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房价涨跌为何混战江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房价涨跌为何混战江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楼市风声鹤唳,各种传闻满天飞!尤其是房价到底是涨了还是跌了?不同版本、不同信息充斥坊间,令人莫衷一是,真假难辨。

买卖双方各有立场与算盘

在我看来之所以如此,除了市场尚未建立较为客观“掐头去尾取中间”之“中位数”计价标准,使判断容易失焦、错乱外,主要是角度、心态、认知各异所致,其中尤以房价已隐现松动之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其开发商与消费者的对立与认知差距最为明显。

从开发商的立场来说,通胀乃现在进行式,且有愈演愈烈之势,3月份CPI不排除“奔5”可能,急得央行再次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升息因应。在这种情况下,最具保值优势的不动产本应有出彩表现,却受制于政策轮番上阵打压,市场动弹不得,房价未能顺大势上涨,相对来说即为下跌。尤其今年以来,多数城市的土地出让愈来愈偏向商业用地(地方政府企图创造楼宇经济之商机),纯粹的住宅建地不可多得,于是手中握有住宅产品的开发商,自然有“物以稀为贵”的感受,从而产生“不能反映未来利润就是降价”的商业思维。何况考量市场变化,现在推出的售价已较先前之设定有所调低,不可谓之:房价完全未向理性回归。举例说明之,在楼盘潜销、酝酿阶段对外宣称房价为4万~4.5万元/平方米,待正式公开销售时,开价“仅”3.8万元/平方米,开发商自认已跌价,甚至有些媒体也这样判断。

降幅如何拿捏?是开发商隐痛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开发商也有身不由己的“难言之隐”:房价就算涨不上去,跌下来亦困难重重。首先是难以对前期购买客户交代,万一引发群起退房潮,那将是得不偿失。其次是一旦跌幅超过10%以上的明显降价,等于宣告楼盘之酝酿前功尽弃,气势将荡然无存。因此除非万不得已,开发商宁可死扛价位,也不愿“屈服于市场,降价也是商机”!甚至考虑到降幅难以拿捏――降少了市场不买账,降多了损失惨重……为免左右为难及无谓困扰,干脆整盘低价出脱给其他开发商的“壮士断腕”之举,在以往时有发生,未来恐怕也在所难免。

从消费者立场来看,最常见的状况是:媒体一天到晚说房价降了,政府公布的数据也是如此显示着,但我一直盯着的楼盘根本纹风未动,或者只降了一点点,甚至不跌反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3%~5%的回调算不算降价?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多数人关注的楼盘通常是较佳位置且具指标性,这样的楼盘自是降价不易,因为率先降价的往往是乏人问津者。那么,消费者又为何认为房价非降不可呢?

毕竟在空前严厉的限购措施面前,就买卖行为来说,符合资格的没有能力,有能力的没有资格,等同购房需求被人为清场,而供应量又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成长、增加,再不降价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有些地方连排队“抢购”的楼盘,事后被踢爆销售不过三成,开发商资金链之紧绷可以想见,乃至持续加息之预期,均再再打击开发商坚守价位的信心。于是消费者充满着对房价大幅回调的期待,是可以理解的,又怎么会满足3%~5%的微降?当然就更不能接受开发商因应发改委“一房一价”政策之“先高后低”的“假摔”了,此外,则是考虑各地房价收入比、房屋租售比均已明显过高,“3%~5%不算降价”就成了消费者共识。

于是,市场就在这种――消费者看指标楼盘的高位“数”;媒体、开发商看特定楼盘的低位“数”;有的地方政府呢?则是将保障房与商品房合并计算混合充“数”。房价走势判断的分歧与错综复杂,便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