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孟子》中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孟子》中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孟子》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之作,其中含有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运用词类活用,具有丰富的修辞效果,可以使语言简洁精练、妙趣横生,又可以形成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美。

关键词: 《孟子》 词类活用 修辞效果

什么是词类活用?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修订本)中指出:“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就叫做词类的活用。”[1]由此可见,在古代汉语中,将一个词用做别类词,并起到相应的临时性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既是一种语法现象,又是一种修辞现象,它在表情达意上有着积极的效果,使语言简洁生动、妙趣横生。《孟子》中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他们的使用具有重要的修辞审美效果,对《孟子》语言风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拟对这些“活用词”(将这些词类活用词简称为活用词)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以探求他们的修辞效应。

词类活用现象在《孟子》中出现的情况见下表:

一、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修辞效果

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将失去原来的基本功能而具有动词的性质,产生临时性的变化。这些活用词使语言新奇而又含义丰富,使表达生动形象。不仅使抽象的含义感性化,静状的情境动态化;另外活用词在一些结构相同的句式中使用可以形成对偶、排比等辞格,对造成整齐和谐的语言形式美有一定的作用。例如:

(1)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13.21)

(2)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13.30)

(3)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5.4)

以上四例都是活用为动词。例(1)名词“根”后面有介宾词组“于心”充当补语,因而“根”活用为不及物动词,意为“扎根”。一个“根”字使原本抽象的名词“仁义礼智”具象化,具有可感性。例(2)句中名词“性”和“身”用在代词“之”的前面,失去了名词的性质,活用为动词的一般用法,且他们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句中,这样就形成了对偶句。利用词类活用形成的对偶句,句式整齐,且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例(3)中“烈”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因为带了宾语“山泽”活用为动词,意为“用火燃烧”,将大火蔓延的景象描写得更为逼真生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二、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修辞效果

动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后,它们的功能相当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名物化的动词保留原有动词意味外,产生的“临时义”增加了词语的信息量,使语言简洁精练而又语约意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后增添了物性特点,比一般名词更具形象性。例如: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1.7)

(6)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1.7)

(7)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6.10)

以上三例都是活用为名词。例(5)“肥甘”、“轻暖”本是形容词,但这里它们从表示性质状态变为表示与这种性质状态有关的事物,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代表“肥美的食物”和“舒服的衣服”。语言的信息量增多,但用词没有增加,达到了简洁精练的目的。同时这句话运用借代的修辞格,避免了语言表达的生硬呆板,使语言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例(6)中的形容词“小”、“寡”、“弱”,分别作三个分句的主语,失去形容词的特点,活用为名词,分别意为“小的国家”、“人口少的国家”、“弱的国家”;后面的形容词“大”、“众”、“强”也活用为名词,在分句中充当宾语,可以译为“大的国家”、“人口多的国家”、“强大的国家”。这六个词语在句式结构相同的位置相互对应,形成句式整齐的排比句,使语言表达更加有气势。例(7)中“闻”“见”原本是动词,这里活用为名词,分别表示“听觉”、“视觉”。“闻”“见”活用为名词之后,既具备了名词的性质,又保留了其动词属性,使语言言简意赅、意蕴深刻。

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修辞效果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致使性”,即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各类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后,产生的临时功能使句子变化多姿、情趣横生,具有积极的审美修辞效果。例如: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6.2)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2.15)

(10)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12.6)

(11)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8.29)

例(8)中的形容词“淫”和不及物动词“移”、“屈”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句子中作谓语。根据上下文意判断,“淫”“移”“屈”后面还应有宾语“之”,构成使动关系,即“使之淫”、“使之移”、“使之屈”。并且它们组成的三个分句形成排比,从不同角度来说明“大丈夫”在面对富贵、贫贱、威武时应具备的节操和品格,使语言清晰条理,具有节奏感,增强了表达的气势。例(9)的“苦”、“劳”、“饿”、“空乏”原本属于形容词,但在此句中它们都活用为动词用做谓语,其后都带有宾语,并明显使其后的宾语具备了痛苦、辛劳、饥饿、空虚困乏的性质,将上天委以某人重任时必对其加以磨练的文意表达得更充实丰满,且文采飞扬、极具感染力。例(10)中名词“先”和“后”活用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在先”“使……在后”。“先”和“后”在语义上是一对反义词,用在这里形成对比,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为官方式。例(11)动词“溺”和形容词“饥”后面跟有“之”作宾语,并根据文意判断,即为“使之溺”、“使之饥”。活用词“溺”和“饥”处在两个相同句式结构的对应位置上,构成了对偶句,使语言整齐凝练,读之余,琅琅上口,具有整齐和谐的音乐美。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也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意动用法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想法,体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寄情于他的情感需求,具有特定的修辞审美情趣和审美观感。例如:

(11)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14.28)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吾幼,以及人之幼。(1.7)

(1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13.24)

以上三例都是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例(11)名词“宝”因带了宾语“珠玉”而活用为动词,但“宝”与“珠玉”的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它表示主语“诸侯”主观上把宾语“珠玉”看作名词“宝”所表示的事物,因此“宝珠玉”就是“以珠玉为宝”。一个“宝”字既简练又形象生动,其表达效果远远超过了其它表述方式。孟子用一个“宝”字表达了自己对那些只重视物质财富的统治者的讥讽和嘲弄。例(12)中“老”和“幼”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分别可译为“以……为老”“以……为幼”,并且由他们组成的分句形成了对偶句,使语言表达具有节奏感和整齐美。例(13)中形容词“小”带有宾语“天下”,与其宾语构成意动关系,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天下”具有“小”的特点。一个“小”字将孔子登高望远之后一览天下,激昂澎湃的感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也将孟子这种感同身受的豪迈之情表现了出来。

四、名词活用为状语的修辞效果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用做状语是违反语法规则的,但在古代汉语中,这一现象却普遍存在,并具有极强的修辞效果。它不仅丰富了语义,而且还形成比喻、夸张等形式使语言表达更加活灵活现、生动活泼,比简单地用副词或形容词作状语具有更强的修辞色彩。例如:

(13)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10.6)

(14)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13.37)

以上两例都是名词活用为状语。例(13)的名词“犬马”放在动词“畜”的前面起修饰作用,作状语,比喻动作行为的状态和方式,译为“像犬马一样”。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地将君主对待子思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例(14)中名词“豕”和“兽”分别用在动词“交”“畜”之前,起修饰限制作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当作猪一样地……”、“当作野兽一样地……”。“豕”“兽”二字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读者与作者在精神境界中达到共鸣,具有十分突出的修辞效果。

五、数词活用为动词的修辞效果

数词本来是表示数目的词。但在古代汉语中,数词的用法相当灵活,数词活用为动词后除了它本身具有的语法功能之外,也有了一定的修辞功能。例如:

(15)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3.2)

(16)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3.1)

以上两例都是数词活用为动词。例(15)中的“壹”作“专一”解。“志壹”指思想意志专一,“气壹”指意气感情专一。这里数词“壹”活用为动词,充当句子的谓语,言简意赅地表述了志和气的关系,语约意丰,含蓄蕴藉。例(16)中的“半”和“倍”活用为及物动词,分别义为“占有一半或达到一半”、“比……增加一倍”,在语义上有某种对比含义。用“半”“倍”这两个活用数词,使语言简洁精炼,且蕴意深刻。

总之,《孟子》中的词类活用数量庞大、丰富多彩,产生了积极的修辞效果,使《孟子》的语言具有言简义丰、生动活泼、整齐匀称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9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