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谁漂白了那片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人才辈出到新星难觅,从独树一帜到泯然众人,荷兰足球的日渐平庸令人扼腕,在德意法传统欧洲三强旧秩序尚未被打破前,西班牙队又以欧洲杯冠军身份跻身一流行列,准一流的定位显然不能让向来不甘居人后的荷兰人服气。战绩却是最好的标尺,国字号与联赛的双线滑坡,昭示的正是荷兰足球危急的现状,足协、教练、俱乐部、球员、媒体、球迷……责任究竟在谁?
【1995黄金一代超期服役】
1992年,荷兰队以新老三剑客为骨干出征瑞典欧洲杯,青年才俊罗伊22岁,主力阵容中最年长的门将范布罗伊克伦36岁,年龄差为14岁;时光来到2008年,荷兰队依然三代同堂,队长范德萨已是38岁高龄,全队最小的阿费莱22岁,前者几乎可以做后者的父亲。作为阿贾克斯“1995一代”最后的火种,已经三番五次欲退出国家队的老范去年仍不免回归救场。这样的尴尬局面也发生在2006年,当时35岁的科库已经确定夏季退役,但他还是成为了范巴斯滕国家队中不可或缺的首发,并穿上了10号球衣……而就在德国世界杯大名单送交截止日前,已经阔别国家队两年的斯塔姆一度还得到了主教练的殷切召唤,向来以人才储备丰富著称的荷兰人要靠老将糊口,着实匪夷所思。
通常意义下的阿贾克斯“1995一代”只是泛指,这支天纵其才的青年军兴盛之时,老对头埃因霍温也有以科库、斯塔姆、岑登、纽曼和约恩克为首的五虎将,两队班底相加,恰恰凑出了1998年希丁克那支世界杯殿军的主力阵容。此时的荷兰队奢侈到了让罗纳德・德波尔和西多夫这样的天才坐板凳,让哈塞尔巴因克在垃圾时间跑龙套。才华横溢的黄金一代阻断了一大批人的国家队生涯,尤其是1977~1980年龄段,范博梅尔、鲍马和霍夫兰等在国家队只是匆匆过客,人员真空迫使以罗本为代表的“80后”球员早早挑起了大梁,范德法特更是未满18岁便有了国家队出场记录。与其说是水到渠成,不如说是拔苗助长,尽管2004年欧洲杯和2006年世界杯上,荷兰队都打着更新换代的旗号组队,但主教练无一例外为保乌纱帽而大肆起用老将。阿德沃卡特手下的弗兰克・德波尔等人已是半退休状态,实战意义寥寥,即便范巴斯滕也照样重用范布隆克霍斯特和奥耶等注定在国家队已无前途的老将。换血只是幌子?非也,在巴西、阿根廷、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队1987年龄段球员雨后春笋般冒尖时,荷兰队却在这一档出现了难以想象的真空。
2005年世青赛,以早已在国家队有过出场纪录的巴贝尔、马杜罗为首的荷兰青年队打进八强,球队差强人意的表现令国内媒体一片哀叹,须知以荷兰全队基本都有职业联赛经验,而对手却绝非如此。两年后的欧青赛,德哈恩的子弟兵捧得冠军奖杯,与荷兰人争冠的是多年来在青年赛事中表现泛泛的塞尔维亚,赛事水准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在南美两强“1987后”逐渐在国奥队中地位提升时,荷兰队的同年龄段球员却不见踪影,甚至连1984年出生的里格特斯都能以大欺小表现出众,去年奥运会1/4决赛是面雪亮的镜子,全场被阿根廷队压着打的荷兰人若不是战术纪律相对严明,加之对手挥霍机会无度,怎可能拖到加时赛才被踢出局。而那些2005年就曾在国家队露脸的新星们呢?巴贝尔有着克鲁伊维特的身体素质,但在“红军”始终只能扮演第12人;被誉为大局观出色、有成为“里杰卡尔德第二”潜质的马杜罗,在闹人荒的巴伦西亚越踢越靠后;里格特斯更是颗转瞬即逝的流星,被布莱克本寄予厚望的他现在已经被租借去了英冠,星途基本告终。2008年欧洲杯的预选赛上荷兰队急缺中卫时,德哈恩动议U-23国家队队长东克驰援国家队,也迅速遭到了否决,在阿尔克马尔都踢不上球,当国家队是练兵场啊?守着如此水准的新人,谁还敢在国家队轻言换血。
【门户开放后遗症】
作为博斯曼法案实施14年来的头号受害者,荷兰人的宽容程度令人惊讶,早在上世纪末,他们便在欧盟球员均不被视为外援的欧洲足联通行法则上更进一步,任何球员均不被视作外援。诚然,开放的态度给了外来劳工以荷甲为跳板立足谋生进而另攀高枝的机会,但对于荷兰本土球员而言,这一政策却绝非好事。门户的洞开,意味着大量身体发育完备、只欠战术素养培训的外来户可以直接进入球队二队甚至一队,不管从成本控制还是风险防范的角度,购买外籍球员显然都比培养本土球员更划算。1995年阿贾克斯阵中非欧盟外援主要来自尼日利亚,性质上基本属于星探发掘,然而1999年开普敦成立了阿贾克斯的第一家卫星俱乐部后,以麦卡锡为代表,大批非苏里南后裔黑人开始涌入荷甲赛场。而此时受困于成绩压力,阿贾克斯也不得不更多地寻求购买即战力,以抗衡另外两大豪门,曾经引以自豪的阿贾克斯后备队被外来户抢占了更多份额却是不争的事实。更令荷兰足球汗颜的是,自家完善的青训体系培养的却是竞争对手的骨干,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伊布拉希莫维奇,自从成为阿贾克斯队一员后,球队系统的训练模式、营养保障和战术熏陶充分发掘了他的潜力,进而成为斯奈德前阿贾克斯最值得骄傲的一笔买卖。可是,阿贾克斯即便培养出了再多的伊布,其中又有几人能披上橙衣?
