的测定测定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pH值的变化,控制室温在20℃是减少误差的关键。

32蛋白质的测定患者大剂量服用青霉素可干扰尿蛋白试验,造成假阴性;检验过程中容器壁上残留的洗涤剂也会污染样本,造成假阴性。喹啉类药物和季铵盐类药物可以引起强碱尿,造成检测假阳性。

33葡萄糖的测定大量服用维生素C、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大剂量使用青霉素、尿比重过高以及乙酰乙酸均可造成假阴性。双氧水则可导致假阳性。

34酮体的测定长期饥饿、严重呕吐或腹泻以及全身麻醉易出现酮体阳性。服用头孢类抗生素、BSP、左旋多巴类药物及苯丙酮尿症等易导致检测出现假阳性。

35白细胞的测定庆大霉素、先锋霉素、高浓度草酸和甲醛会造成假阴性;胆红素尿、肌红蛋白尿和呋喃坦啶会造成假阳性。

36胆红素的测定大量服用维生素C、亚硝酸盐可导致测定呈现假阴性,样本受到阳光过度照射也会导致测定结果呈现假阴性。氯丙嗪的大剂量服用会造成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

37潜血的测定样本高比重尿、高蛋白尿会导致假阴性。样本与漂白粉、双氧水接触或与不耐热酶作用都会导致假阳性。

38亚硝酸盐的测定样本采集量过大、维生素含量过高、受细菌感染会造成结果假阴性;患者憋尿时间过长也会造成检测假阴性[3]。样本长时间放置、受偶氮染料污染会导致测定假阳性;患者食用含亚硝酸盐食物也会造成检测假阳性。

临床检验中要认真执行检验质量控制,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必要时结合显微镜尿沉渣检查[4],有助于降低尿常规检验的误差,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湘琦,兰爱纯,唐和林,等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探讨.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17571758.

[2]向延根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与运送.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332.

[3]王蕾,刘华,符玉瑛,等.尿液贮存温度、时间及pH值对尿半胱氨蛋白酶抑制剂C稳定性的影响.检验医学,2005,20(3):224226.

[4]赵敏,李新玲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相关性分析. ,2012,7(3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