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闻教育的传媒化教育转向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闻教育的传媒化教育转向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由于传媒业正在朝内容融合、技术融合、终端融合的方向迈进,传媒业已进入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时代、媒介化时代。单一纯粹的新闻业已不复存在。新闻教育转向为“传媒教育”或“传媒业教育”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新趋势。

关键词:新闻教育 传媒教育 转向 改革

传媒业发展出现新趋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革,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传播技术新型化以及世界文化多样性与共通共融,为世界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当今传媒业正在朝内容融合、技术融合、终端融合的方向迈进,传媒业已进入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时代、媒介化时代,正如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介系主任查理・H・贝克特指出的,当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的新闻时代”,尽管文化、经济的模式各不相同,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新闻媒体却都转型到新型新闻业。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内容、商业模式以及公众领域新闻从业状态的改变,记者的角色也从信息把关人变成了社会进步车轮的推动者。①可以说,新闻业已不像过去那样单纯一块,新闻与公关、广告、宣传、创意、文化产业越来越难以泾渭分明,其“大传播化”已不可避免。

传媒业人才市场出现新变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媒体招收毕业生,一般首选的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即所谓“科班出身”,不得已才招收文、史、哲专业的学生。新世纪以来,随着传媒业的快速专业化、数字化、融合化,传媒业招收的毕业生趋向其他专业背景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尤以金融、经济、法学、管理、电脑等专业的学生受欢迎。比如,中国三大财经报――《第一财经日报》(上海)、《经济观察报》(山东)、《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5年来只招收不到10名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其余95%均为金融、经济、法学等专业。②笔者了解到的一些省级电视媒体也有这种倾向,说明传媒市场并不在于是不是传媒类专业毕业,只要是在技术上、实践能力上、策划、运营上或某一其他专业领域有一定能力或有过人之处,都在可以考虑招聘之列。

而另一方面,新媒体(网络、手机、车载电视等)及公司公关、广告部门则需要大量的专业传媒人才。从人才规格上,媒体人才要求更加“复合化”。不仅要懂新闻、懂传播,更要懂另外一门专业知识才能写出深度的新闻报道。在传媒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体从业者还必须懂得包括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懂得媒介融合时代的融合新闻业务。此外,在传媒日益产业化的时候,他也必须懂一些媒介营销的知识。正如湖南大学2007级新闻专业的任庆龙、王硕、赵、陈晴鹤、郝梦、陈力石完成的《湖南省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调查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现在媒介最想要的是“既能跑动又有思想的记者,既能管版又能管人的大编辑,既懂媒体又懂经营媒体的管理者,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的跨媒体人才”。

现有的新闻教育仍然囿于传统之中,并没有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我国目前新闻传播高等教育仍然有“千校一面”、“千院一面”之嫌。具体表现为:

理念的错位。这主要表现在新闻人才的培养定位方面,往往重视理论,而忽略了传媒业务方面的训练。这一方面固然与我国早期新闻教育源于几所有名的研究型大学的定位有关,另一方面主要是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理念还是一种超然于社会现实之上且与传媒业现实背离而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思维。如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对新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和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而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定位则是:“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及其他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在数字报刊、博客(还有微博)、播客、音频、视频、网络游戏等网络媒体无处不在的今天,这两个专业中关于专业知识的规定和就业方向的规定明显过窄。以此理念设置教育知识体系框架将明显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新闻教育模式落后于传媒市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新闻类专业的课程还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的科目设置上,没有及时地更新,没有顺应当今数字传媒的需求,显得内容陈旧。近20多年来,高校的新闻教育与宣传几乎等同,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无不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如新闻学课程分为政治理论、新闻理论、新闻业务、选修课等4类,而教材内容几十年不做大的变动,其内容与现实明显脱节,造成新闻传播系的课堂无法解释最新的新闻传播现象的问题。即便是业务训练,大多数新闻传播院系的课程还是以传统的采编业务为主,特别是以报纸的采编为重。如《新闻编辑学》至今还只是限于报刊编辑,处在报学思维窠臼之中,相距新媒体甚远。而对于媒介经营、媒介管理、媒介产业、媒介市场运作、媒介资本运营等课程设置则寥寥无几。

理论与实践脱节。当前新闻教育中明显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对此,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比尔克尔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病人不会让一个从来没有进过手术室的教授培养的外科医生来动手术。长期以来美国最好的新闻学院与新闻媒体第一线的专家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就跟医学院的教授跟各大医院的专家们的关系那样重要。”③