当巴塞罗那、阿森纳和曼联纷纷效仿阿贾克斯建立青年梯队,全球搜罗青年才俊时,领先一步的荷兰俱乐部自然而然失去了竞争力,以他们的选才标准和投入产出比,断然做不出巴萨为诊断患有生长激素先天分泌不足的梅西包办医疗费用的决断。同样,弗格森选才从幼儿园开始的釜底抽薪也很难令阿贾克斯们加入到天才争夺战中。天才毕竟有限,人事走马灯变动的荷甲诸强等不起,从收购廉价外援演变到收购高价外援,成为豪门维持战斗力的唯一抉择。亨特拉尔、苏亚雷斯、茨维塔尼奇和苏莱曼尼……当年售出球员的本金利息几乎全成了开销。可悲的是,这些身价向五大联赛看齐的球星,至今未有一人证明自己物有所值。
放眼如今的荷兰国家队,除了苏里南后裔和白人球员,摩洛哥后裔成为更衣室又一大群落,以布拉鲁兹为首,阿费莱和艾萨蒂两个新人俨然有把摩洛哥帮扩大的意味,而加拿大后裔德古茨曼、荷属安的列斯群岛人德泽乌等则让更衣室的血统更加混乱。而卡莫拉内西、德科和塞纳式的雇佣军成为国家队一员也只是时间问题:2006年世界杯前范巴斯滕就曾打算让职业生涯初期在荷甲度过的小卡劳入籍,用以缓解国家队日趋严重的边锋荒。黑人与白人国脚拉帮结派,更衣室内各自为治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闻,若再加上几股势力,想想都知道会乱到什么地步,何况这些藉足球改变人生命运的新荷兰人,能对金钱冲击下日趋单薄的国家荣誉有几许认同?
【国字号成下岗教练集中营】
客观地说,荷兰国家队的选帅机制实在难称合格,任用范巴斯滕并委之以约束条款极其宽松的长约显然不明智,毕竟成年国家队作为实验田同步磨练球员和教练的代价太高。类似的错误荷兰足协已经犯过一次:1998年世界杯,退役两三年的里杰卡尔德和科曼两人作为希丁克的助手出征法兰西,前者在老帅卸任后神速履新,但凯斯勒显然高估了“黑天鹅”的潜质与悟性;两年后家门口的欧洲杯委屈地败给意大利后,里杰卡尔德涕泗横流负气早退,令足协脸上很是无光。此后里帅将荷甲百年老店鹿特丹斯巴达“带进”乙级,在巴萨一头一尾时的手足无措都证明了他道行尚浅。放眼国际足坛,国家队少帅模式成功者寥寥,与范巴斯滕履历惊人相似的克林斯曼及其接替者勒夫功过参半,而关于巴西人邓加的非议从来只多不少,能带领国家队在大赛中笑到最后的,恰恰是里皮、阿拉贡内斯和斯科拉里这些老狐狸。如今的范马韦克虽然见多识广,但业绩却是其致命伤,无论在埃因霍温或多特蒙德都没逃脱被炒鱿鱼的结局。恐怕唯一对现任主教练言听计从的,也只有他的女婿范博梅尔了。
在国青队层面上,荷兰足协也是昏招不断,当年聘请早已被主流教练圈淘汰的古利特便是笑话一桩,而老帅德哈恩也阔别一线执教多年,带队理念和战术打法上还是老一套。荷青队除了在战术执行能力上远超同龄人外,个人素质、表现欲望尤其是自信心并不突出。如今的欧洲足坛老帅已经不再是青年队的镇山之宝,意大利聘请卡西拉吉,英格兰重用普拉特,德国也有科勒,目的便是以少帅易于接受先进足球理念、精力充沛、亲和力突出的优势带动年轻球员成长,在赛斯、佩克尔曼式的“教父”日渐减少时,荷兰人并没有与时俱进。
【批评性舆论吓坏将帅】
荷兰人的宽容,遍布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麻烟、同性恋夜总会、橱窗里明码标价的……而荷兰足球的更衣室内气氛也同样宽松,米歇尔斯时代,克鲁伊夫和内斯肯斯与主教练为战术争得面红耳赤是家常便饭,沿袭至今的方式是欧洲杯前范巴斯滕与全队开会决定战术,差点讨论出一个范尼和亨特拉尔同时上阵的“442”阵型。赛前分配任务时,荷兰球员多数情况下不会说“是”,而是说“为什么”。1996年欧洲杯曾被戴维斯和西多夫为出场机会吵得昏头转向的希丁克曾感叹:“克莱门特和萨基让他们的球员站到一棵树下,那个球员肯定会照办,只有我的手下不会。”宽容民主的氛围对球队的影响究竟是积极还是消极尚无定论,但荷兰足球注定有一群人是绝不能宽容、绝不能饶恕的,那就是媒体人。
