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遗憾的“戛然而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遗憾的“戛然而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探究、抽象、操作、合作等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名词,教师们在课堂中很重视相关能力的培养,有的效果难以达到,不是这些能力不适合在小学课堂培养,而是忽略了相关步骤的完善。比如,探究后的引导、操作后的表象、抽象前的再创造、合作前的指导。

一、止于引导中

片断描述:四(下)三角形的认识,探索三边关系。教师为学生提供四根长度分别是10cm、6cm、5cm、4cm的小棒,向学生提出问题: 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没人举手),教师等待了两分钟,仍是没人举手,教师只得自己来总结规律。课后交流时,执教的老师说:“当学生总结不出来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得自己讲。”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操作去发现并总结出规律,这是探究性性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就难免出现学生发现不了规律的情况。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可以这样经历了这样观察比较的过程,学生就能发现能围成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而且这样的引导也是从具体到抽象很重要的一步,对于学生抽象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前面学生做的很好,观察得也不错,为什么结论得不出来?从这位老师的引导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师给的问题太大,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不知如何说起,如果不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班级学生可能会就不上来。 “在直觉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分析研究,这才是“数学化”的过程,才能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又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二、止于表象中

片断描述:二(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出示题目:蝴蝶2只,蜜蜂的只数是蝴蝶的5倍。

师:“用圆片代替蜜蜂摆一摆。”出示题目:蝴蝶3只,蜜蜂的只数是蝴蝶的5倍。

师让学生先用圆片摆。

出示题目:蝴蝶3只,蜜蜂的只数是蝴蝶的7倍。

生发现圆片不够,生:“用3×7=21。”

问:“为什么用3乘7呢?”生说师纠正,“蝴蝶3只,蜜蜂是它的7倍,就有7个3,用7乘3或3乘7。”学生一直说不出老师想说的几个几。

学生为什么说不出几个几呢?关键是表象建立得不够清晰。表象是从操作到抽象的阶梯,并不是说操作了就会形成表象,它需要把手中的操作放到脑中,并用脑中的表象解决问题或是说理。也就是郑毓信教授提到过的“半操作”的问题。教师可以用操作——半操作——形成表象的过程来建立表象,如教师可以在第一题动手摆出几个几后,第二题要求:可以动手摆也可以在脑中摆一摆,会摆成几个几?反馈的时候问在脑中是怎么摆的?引导学生说出,先摆一个几,再摆几个几。再出示不好操作的题目,让学生在脑中摆一摆是几个几?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从操作到半操作,对为什么用乘法来算就更加清晰了。

三、止于创造中

片断描述:四(下)《含有中括号的运算》,在出示例题后先更分步式:8+6=14(人)14*2=28(人)84/28=3。师请学生列综合算式不要求计算。反馈的时候展示了两种情况:(1)84÷(8+6×2)=84÷(14×2)=84÷28=3。(2)84÷(8+6)×2师问学生他们列的对不对,学生说不对,运算顺序不对。师:“这该怎么办呢,我们请什么来帮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师揭题,介绍中括号的写法和用法。

运算顺序属于规定性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再创造”所得。生1的方法中已经明白地表达出创造的意向,在这个需要下,中括号只是一个符号,是约定俗成的,告知学生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经历产生中括号的过程。而在教学中,学生已经有了萌芽,教师并没有再创造的意识,所以错失了这个机会。

如果此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大家写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认为怎样改才能满足你的要求?学生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问题,以(1)为例,教师可以问:“你加了小括号表示里面的先算,为什么要再加下划线呢?”师:“也就是说,你在小括号里又想改一次运算顺序,所以用了下划线。在这里你定义的下划线的意思是8+6先算,还有其它办法吗?”学生可能会提出再加一个小括号84÷((8+6)×2),评一评这样有什么不好?不管哪种方法,都要在括号内再改变一次运算顺序,连续两个小括号会让人分不清哪两个括号是一对的,于是,为了区别,就从里向外看,把外面一个小括号改成中括号。

如果学生经历了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会将学生已有的经历融入到知识的再生中,中括号不是一个规定的内容,而是自己创造的结果。学生经历了中括号需要到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浓缩的数学发展的缩影。

四、止于指导中

片断描述:二(下)《快乐的队日活动》,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问:“书上提出了几个问题,请小组合作,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该怎么解决。”教室里乱成了一窝粥,有学生在讲,有学生在玩。反馈的时候有学生依然沉浸在刚才玩的氛围中,举手的只有几个学生,而且很多学生都没有倾听发言学生讲的话。

小组合作不仅仅是提出问题然后让四个学生一起完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会合作,不知道自己在小组中应该完成什么,所以造成了乱哄哄的局面。教师可以这样指导:

老师先带着全班的同学一起研究晾毛巾的问题,师生共同小结出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第一步,提问题;第二步,找条件;第三步:列算式。

师:“今天我们采用另一个学习的方式,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老师会选出一个小组长,小组长的责任很重要。首先小组长要宣布研究什么,组员举手先提问题,组长同意才能回答,然后找条件,列算式,组长把算式检查过后,全部正确就进入下一个问题,全部研究好后,坐正向老师示意。小组长注意不要盯着一个人回答。”

小组合作方式一直在提倡,但成效不显著,许多老师只是把它作为新课程的标签。合作的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只是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就能合作地完成任务的。教师要细致的指导,从示范合作、指导合作的内容、确定小组分工、确定评价的方式。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逐渐地学会合作,合作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

作者简介:

林忠信,男,(1964年12月-),籍贯江苏扬州,一级教师,扬州市湾头实验学校,,本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