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东亚工业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东亚工业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规律,抓住发达国家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时机,承接产业转移以提升自身产业结构水平,是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必要途径,我国要借鉴东亚工业国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东亚工业国;国际产业转移;中国工业化;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207;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0—0057—04

一、积极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是日本及“四小龙”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在几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发达国家利用产业跨国转移加速了产业升级并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时代,部分发展中国家则依赖产业转移有效地推动了本国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和国际分工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促使国际产业转移向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先进国家或地区向后进国家或地区转移、传递成熟化的产业,后进国家或地区则通过产业引进不断调整和提升产业梯度,并且这一产业跨国转移过程还在不断深化、发展。因此,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创造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把一般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从而不断形成新的产业转移浪潮。虽然目前美国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出现了制造业回流的趋势,但笔者认为这只是美国在危机下为了提高就业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性举措,可以预计当其经济形势复苏后,美国不会继续坚持把一般性加工、制造业留在本土,因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才是其比较优势所在。

日本是从国际产业转移中受益最大并由此跃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代表性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紧紧抓住美国产业结构升级,其原有传统产业向外转移和美国向日本进行经济援助的机会,先后通过承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加快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战后的几十年中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日本奇迹”。

无论是日本经济的成长还是日本制造业的发展都与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密切相关。20世纪50~70年代初日本以吸引、承接美国产业转移为主,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后则以向亚洲“四小龙”、中国、东盟等国家或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为主。1965~1971年,在对国外转移产业进行吸收、承接、改造的基础上,日本主要制成品产量增长占全球产量增长的比重分别为:钢铁占54%,造船占54%,汽车占46%,电子机械中的民用产品占90%。1953年美国轿车生产量为612万辆,占全球的75%,日本为1万辆;1971年,美国为850万辆,日本为372万辆,为美国的44%;1980年日美轿车产量分别为704万辆和638万辆,1990年则分别为995万辆和605万辆。日本占全球轿车产量的比重接近30%。[1]这些都反映出日本承接美国产业转移的巨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自身产业结构需进一步升级,部分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需要向外进行转移,于是,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就成为日本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又开始向中国进行新一轮产业转移。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日本、“四小龙”、东盟和中国在20世纪下半叶能较快地实施工业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其重要推动力就源自产业跨国转移。“四小龙”、东盟和我国的初期工业化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重化工业依赖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高加工度组装工业化则来自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因此总的来看,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是推动亚洲“四小龙”、东盟国家和我国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道路来看,以“四小龙”和东盟为代表的“东亚奇迹”式增长独树一帜,拉美经济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便成为另一种典型的增长模式,而两种模式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亚洲“四小龙”等国家或地区通过工业化迅速成为新兴工业国(地区),而拉美国家则在大约20年后(20世纪90年代末)才初步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迹象。尽管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进入产业转移的高梯度阶段后产业创新不足等因素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东亚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甚至部分国家出现衰退,但毕竟进入工业化的时间比拉美国家提前了近20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亚洲“四小龙”等国或地区形成了“日本——“四小龙”——东盟”这样一条国际产业转移的良性模式。而由于种种原因拉美国家则在产业转移中遇到了很大困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经济的高速增长。

从亚太地区的梯度分工和产业转移来看,跨国产业转移对于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起过并将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日本跨国公司对东亚的大举投资及随后的技术转移,导致了东道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其对相近梯度国家的产业转移直接促进了新兴工业国的经济发展,并进一步引发了东亚地区特别是“四小龙”为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而对外进行直接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四小龙”为了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将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向东盟四国和中国转移,自己则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东亚各国或地区之间的直接投资与美日的直接投资结合在一起,使得亚太地区形成了一种动态发展的梯度型国际分工体系。按照东亚地区各国(地区)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可大致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美国和日本,国内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经过几轮产业转移已将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传统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第二层次为“四小龙”,其产业结构正在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逐步向东盟和中国转移;第三层次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其产业结构层次稍低于“四小龙”,但在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过程中正逐步缩小产业差距并力图赶超“四小龙”;第四层次为东亚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承接“四小龙”、中国、东盟等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种分工体系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外投资的扩展也会产生动态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