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先秦时期“重农抑商”发展脉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先秦时期“重农抑商”发展脉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重农抑商”就是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重农”,强调农业是根本,要以农业立国;另一方面是“抑商”,认为商业是投机取巧,不是正业,它的发展会损害农业的发展,要限制商业的发展。

【关键词】重农抑商;先秦时期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重农思想

在距今一万年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对野生自然资源的需求竞争日趋激烈,造成狩猎劳动生产效率的下降。同时,通过观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栽培方法,农业生产的预期收益逐渐超过狩猎劳动的收益,再加上参与人数的增加,种植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提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这样,人类就在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自发形成了朴素的“重农”经济思想。因此,在那个时候有很多有关三皇时代经济生活的传说是:伏羲氏开始懂得驯养牲畜,神农氏开始稼穑,即从事农业生产,有巢氏开始随着农耕的出现筑巢定居。

据考古发现,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早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在北方创造了仰韶文化的原始先民们已经发明了农业,种植了蔬菜和粟,比仰韶文化时代更早一些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人工种植的稻谷,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种植水稻的国家。而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原始的渔业、家畜饲养业和种植业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重农”思想从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了。

二、夏、商、西周和春秋早期的重农思想

夏朝产生的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考古发现在夏代已经有谷、稻、麦、菽、瓜等多种农产品。夏实行“五十而贡”的税收制度,各部落都要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政府纳税。后世的井田制度在夏代也已经存在,只是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而已。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部落,商汤曾派亳人帮助葛人种地。在商代,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开始使用木耒等农具,二人或多人共同耕种,相互协作。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等,都见于卜辞。郑州商城遗址发现有水稻,可见当时的中原地区也种有水稻。畜牧业方面,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

周民族最初就是个农业民族,《周礼》之中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其中的第一项就是“曰三农”,农业成为最重要的职业。周初,周王亲自参加农业生产,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为周国势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周人隆重祭祀。为了维护周王朝的长治久安,避免重蹈历代商王贪图享乐,不知稼穑之艰难,最后导致亡国的覆辙,他要求周的奴隶主贵族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西周还实行井田制,每个男性主要劳动力授田百亩(相当于现在31亩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间更换一次分配的田地。当时已经普遍采用熟荒耕作制,使得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

三、战国时期抑商思想的出现

“重农”和“抑商”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互相联系的。“重农”就是把农业看作是财富的源泉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应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关注。对于“抑商”的理解,至少应该把握住以下两点:第一,抑商不是废商。尽管抑商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并且长期居主导地位,但从来没有人真正推行过废除一切商业的政策。从思想上看,可能除了道家的一些人物主张废除商业以外,绝大多数古代思想家对商业的社会功能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商鞅是历史上第一个大刀阔斧地推行抑商政策的人,但他承认“农辟地,商致物”。荀子也明确肯定商业的作用,他说“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第二,抑商政策的打击对象是私商而不是官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很早就已有了专门的商业活动,但直到战国以前,社会上并没有出现过轻商、抑商的主张。轻商、抑商作为一种政策主张发展起来是战国时期的事,这是因为在春秋以前,商业活动基本上是由官府垄断的,而从春秋后期起,中国产生了私人商业。这种不受官府控制的私人商业资本的出现,给中国古代社会植入了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

法家是这个时期最早比较完整地提出“抑商”思想的一个思想派别,其代表人物是李悝、商鞍和韩非。

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等重农措施,使魏国变得富强起来。所谓“尽地力之教”,就是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设法增加农业产量。“平籴”采取的办法是把年景分为:上熟、中熟、下熟、正常、小饥、中饥、大饥七种,计算出七种年景下,一户耕田百亩的个体农民的收入,制定出在大熟、中熟、下熟三种年景下向每户农民收购粮食的数量,然后在大饥、中饥、小饥年景时把这些粮食平价卖出。这样便收到“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成效。李悝不仅重农,而且还是轻商、抑商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在李悝看来,农业几乎是国家财富的唯一源泉,所以他说“农伤则国贫”。接着他又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损害农业,会使民人饥寒,国家贫困。所以他说“雕文刻镂,害农之事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十分明显,李悝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认为工商业危害农业会导致“国贫民侈”。虽然李悝这里要求“禁技巧”似乎只是针对手工业而言的,并未提到商业,然而由于手工业一般都是商品生产,生产的目的为了卖。所以,李悝是重农、轻工商、贱工商的最早提出者,也可以说是重农抑商的最早提出者。

商鞅是我国重农抑商思想的鼻祖,是把“抑商”和“重农”同时定为基本经济政策的第一人。商鞅实行鼓励农业生产的“粟爵粟任”政策。实行“粟爵粟任”,百姓只有为国家多贡献粮食,才能取得官爵,这就能够刺激人们务农的积极性。百姓为了名利,为了官爵,就会尽力于农事。同时他还推行了一系列比较严厉的抑商措施。他在《变法令》中规定“大小侈力本业,耕作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祭”。《商君书・壹言》篇又说到“治国能传民力而壹务者强,能事本禁末者富。”商鞅还主张“农战”,他认为只有坚持农战才能兴国安邦。据《商君书・农战》载:“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农战》要求对农业专心致志,“惟圣人之治国作壹,抟之于农而已矣”,主张限制其它行业的发展,以防止农业受到削弱,认为农弱则国衰。“是故豪杰皆可变业”,“要靡事商贾,为技艺”则“其国必削”。同时他还认为农是战的物质保证,战是为农长足发展创造条件,而抑末则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也是为了更利于战,离开农战,也就无所谓重本。

韩非继承了商鞅的变法思想,以农为“本”,工商为“末”,主张重本抑末。他主张“富国以农。”“夫明主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国家的富强要依靠农业,因为作为财富主要标志的粮食是从农业生产出来的,所以统治者必须重视发展农业而抑止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他要求“困末作”,他把“末作”的内涵确定为工商之民,而且同辩士、侠士、学士、近臣等并列,把从事工商业者称为“五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