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新课程下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10年了,被誉为“基础的基础”的语文在汹涌澎湃的课改大潮中沐浴、砥砺、冲浪了10年。10年来,语文新课程、语文新课堂栉风沐雨,攀岩越坎,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放眼语文教坛,纵观语文课堂,以生为本,以学为主,因学论教,张扬个性,双边互动,多元开放已成为当代语文教学的主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征得到充分展示和全方位彰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语文课堂建构趋于成熟,基本定型。一大批课改名校如雨后春笋,蓬蓬勃勃;一大批课改名师如万花齐绽,争奇斗艳,缤纷亮丽,辉映课改天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95
一次史无前例的新课改,一场极其深刻的教育大革命,浸染、熏陶、造就、茁壮了每一个置身其中的教育者。10年来,从初中语文到高中语文,从旧教材到新教材,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笔者有幸一一经历、亲身体验,切身体味。10年的探索、实践、感悟、体会,归结到一点:再科学的理念、再先进的经验、再优质的手段,都必须依托依靠科学高效务实的的学习方式来支撑来实现。语文课程尤其如此。新课程下语文学习方式转变应当成为语文新课改的重点。
新课程下语文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主预习
预习是学生与文本的提前对话、交流。能够为即将开展的文本研讨提供必要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准备,让学生心中有底、心中有数。预习特别是语文课预习,常常被教师和学生轻视、忽视、忽略甚至被当做无关紧要无足重轻而放弃,直接导致语文课堂节奏慢、容量小,高耗能、低效益。预习必须把好三个环节:第一必须有预习要求,即确定预习基本目标;现代文阅读预习目标大致可定位为“三步走”:1. 扫读文本,扫清生字词障碍;2. 再读文本,粗知文意;3. 细读文本,结合课后文本研讨要求找出难点,归类整理,形成初步学习目标。文言文(含古诗文)阅读预习目标为:正音断句,疏通文句,六个板块(同音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固定格式,古今异义),内容梳理,品味赏析。第二必须有预习指导,一则点拨疏通,二则授予方法、技巧。第三必须有预习检查,这是最关键的一环。失去检查的监督、约束,长此以往,预习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作用。布置任务、明确要求是前提,检查落实、督促完成是保障。
二、自主提问
以人为本,关注个体,重视个性,强调个性感悟和独特体验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宏观导向。在这种大背景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自主提问的基本步骤是:1. 指导学生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难点;2. 指导学习小组成员将各自问题提交小组,兵教兵;3. 将组内仍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推荐代表提交课堂;4. 小组代表先推荐后轮换,以便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得到锻炼;5. 建立小组提问积分制,当堂积极提问,一人次计1分,分阶段总结表扬敢提问、勤提问、善提问、会提问小组;6.教师有恰当的方法引导,有足够的耐心和诚意等待学生提问。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整合出有别于教学案既定目标的新的教学目标。学生不提问题绝不盲目、随意开讲。
三、积极回答
新课程要求双边互动,强调问题让学生自己提,方法由学生自己想,结论由学生自己得,规律由学生自己找。实践操作中,往往是同一个问题教师不知问了多少遍仍无人应答。指名答仍一声不吭。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可能是把握不准,怕说错,不敢回答;一种是不愿当众回答。不管哪一条于习惯都有关系。“习以为常”,“习惯成自然”,正是没有养成当堂、当众回答问题的习惯,才会有有问无答的教学窘境。积极答问有几条务必注意:1. 针对问而答,切忌答非所问;2. 答问要口齿清晰、声音洪亮,切忌吐字不清、声音模糊;3. 要观点鲜明,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简明精当,抓住重点,归纳要点,争取一语中的,一击即中,切忌东拉西扯、漫无边际;4. 要有意识地使用准确、流利的普通话。说普通话是一种素养、一种习惯,是文明的标志,也是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教师带头讲普通话,与学生对话讲普通话,生生对话也强调讲普通话。不仅课堂要求,课后、生活中也倡导讲普通话。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营造氛围;5. 把口头表达与笔答要求拉近并统一起来,以口答演绎笔答内容,以笔答的程序、内容、标准引导和规范口答。把当堂回答与课下做题和考试答题连贯起来。
