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析分层次分阶段护理带教模式在外科病房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析分层次分阶段护理带教模式在外科病房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分层次、分阶段护理带教模式在现代外科病房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66名本科护生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分配至医院的外科病房中,对照组33名本科护生采取传统的护理带教模式进行管理;实验组33名本科护生采取解析分层分阶段护理带教的模式进行护理、管理,对两组护生的实际操作成绩以及临床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估,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采取新型护理带教模式在现代外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模式,实验组护生的实践能力、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所取得的医患关系和谐程度更高,两组间的差异很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分层次分阶段;护理带教;外科病房;应用

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医院外科病房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护理带教模式往往不能够满足现代外科病房的需求,新型的分层次、分阶段护理带教模式是随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带教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护理的质量高低,传统的模式太过局限性,不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分层次、分阶段的护理带教模式可以帮助护生更好的将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使护生能够更好的同外科病房的患者相处,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10月在我院外科病房实习的66名本科护生作为此次实验研究的对象,66名护生均为女性,所有护生的年龄在21~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岁。随机的将66名护生分成对照组33例,实验组33例,两组护生在年龄、学习成绩、理解能力能方面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方差齐性与可比性[1]。

1.2方法

大部分护生都是在22岁左右,对事情的理解能力也都比较高,思维活跃、思想成熟,看问题有一定的高度,理论知识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动手能力稍微差一些。对照组实习护生采取传统的带教模式进行管理,实验组实习护生则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护理带教模式进行管理,半年之后对两组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等进行分析对比,比较两种方法所产生的效果[2]。

1.3观察指标

每月请外科的相关人员对护生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包括护理质量、主动服务、健康教育;病人、护生以及医生的满意度方面进行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1.4数据处理

以SPSS12.0为统计学处理方法,检验水准为0.05,即当p

2结果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的护理质量、主动服务、健康教育;病人、护生以及医生的满意度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很明显,P

3讨论

外科病房属于医院中的主要病房科室之一,优质的护理工作对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以及病人病情恢复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传统的护理带教模式在外科病房中有一定的应用,但这种护理带教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外科病房的护理需求,亟待解决[4]。

随着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分层次分阶段护理带教模式已经逐渐应用于外科病房中,这种带教模式所取得的外科病房护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带教模式。分层次、分阶段护理带教模式的实施,可以更快的提高护士的护理质量,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且这种分层次、分阶段的护理带教模式可以使护士更有效的将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加沟通能力,这些都是传统带教模式所无可比拟的[5]。

本组实验采取传统的护理带教模式与新型的分层次、分阶段护理带教模式对66名护生进行管理,结果表明实验组护生的护理质量、主动服务满意度、健康教育满意度等均比对照组要好。分层次、分阶段护理带教模式为护士的个人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医院外科病房以及病人的特点,对护士进行分层次、分阶段护理带教,有效提升了护士的个人素质,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其操作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些都是传统的护理带教模式所不具备的。本组实验数据也对分层次、分阶段护理带教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说明该护理带教模式是值得在外科病房管理中广泛应用开来的。

参考文献

[1] 谭婉儿,朱晓彤,郭丽芬等.分层次分阶段护理带教模式在外科病房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6):65-66.

[2] 刘红,张美燕.分层次管理模式对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2):164-166.

[3] 武艳霜,蒋继芳,葛庆霞等.分层次护生带教模式在NICU实践中的效果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5):1741-1744.

[4] 张亚玲,聂丽芹.护理主管负责制在骨外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224-225.

[5] 许桂娟.ICU护理流程中分层次岗位培训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0,32(22):3255-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