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主体参与模式下数学课堂导学设置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主体参与模式下数学课堂导学设置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笔者依托新课程理念,探索在主体参与模式下课堂导学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主体参与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了教师、学生“双主体”新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导学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前导学不知如何入手。所以不会导学,机械看书,然后再从课本上摘录内容完成导学案。这样造成学生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课前没有精心设计导学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的数学教学设计,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导学问题,并及时发到学生手中。

一、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导学

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解疑释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前应该为学生制订出导学提纲,也就是把每一节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要求学生按照导学提纲进行导学。导学提纲可以帮助学生在导学中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自学。带着问题导学,任务明确,目标清楚,有利于学生抓住要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提纲中感到疑难的问题,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深入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教师在课堂上的精讲奠定了基础,还为学生听课扫除了障碍。这样,学生听课才能从容自若,跟上老师的进度。对于重点内容要做好标记,不少学生不重视课前导学,只是简单地浏览一下课本,不重视理解,或照抄导学题答案,这样的导学自然收效甚微。导学不是简单地看一遍书,而是要认真理解书本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导学过程中,将数学规律和数学公式的建立或推导、数学意义、成立条件、应用方法等弄清楚,并在课本的空白处做好适当的标记。特别是对于定律、概念中难懂或易混淆的词、句、段落,要逐字逐句推敲,反复阅读理解。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分析,才能对数学概念、规律、定律推论等达到较高的认知层次。在导学时,要求学生把不理解的推导过程,搞不清的实验现象用笔记下,以便在听课时更能注意老师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达到最佳的听课效果。这样,学生课堂上的思维活动更具有方向性,牢牢地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导学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导学中,教师应多动脑筋,用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进行变式、拓展和延伸,培养质疑、联想的学习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八年级第十章复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直角三角形ABC,∠C=90°,BC=2AC,将它分割成五个全等的与原来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这样的题目,大多数同学探索有一定的困难。我就补充了两小题让他们先思考:①将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与原来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②将这个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且与原来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第1题,大多数学生一眼看出作斜边上的高。第2题,稍动脑筋也能小结出过斜边中点作直角边的垂线段,再作形成的矩形的一条对角线,这样,这道复习题就迎刃而解。把1中分割出的大三角形用2的方法分成4个三角形,就得到所求的5个三角形。

二、精心设计课前导学内容

主体教学模式要求打破教材的“直线式”结构形式,体现知识间相互融合、逐步深化的原则,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编写的意图,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从而设计导学内容。为此,笔者确定了如下原则:情境问题的探索和研究、通过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要贴近生活。

在这样的导学过程当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就能加以解决,而那些自己独立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导学过程中,积极地进行研究分析,查找各种资料,并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利用同学之间的合作来解决。如苏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图形与证明》习题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导学问题:在正方形ABCD中,已知点E、F分别在BC、CD上,且AE垂直于BF,垂足为M。求证AE=BF。本题实际上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变化,证明中可以把一般情形转化特殊情形即可,旨在培养学生类比和归纳能力。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

三、重视导学检测

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导学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导学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导学笔记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上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导学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交流导学中的疑惑、收获,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导学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导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靖江市礼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