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无私母爱”掩盖下的控制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私母爱”掩盖下的控制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提要:母亲,一直是家庭伦理剧中不能缺少的角色,因为有了这个角色,家庭才完整,因为有了这个角色,整个情节才更加丰满。母亲,不仅具有爱的力量,而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肩负着教育责任,教育作用是巨大的。但并非每一个母亲都是完美的,许多母亲在“责任”的掩盖下,用“无私母爱”实现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为此,我们通过家庭伦理剧中的母亲形象的分析,来明辨母爱的真谛。这对于新生一代母亲的成长将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母爱 家庭伦理剧 教育责任 控制欲

近些年,家庭伦理剧成为电视剧的一个重点。家庭伦理剧一方面为大众生活提供生活的真实演绎,带给大家一种具有生活气息的源泉滋养;另一方面又集中反映大众的生活模式和婚姻问题,生产着一种大众文化。其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引起了许多女性朋友的兴趣,看了这部看那部,应该说,电视剧中传递的家庭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性的生活。其中的母亲形象成为观众、特别是女性朋友效仿和学习的榜样。但家庭伦理剧中母亲的形象不一定都是完美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电视剧中有血有肉的母亲形象的分析,来诠释母爱的意义及真谛,让新生代的母亲们学会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母亲。

什么是母爱?有关“爱”、“母爱”的描述很多,普遍的描述是“母爱是无私的、仁慈的、宽容的”。母亲也是社会的一员,纯母性本能的爱是没有的。

一、母爱的作用

《家有九凤》的妈,用无私的母爱接受了从北大荒带着身孕回来的七凤;用母爱接纳了身无分文疯掉的八凤,并慈爱地养护着她;用母爱抱着被退学回来的九凤,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当婆婆遇上妈》中的大可妈用“我这是母爱,无私的母爱,超级母爱”为借口,在儿子毕业时,让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回到身边,并且制造儿子的婚外恋,采取各种手段拆散了儿子的婚姻。《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中邓家齐的妈,几次用死相逼,使儿子最终妥协,娶了她认可的媳妇。同样是母亲,为什么爱的方式会有不同?

在伦理学辞典中对母爱的界定是:母爱,指母亲对子女的慈爱之情。母爱具有双重性。一是具有生物性,它建立在母性本能基础之上;二是具有社会性,即具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母爱的内容及方式、方法都是由社会性决定的。社会性是母爱的根本属性。因此,母爱的深度、广度、倾向性以及效能等与母亲的社会地位、伦理观念、道德状况、文化知识水平密切相关。

从生物性的母性本能来说,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的爱、最仁慈的爱、最宽容的爱、最伟大的爱!母爱是温暖的太阳,奉献着她的光芒;母爱是辽阔的海洋,袒露着宽广的胸怀;母爱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哺育着儿女茁壮地成长。但是从这些电视剧及我们的生活中发现,母亲给的爱并非都是阳光和雨露,也有狂风和暴雨。这是因为母亲她又是社会一员,具有社会性,带着社会的种种影响内化为她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去施展她的母爱,加入社会性的母爱就有极大的不同。

研究证实,不同的母爱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一,良好的母爱是儿童早期的精神营养

良好的母爱,无私、仁慈、宽容、保护,让孩子们在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从幼年成长为青年。安全和自由的环境,让孩子们可以获得安全感,学会交际,拥有自信等。这些是一个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年期母爱会给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深远的、一生的积极影响,是身心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有人把母爱比喻成早期儿童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营养”。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母亲的抚育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一个为母亲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

第二,不良的母爱导致儿童人格发展不良

母爱是世界上一种伟大的情感,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如果剥夺母爱会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鲍尔贝指出,婴幼儿与母亲分离,不仅直接引起苦恼,而且还容易导致病态人格和情绪失调。

社会性是母爱的根本属性。女性在她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伦理道德观念、文化知识,并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地位等社会性因素,就使其母爱并非只是单纯的本能,它是掺杂了许多社会价值观、社会的要求、社会的方式、个人的需求等,其母爱的性质就不同,结果就会有不同。心理学研究表明,母爱有许多种,每一种类型可以形成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

控制型、溺爱型、过于保护型的母亲会使儿童形成消极、缺乏自信、顺从、依赖、不承担责任、缺乏独立性、胆怯、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

过于严厉型的母亲会使儿童形成顽固、冷酷、残忍、独立的性格特征,或者怯懦、盲从、不诚实、两面派、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性格特征。

忽视型的母亲会使儿童形成妒忌、情绪不安、创造力差,甚至有厌世轻生情绪的性格特征。

邓家齐和大可的母亲用控制的、溺爱的、过于保护的“母爱”,使儿子们形成消极、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等性格特征。邓家齐不想与自己不喜欢的飞儿结婚,他想摆脱这种境遇,但又一次次在母亲的软威胁面前妥协,自己也痛苦地说:“我为什么这么懦弱?”“我从九岁就开始两面派了,我在你面前表现的就是一个好儿子。”大可顺从妈妈的意愿,搞婚外恋,而当事情败露时,他又逃避。

第三,不良母爱导致母亲更加焦虑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中的邓家齐妈和《当婆婆遇上妈》中的大可妈,对儿子疼爱有加,绝对是慈母。生活中可谓是无微不至,怕他冷、怕他热、怕他生活不如意,她们在生活上都奉献出自己“无私”的爱。但是,这个“无私”其实掺杂了母亲个人许多心理的需求,如“怕”并不是孩子们自己的,是母亲们自己的“怕”,“怕”孩子做不好这个,做不好那个;甚至“怕”儿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就离开自己,自己没办法再见到儿子(掌控儿子)。其实,家齐妈、大可妈代表了一批母亲,她们最怕的是孩子长大,孩子长大了就不大会“听”自己的话了,长大了就不会在自己身边了。这二位母亲的做法都是想把孩子拴在自己的身边,自己才觉得“踏实”;孩子“听”了自己的话,自己才能放心。只要是儿子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似乎“怕”就会少一些。这些母亲们把获得安全感的需求寄托于孩子,而孩子们并非是一块物质,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个体,这使得母亲安全感的获取往往因为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加而有了阻碍,也因为亲情的影响可能又失而复得。因此,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加重了母亲的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