四、倾心阅读
阅读是理解和疏通课文的基础和主要手段。是筛选、提取、加工、整合文本信息的主要途径。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本阅读的影响力,淡化了大众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这些或多或少在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浮躁、肤浅、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萍掠影、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是当代中学生阅读的通病。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挖掘阅读带来的愉悦感、幸福感、收获感。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轻松、便捷地落实和完成阅读目标,较顺畅、有步骤地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成果,体验阅读的成功感、成就感。第三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增大阅读量和适度地渐次地增加阅读目标和要求的梯度。第四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同写作和应考类型试题的解答结合起来。一则读以致用,把阅读所得包括新鲜的词语、优美的语段、高雅的思想、娴熟的手法等及时运用到写作训练中去,趁热打铁,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二则读以见“利”,能把文本阅读同试题解答沟通、融合、结合起来,克服和消除以往“学”“考”分离、“读”“考”分离的弊端,实现学考一体、读考同位,是语文教师的夙愿,更是广大学生的心声。若果能做到这一点,让学生得到见到具具体体、实实在在的有“投入”就会有“产出”的实惠,阅读的积极性、自觉性自然大大提高。
五、精心背诵
背诵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传统教法中的精粹。背诵是积累字词知识之必需,更是以后从事各项工作不可或缺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中学生必须背诵的具体篇目和篇数。应当明确,对于学生而言,这是最低要求而非终极目标。由此可见,背诵不仅不能弱化、模糊反而更需强化、明朗。背书是学生最头疼的项目之一。一篇短文甚至文中的一两个精妙语段,一次又一次,一节又一节,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教师捎带都听背下来了,一抽查,能按要求熟练流畅背下来的寥寥无几。关键在于没有用心。背诵要从“心”开始,其法:1. 以读促背。对需要背诵的内容暂不作背诵要求,凡语文活动时间包括语文课堂、自习、课余活动即拿出5分钟左右时间齐诵。读得多了,念得多了,到了熟读成诵的火候,再相机提出背诵要求,水到渠成。2. 以听促背。每次齐诵时,将学生分成两部――诵读部,倾听部。以诵读和倾听两部隔一相互穿插排列并且诵读和倾听角色随机轮换交替。诵者高声齐诵,听者凝神谛听。听得多了,耳濡目染,自然就听“背”下来。3. 以写促背。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适当、适量、适时组织学生或部分或全部抄写必背篇目或语段,虽然耗时长但最见效。4. 以查促背。小组成员间互查,组间互查,集体随机抽查也可以提高背诵效果。此外,尽可能地指导、引导学生把背诵的名文名篇名段名句尽早地尽可能地运用到日常习作练笔当中,亦不失为培养背诵兴趣,形成背诵习惯的好方法。
高效务实的学习方式是中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造访许多课改名校,探寻许多课改名师,追寻许多优秀学生的成长成功之路,无一不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古代哲学家所倡导的“慎独”,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品行和境界,一种经年累月定型的习惯,一种持之以恒形成的人格。
语文学习方式转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引导性原则。教师必须给予途径上的指引、方法上的点拨、行为上的指导和督促。惟有“引”,才能保持方向的正确性;惟有“导”,才能保持行为上的科学性、规范性。
(2)稳定性原则。稳定性是学习方式方法的基本特征。培养新方式新方法所采取的措施、手段,落实的目标、要求,推进的梯度不能有大的波动,必须保持一定阶段或一定情境中的相对平稳。给学生面对、接受、汇融新习惯一个比较平稳的心理过渡期,实现良好习惯在心理机坪的软着陆。
(3)连续性原则。学习方式的形成是一个不间断的心理蓄积、生成过程,为培养新习惯所施加的心理的、生理的;有形的,无形的;内在的,外在的;隐性的、显性的;意志的,行为的一系列影响和措施必须是一个有起有结、有始有终、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的不间断系统。任何一个链条缺失或变更,都会导致旧习陋习反弹,卷土重来。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平顺中学 04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