“我来到葡萄牙后,不看书也不看报。”这是阿德沃卡特带队出征2004欧洲杯时,首场新闻会丢给本国记者的开场白。阿帅为何不惜开罪媒体?自从其接替范加尔以来,以《国际足球》杂志为首的媒体就没少对他排兵布阵横加指摘,而预选赛附加赛客场以0∶1不敌苏格兰后,这样的攻讦达到了顶峰,而其在欧洲杯后迅速下野,媒体的推波助澜同样“功不可没”。范巴斯滕带队初期两胜捷克,媒体几乎将其捧上了天,但丑陋的世界杯之旅后媒体立马翻脸不认人。目中无人的克鲁伊夫与范加尔的矛盾更是尽人皆知,甚至连后者担任阿贾克斯技术总监而非主教练时,克鲁伊夫都能指使媒体轮番炮轰将其赶下台。在荷兰足球旷日持久的派系斗争中,媒体非但没有斡旋调停,反而推波助澜,报纸杂志固然卖得欢快,受害的却是荷兰足球全局。
“荷兰有1860万个主教练。”历任荷兰队主教练流年不利时,都会如此由衷感慨。在这个连风车和水田边都有标准足球场,人人以业内人士自居的国度,球迷的意见足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就连刚以取胜费耶诺德缓解了下课危机的范巴斯滕,也在阿姆斯特丹竞技场半年多的俱乐部主帅生涯中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压力,而荷兰体育媒体的操作习惯从来都是将民意放大,不是所有人都有希丁克式的金刚石神经,选择成为“范跑跑”恐怕也是球员和教练的无奈之举。
AZ模式
阿拉丁神灯?潘多拉魔盒?
倒退十年,阿尔克马尔与奈梅亨、布雷达和海伦芬等球队放在荷甲积分榜上,并不会有多么引人注目,可当2005年负气离开阿贾克斯的范加尔成为这支球队的统帅后,“AZ”的知名度与日俱增,如今已不亚于“Ajax”和“PSV”。当2006年世界杯橙衣军团中六名“AZ”球员齐齐亮相,令其迅速替代了三大豪门成为头号国脚输出大户时,人们在感叹范加尔点石成金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揣测:荷兰联赛将出现第四极?
分析当初阿尔克马尔的建队思路,不难发现这是一支以豪门弃将以及中下游球队精英为骨干的混成旅,德泽乌、德科略和蒂莫尔等人要么出身豪门青训营,要么曾在豪门短暂逗留,但多半禀赋平平,共同的特点是扎实勤勉,这在向来注重天分的荷兰联赛中是难得的优秀品质。而上述诸人职业生涯起点不高,得到主力位置后自然百倍珍惜,加之范加尔向来治军严谨苛刻,迅速积累起即战力自然不在话下。毕竟,论及对战术的理解和应用,荷兰球员个个都是天才。
说穿了,“AZ”模式其实便是荷甲的“基耶沃模式”,意大利小镇球队从无青训,捡的都是豪门青年队残次品,配上些经验丰富的老油条,照样在联赛中吃得开。加之每年总能在球员交易中有所收获,战绩和营收维持平衡倒也不难。从“AZ”走出的奥普丹、兰扎特等人均没能在新东家打出身价球,这与基耶沃制造的曼弗雷迪尼、科拉迪等人转会后迅速平庸倒是颇为神似。
“AZ”之所以成功,一则有赖范加尔打下的好底子,二则从侧面证明如今荷兰足坛优秀蓝领难寻,世界杯六人行全来自中后场便是明证,只是这样的模式注定不能长久。同样为人才匮乏头疼的意大利人,并没有因基耶沃的短暂崛起而将其成功模式移植到国家队,而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巴勒莫和乌迪内斯等中游球队同样能为国字号贡献人才,密集程度绝不像“AZ”式的一家独大。“AZ”在荷甲的红火以及国家队对AZ系的垂青,说到底还是人荒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