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唐诗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唐诗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诗歌是中国文化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产物。翻译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诗歌的翻译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中唐诗的翻译,来解析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唐诗;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395—02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日益提高,汉语成为又一门世界热门语言。很多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在丰富的中国文化中,诗词也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产物。诗词不仅是精美语言的载体,更是了解文化的有效手段。说到诗词,不得不提唐诗,唐朝是诗歌的盛世,唐诗在这一盛世中的出现更是达到了诗歌中的顶峰。唐诗是中国人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和真实展现,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土沃壤之中。透过唐诗以形象思维形式所表现出的社会生活和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可以直接捕捉到中国文化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的社会群体心理意识和精神风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翻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极其讲究技巧和策略,诗难译,古诗更为难译,因为诗所描写的是实在景象,但所引发的联想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境美。唐诗尤为如此。这就要求在翻译中,有所译有所不译。既要译出诗的本身,又要译出诗的感情。不能只求“译的对”,更要力争“译的好”。在教学翻译中,我们可以注重某些指示性代词的讲解,以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对唐诗的领悟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诗是讲不完的,只有在学习中交给学习者关键有效的方法,才能学得更多学得更快。还有,教学翻译中,要注重情感的翻译,很多诗词翻译后的标点符号也与原文不一致,这是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所以,在诗词学习中,不能单一的学习诗本身,更要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下面,我就从这两点具体谈谈对外教学中的唐诗翻译。

二、唐诗翻译策略

(一)我们谈谈诗词中不能直译的词,这些词如果直译就会给学习者带来困惑,而且这些词并不少见。它们通常都是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下面,我们先以一首诗为例:

徐凝的《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在此诗中,萧娘和柳叶都是古代女子的代称,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起初接触时,可能不容易理解。而在教学中需要把这层意思讲出来。先看一下,英语译文:

To one in Yangzhou

Your bashful face could hardly bear the weight of tears;

Your long,long brows would easily feel sorrow nears.

Of all the moonlit nights on earth when people part,

Two—thirds shed sad light on Yangzhou with broken heart.

This poet regrets his parting from his lover in Yangzhou so much that he feels the moon heart—broken to see them part,and thus the place is beautified by their parting.

通过中英文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古诗的翻译很多时候,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更为了方便理解,更倾向于意译。“脸薄”译为“bashful face”不仅表达了,诗的本意,也更易于理解。而“萧娘,柳叶”都通过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描写出一个女子的神态。

在教学中,如果讲出“萧娘”一词是古代女子的统称,那么在李昌邺的《三乡诗》中“红粉萧娘手自题”也就便于理解。类似这样的人物指代词还有很多,例如:萧郎,刘郎,谢娘等词。如果给予系统的说明和讲解,那再碰上此类问题,就不攻自破了。无论是崔郊《赠婢》中的“萧郎”,还是刘禹锡《玄都观桃花》中的“刘郎”就很容易被理解。

除了人物的指代,唐诗中也有很多关于节日的诗。

无论是高适的除夕,韩愈的中秋,苏味道的元宵,杜牧的清明,还是王维的重阳,杜甫的白露,孟云卿的寒食,刘禹锡的端午。这些在讲述诗本身的同时,也应该简明的讲述一下,节日的意义和渊源。我们来看一个例子:黄巢的《》。

待到秋月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此处“九月八”断不可译为“8th of september”,因为农历九月九是重阳节。而在古代,重阳节有赏菊,喝酒的习俗。这里又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也是来对照一下译文来看:

The Chrysanthemum

When autumn comes,the Mountain—climbing Day is nign;

My flower blows when other blooms come to an end.

In battle array its fragrance rises sky—high,

The capital with its golden armor will blend.

The poet speaks as if he were the lord of chrysanthemums in golden armor.The Mountain—climbing Day is the ninth day of ninth mooon according to lunar calendar.

“九月八”译为“Mountain—climbing Day”,因为在中国,重阳节又名登高节。开后基本上百花凋零。满眼的透出冲天的香气,整个长安城像是充满着穿着黄金盔甲的士兵。

诗词学习中,要比单纯的汉语学习难得多。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其次,对于某些指代词要学会举一反三。同时我们在介绍时要少而精,等以后学的多了,再慢慢地补充丰富。不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没完,对于中国学生能激发起学习兴趣的做法对于外国学生却可能会造成一头雾水。

(二)唐诗的情感翻译。在诗词教学的翻译中,要注意诗词本身及翻译后的情感。诗歌本身就有歌怀咏志的作用,所以,在唐诗翻译中,很多陈述句会译为感叹句,从而更好地表达诗本身的意思,更容易让人理解诗的基调。在英汉互译中,其实标点符号很容易被忽略。对于标点符号的应用,应该严格遵守同时灵活使用。

下面,我们以杜甫的《江村》The Riverside Village为例:

清江一曲抱村流,See the clear river wind by the village and flow!

长夏江村事事幽。We pass the long summer by riverside with ease.

自去自来梁上燕,The swallows freely come in and freely out go.

相亲相近水中鸥。The gulls on water snuggle each other as they please.

老妻画纸为棋局,My wife draws lines on paper to make a chessboard;

稚子敲针作钓钩。My son bends a needle into a fishing book.

但有故人供禄米,Ill,I need only medicine I can afford.

微躯此外更何求?What else do I want for myself in my humble book?

This peom desicribes the thatched hall built in 760 and the leisurely life of the poet.

通过诗的第一句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文的逗号,在翻译成英文后,变成了感叹号。这主要是由词语包含的意思和句式类型决定的。很多时候,诗歌在表达对景色的赞美之情时,往往通过一些词表现出来,可是翻译后的,有些词就被淡化或者替换,注重标点符号的准确使用,便于外国学习者更加清晰的明白唐诗的感彩。在“老妻画纸为棋局”这句中,翻译后,把原文的逗号换成了分号。分号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就相当于一个柔和的句号,它不仅表达此句的意思表达完整,同时也揭示与下面的句子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标点的使用,可以使外国学生在学习唐诗的时候更加方便掌握唐诗的节奏,使唐诗更易于诵读,在体现意义美的同时,也可感受音律的美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标点都会有所改动,翻译是讲究“信,达,雅”的,忠实于原文才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大部分的标点还是遵照原文。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这些小标点的改动。通过这些“小”的变化,可以发现“大”的学问。我们从小处着手,慢慢延伸,便可看见大地方面。以小见大,也是在对外汉语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这样的细小但却重要的问题,在唐诗翻译中屡见不鲜,在此仅举一例,但是学习,还要如上文所说的,要学会“举一反三”。配合正确的方法,事半功倍。汉语学习不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背后的文化意义。

三、总结

随着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学者与日俱增,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显得尤其的重要,其别要说到的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中国文化的翻译。本文通过对唐诗翻译技巧和策略的探讨,阐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在传播文化为目的的翻译过程中,要把汉语言中的文化寓意准确翻译出来并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领略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美。

参考文献:

[1]许渊冲译注.唐诗三百首(中英文对照)[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9).

[2]赵金铭,杜道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化概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