传媒理论教育需要不断地用实践去补充它的理论。而目前填鸭式、学院式的教学远远不能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市场的需求。而有限的校内实训、实验也往往课时较少,只不过是蜻蜓点水。尽管有些学生也可以在校内媒体做一些实践,但是参加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况且学校媒体与社会媒体的运作机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大相径庭。

所以,传媒业的发展导致媒体人才要求更加“复合化”,不仅要懂新闻、懂传播,还要懂经营、懂政治。所以再提“新闻教育”就显得有些狭窄,新闻教育应该在新的传媒业语境之下转型为“传媒教育”或“传媒业教育”。这就有必要对传统的新闻教育进行改革,“应以‘大传播’为教学改革方向”、“新媒体及媒介融合教育是传媒业教育发展方向”、“与国际接轨是教学改革的方向”等。④

首先,新闻教育转向传媒教育应与数字时代对接。在一个遭遇诸多挑战、媒介生态剧烈嬗变的时代,什么技能是传媒类专业学生的立足之本,如何凸显传媒教育的科班优势,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钟蔚文对未来的新闻学子提出了“八个力”的期待,就很有价值,也很有启发性:第一是与时俱变的趋势力,第二是学会创造而非抄袭的创造力,第三是具备资讯搜集、分析、诠释、呈现的根本力,第四是设计力,第五是整合不同媒体、不同行业的整合力,第六是用新颖、讲故事的方式说出来,让人感动的故事力,第七是能把想法变成真正可行方案的行动力,第八是团队力。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认为,随着新技术在媒介领域的扩散和广为应用,媒介融合已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他认为学科间的藩篱应当拆除,在核心课程各有特色的同时,保持学科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状态,有助于学科间的融合和共同发展。美国富尔顿加州州立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里克・普伦认为,专业和非专业之间的壁垒已经轰然倒塌,新闻传播教育应当更广泛地培养记者、更多更优秀的博主。⑤

现实网络化、多媒体化及数字化的全新新闻信息传播环境,就要求传媒工作者必须具有熟练使用因特网、多媒体等新媒介的能力;能够借助因特网、多媒体进行采访;可以运用多媒体、超文本结构传播新闻;对海量信息具有比较强的过滤能力。而目前的新闻教育则忽视了对学生现代传媒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传媒教育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做出较大调整,及时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培养出能适应数字网络时代要求的媒体从业人员。目前国内只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少数高校建有网络实验室,注重对学生进行全新传播环境的竞争技能训练,其他很多新闻传播院系对现代媒体教育仍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实验室里仍旧摆设着那些即将成为“文物”的模拟采编设备。这自然会使传媒类专业的学生缺乏对传媒业的整体感觉和全局把握。

其次,新闻教育内容向传媒教育内容转向。办传媒教育要改变报学思维的认知模式,与时俱进地设计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所学的内容能与时代合拍,与社会适应。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必修课的通识化和选修课的专业化。必修课应当贯彻大跨度、大传播、大新闻的学科交叉理念,打破传统的文理工分野的局限,建立信息技术类、人文通识类和新闻传播类三大模块合理配置的格局。在选修课方面,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课程模块组合,将不同专业类课程进行打包,学生可根据需求进行自助餐式“点菜”。

再次,进行传媒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这一点主要是就教学外在方式而言。教无定法,一切应以学生善学、乐学、好学、学有所得、学能所用为旨归;以达到激发思维、增强能力,提升素质的目的。

随着媒体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填鸭式、学院式的教学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传媒教育。我们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实际上,许多大学都已在积极探索尝试。如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传媒教育所喜欢采用的形式。有的教师以案例为核心,提出“三多三提高”的教学模式,即采用多案例、多提问、多讨论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善师生关系的目的。

当然在具体改革教学方法时,也要提防纯粹以实践教学、实务教学为主导,而忽略理论修养与认知的倾向。否则对传媒类专业的教学效果而言,会出现和存在人才低端化的走向。毕竟传媒教育的理想是培养高水平的文化创新阶层和文化传播阶层,并保证未来一代传媒人应有的文化精英地位,如果我们在实践教学和实务教学中不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和理论的熏陶与指引,那么我们培养的一批又一批的传媒从业者,也有可能大多是低端意义上的“媒介工人”。(本文获湖南省2008年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数字时代与大传媒视域中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范式研究》资助)

注 释:

①⑤曹继军、林溪声:《新闻教育转型情势紧迫》,《光明日报》,2009-11-12。

②引自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战略报告》,2008年。

③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④杜骏飞:《新闻传播教育向何处去?》,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1)。

(作者为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文学硕士)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