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海乌兰县沙柳泉地区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海乌兰县沙柳泉地区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沙柳地区位于秦祁昆成矿域柴达木北缘成矿带。测区断裂构造发育,岩浆热液活动明显,成矿元素富集,具有形成内生金属矿产的良好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沙柳泉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

关键词:沙柳泉 地质特征 控矿因素

一、地质特征简介

1.1 地层

测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长城系小庙组(Chx),且分布广泛,为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中级变质岩系,岩性主要为石英岩、大理岩、石英片岩、混合岩等,地层变质变形强烈。根据岩性组合和沉积建造进一步分为三个填图单位:下部碎屑岩岩段(Chx1)、中部碳酸盐岩岩段(Chx2)和上部碎屑岩岩段(Chx3)。小庙组与测区大煤沟组(J1-2dm)呈断层接触。

1.2 构造

测区多期次构造变形叠加,主构造线方向为NW向,如图1所示,表现为不同规模的断裂构造发育:①、阿母内可山北断层:位于阿母内可山北坡,断层面走向290-320°。②、阿母内可山南逆断层:位于阿母内可山南坡,断层面走向320°,倾向北东,该断层控制着岩体的侵位,沿断层带煌斑岩、伟晶岩为主的脉岩活动频繁。③、阿母内可山北北东向平移断层:共有四条,从东向西平行分布,切割阿母内可山南北断层,西边两条为右行平移断层,断距约150m;东边两条为左行平移断层,断距约1-1.5km。该组断层连同北西向两条断层共同控制了阿母内可山岩体的侵位。

1.3 岩浆岩

测区岩浆岩活动以海西期较为发育,多数岩体长轴展布方向与测区主构造线方向相吻合,受断裂的控制。测区内侵入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γδ),岩石以半自型结构为主,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及少量次闪石。岩体侵入于小庙组中,平面上呈两个平行的北西向透镜体展布。岩体剥蚀较浅,在边缘常见围岩捕虏体,岩石普遍含黄铁矿,因受后期侵入岩体的影响,局部形成混合岩。此外,测区脉岩广泛发育,类型主要为伟晶岩脉、闪长岩脉、花岗岩脉等,多沿构造线贯入。

二、控矿因素分析

2.1 岩浆岩与内生矿产的关系

海西期侵入岩体属Si02过饱和钙碱性岩,钾钠(K2O+Na2O)含量为6.18,其中K2O大于Na2O。铁、镁(FeO+Fe2O3+MgO)含量为10.29,其中Fe0大于Fe2O3,与同类岩石平均化学成分比较,钾、钠偏低,铁、镁偏高。基岩光谱分析显示:主要造矿元素Cu :17×10-6、Pb :12 ×10-6、Zn: 90 ×10-6、W: 1.13 ×10-6,与同类岩石平均含量比较:锌偏低,铜、铅、钨偏高。铁族元素Cr: 57×10-6、Ti: 97.07 ×10-6,与同类岩石平均含量比较:铬偏高,钛偏低。人工重砂含少量磁铁矿(642g/t)、锆石、磷灰石,含微量钛铁矿及铜、铅、钨矿物。

2.2 围岩对矿化的控制

围岩成分和性质对矿化的控制主要表现在矿化对围岩的选择性。本区内的矿点大多为热液型,赋矿岩石主要为石英岩、大理岩及花岗伟晶岩。矿点均分布在两种不同岩性的接触面及其附近,其中一种岩性较另一种岩性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渗透性能差且覆于其上,含矿热液在运移过程中受到弱渗透性岩层的阻挡,矿质能度增大,造成矿化富集。围岩的可交代性和渗透性的不同,造成矿化强弱的差异。本区小庙组中部碳酸盐岩岩段(Chx2)从围岩方面来看是有利于矿化富集的地层。

2.3 构造对矿化的控制

测区构造作用以断裂为主,区内NW向构造断裂构造发育,矿点的分布亦严格受此方向控制。野外勘察表明,本区矿点分布密集地带是区内构造发育地带,所以在成矿地质条件中,构造是主导因素。测区处于物质多期频繁变换性质的特殊部位,不同时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交替进行。断层带不仅是含矿热液的运移通道,同时也是容矿储矿构造,测区的断裂从根本上控制了本区矿产的形成、矿床的种类、规模及赋存状态等,形成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昌文,郑延中,等.青海省区域矿产总结[R].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0.

[2]翟裕生,等.区域成矿学[M].北京: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3]潘彤,罗才让,等.青海省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4]朱弟成,段丽萍,等.对青藏地区有重大影响构造运动与岩浆响应事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