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纪筱华:走一条音乐特色的教育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纪筱华:走一条音乐特色的教育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又要开学了,纪筱华带领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的五百多名学生,即将结束一年的“集体在外借学”,搬到武宁路四十八号修缮一新的校园里开始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纪校长语气平静,但从他的脸上不难看出兴奋和期待。

“当时只是想让东新中学活下去”

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纪筱华是资深中学语文教师,这位原本对音乐并不熟悉的语文学科带头人,却一手促成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与东新中学的合并重组,并引领上音实验附中走出了一条音乐特色教育之路。接受采访时,纪筱华说很多事情刚开始着手的时候,只是源于一个朴素的想法,而当时之所以那样做,只是想让东新中学能够“活下去”,能够“活得好些”。

在宜川中学工作二十年后,2004年纪筱华开始担任上海市东新中学校长。当时的东新先是高中停招,后又是初中停招,高中生源大幅减少,本科升学率只有15%,加之传言房地产商看中了学校地块,一时“关掉东新”的声音不绝于耳,给了纪筱华很大的压力。“我既然来当校长,就必须把东新办下去。那时候的愿望很简单,要求也不高――让学校能继续办下去,学生能像学生,老师能像老师。”

纪筱华开始动脑筋,搞结构工资改革,以绩效激励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这一剂良方令东新的本科升学率连续两年以15%的增幅往上蹿。在狠抓升学率的同时,纪筱华也十分关注这所学校的传统特色――沪剧教育。东新与上海沪剧院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东新以沪剧教育为载体,帮助学生们理解沪语的文化内涵,为他们输入“接地气”的艺术养分。然而,近年来沪剧不如从前景气了,东新如何继续保持艺术特色,令纪筱华颇费心思。他想到通过继续开设欣赏课、学唱课,并推动与沪剧相关的课题研究,来保持这扇艺术之窗始终敞开。

“与此同时,我自己对艺术教育也有了较为直接的感受。东新不仅仅要解决生存的问题,还要活得好。生源上没有优势的东新,该如何与其他完中竞争?同在普陀,有的中学就走出了一条日语特色的道路,东新中学同样需要另辟蹊径。” 纪筱华开始寻找答案。

2006年,远在嘉定安亭的另一所中学――安师实验中学进入了他的视野。安师原名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分校,是一所有着一百四十六年历史的百年老校。2003年,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和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在安师开办了音乐生特长班,面向全市招收有一定音乐特长的学生。而当时,学校却因种种原因面临拆分。“多好的机会!” 纪筱华觉得这可以成为东新转型发展的一个台阶。在他的努力下,2008年安师实验中学与东新中学两校合并,新成立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这一携手不仅令东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也让原来安师的音乐特色教育迈上了新的征程。

特色课程拨动音乐教育的琴弦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两校合并后,把音乐特色作为长远的发展定位,育人目标更加清晰。” 纪筱华介绍,学校提出以爱音乐爱智慧为办学理念、特色加质量为办学目标、和乐和美为校训,对促进两校文化层面的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音实验附中与其他一些专门艺术学校有些不一样,尽管都从事音乐教育,但在办学机制、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和未来发展路径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学校提供完整的保质保量的高中教育,每个年级设有两个音乐特长班,面向全市招生,另两个普通班则通过中考在全区招生,并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实施音乐教育。学校聘请三十多位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专业,同时还有九位教师在校任教,教授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钢琴课。

从东新到上音实验附中,音乐特色之路的延伸不仅仅体现在继续开展课题研究中,纪筱华还带领老师们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开展课程建设上,希望通过富有层次的课程体系来体现学校的音乐特色教育,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开设了通识课程(必修课)、兴趣课程(选修课)和专业课程,纪筱华介绍说:“通识课程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的,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设计,重在夯实根基;兴趣课程是为学生的经验成长和个性发展、为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开发设计的,根植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熏陶渐染、实践探究的有机结合;专业课程是专为音乐班学生特长发展而设计的,技能性更强,是专业倾向进一步提升完善的阶段。”

谈起特色课程设置,纪筱华娓娓道来,对音乐航班、采风之旅、和乐团等名牌课程更是如数家珍。

音乐航班于每月第二周的周二定期起航,活动要求表演学生对其所演奏的曲子做一定的介绍,并流畅演奏,用充满情感的作品打动听众。音乐航班不仅是检验学生专业水平的平台,更是一场小小的音乐会,在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演奏能力的同时,更借此机会让每一位师生受到音乐的熏陶。

一年一度的音乐采风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民族色彩。自2009年至今,音乐班的学生们利用寒暑假远赴云南佤族自治县、贵州黔东南地区及四川泸沽湖等地,感受当地民俗文化,了解风土人情,欣赏独特的民间音乐。

学校还成立了“和乐团”,乐团由音乐特长生组成,乐器组成则充分实现了兼容并包、跨界组合。民族乐器、西洋乐器、打击乐器合奏演出,充分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特色。

即便是普通班,音乐也广泛渗透于各项教学活动中,比如音乐午茶,某学期是交响乐主题,每周放一首交响乐,用一个月时间专门介绍某位名家的作品,这样一个学期后,学生对交响乐也能略懂一二,此外板壁、午会课等,也都让普通班的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艺术不止是技艺上一次又一次的刻苦磨炼,创新的思维往往会带来更冲击的效果和更惊喜的改变。“有些年轻人爱好音乐却不通文墨,有的文字拿得出手却玩不转电脑,有的喜欢电脑却又不懂音乐,这样的‘瘸腿’可真不少。” 纪筱华十分感慨。

针对这一问题,上音实验附中开设了音乐创新实验室,以学科交叉的培养意识,将编剧、导演、音乐等多种元素整合,让学生通过电脑自己来编片子、搞创作。“这需要学生素质相对全面,不仅要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学素养,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目前,我们还处在实验阶段,希望以后能培养出一批综合性的艺术人才。”纪筱华说。

音乐帮他们走得更好更远

在上音实验附中,“让师生过有音乐的教育生活”这句话已深入每位师生的心。“教育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的,其最终指向是育人。学校提供给学生丰富的音乐学习经历,就是希望音乐能帮助他们以后走得更好、更稳、更远。”

学校十分注重整合多方资源,争取社会各界如艺术类高校、艺术团体和家长的积极支持,经常为学生提供参观、访问、学习、实践的机会,并主动发挥本校艺术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有关艺术教育方面的比赛、演出、展览等活动,搭建学生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令纪筱华欣慰的不仅仅是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更让他欣喜,“原来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一般很不自信,他们进入学校后广泛参加活动,渐渐的,我发现学生们的眼神不一样了,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变得积极乐观、自信向上,在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他们还形成了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上音实验附中的毕业生每年有三分之一左右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其他毕业生则100%进入华师大艺术学院、上师大音乐学院等学府深造,更多的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一种音乐技能,而且拥有蓬勃向上的阳光心态。纪筱华说,培养每一位学子成为人格健全、气质优雅并具有一定音乐修养的青年,这才是他最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