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痞满论治慢性胃炎10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笔者诊治10例慢性胃炎患者,均为长期服用西药而疗效不明显,而以中医痞满病脾胃虚弱证论治而获良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痞满;慢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 R57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75-2156(2009)04-0047-01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通常是指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者常可同时存在。在纤维胃镜检查中,慢性胃炎占所有胃病的80%以上,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情绪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和药物影响等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慢性胃炎常以上腹疼痛、饱胀、暖气、恶心和食纳欲不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依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失调、情志因素、感受邪气和脾胃虚弱等关系最为密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2例;年龄50~60岁,平均55岁。均由上级医院经胃镜检查确诊。均以自觉上腹部饱胀不舒,并时急时缓为主诉,且喜温喜按,不知饥、不欲食,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缓,中医内科诊断为痞满病脾胃虚弱证。
1.2 治疗方法 治以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为原则,以补中益气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之。基本方药:药用柴胡9g,炒白芍15g,炙甘草12g,炙白术15g,苏梗12g,平地木12g,八月扎15g,连翘9g,制香附12g,徐长卿15g。痛甚加九香虫15g、延胡索15g,胀甚加陈皮9g、枳壳12g、佛手15g,暖气加旋覆花15g、代赭石30g,胃酸缺乏加木瓜12g、乌梅15g,嘈杂得食可减加炒扁豆15g、山药15g,便秘加全瓜蒌15g、当归12g,出血加仙鹤草12g、白芨12g、三七12g,气虚加六君丸,阴虚加石斛15g、沙参15g,舌质紫或边有瘀点加当归12g、丹参15g。随证加减,每日1剂,煎水300ml取汁200trd分3次服。1个月为一疗程,可连续服3-4个疗程,症状好转或消失者,仍可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半年做胃镜及病理复查1次,评定疗效。
2 结果
经服用上述方药3-5剂后,上腹饱胀不舒的自觉症状开始减轻;服用10~15剂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服用30余剂后,饱胀不舒的症状基本消失,嘱其服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或香砂六君子丸以巩固疗效。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9岁,2005年1月20日求诊。患上腹饱胀不舒4-5a,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长期服用西药无效。近1周来求诊于中医,但服中药后,自觉上述症状日渐加重,近3d来又发生恶心、呕吐,且大便更为稀溏,故而来诊。患者素来面色萎黄,神疲倦怠,5a来自觉少气乏力。其舌淡、苔白,脉缓弱,证属脾气虚。而翻阅其病历,近1周来所服之中药均为苦寒清热之品,犯了虚虚之弊,故使其饱胀日甚,以至于阳明寒呕,大变更为稀溏。急以上述基本方加吴茱萸汤以健脾益气、升清降浊、温胃祛寒止呕治之。具体方药:党参15g、炙甘草5g、焦白术12g、陈皮10g、黄芪30g、升麻6g、柴胡6g、茯苓10g、制半夏10g、木香10g(后下)、吴茱萸5g、生姜10g、砂仁粉3g(分2次和药汁吞服)。服上药3剂后,患者恶心、呕吐止,大便转干。再服上药5剂后,患者觉上腹饱胀感有所减轻,再服10剂后,上腹饱胀不舒明显减轻,又坚持服用上述方药去吴茱萸、生姜30余剂,上腹饱胀不舒消失,后一直服补中益气丸维持至今,病情未见反复。
4 讨论
慢性胃炎以胃脘部胀满疼痛、暖气、嘈杂症状为主要表现。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为肝胆气郁化热、横逆犯胃、损伤脾运所致。治疗本病,治标当和胃清热,图本应调肝健脾。宗《素问・藏气法时论》“甘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以《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和剂局方》香苏散及《景岳全书》的柴胡疏肝散并用化裁。方中芍药、甘草缓急安中,苏梗、香附和胃理气,柴胡、白术调肝健脾,平地木、连翘清热,徐长卿止痛,八月扎疏肝理气。治疗中,还须结合胃镜或病理检查用药。如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可选用丹参、芙蓉花、蒲公英;胆汁反流,则须以降逆下气法,加用代赭石、旋覆花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或炎症以及胃黏膜脱垂等可选用党参、黄芪补中益气,腺体萎缩,可选用乌梅、木瓜;腺体增生或间质上皮细胞者,重用白英、白花蛇舌草。辨证辨病结合,方可收到较好疗效。慢性胃炎病程长,迁延难愈,有胃黏膜萎缩、肠化病变者有恶变之虞,故医者与患者均不可掉以轻心。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慢性胃炎有明显疼痛症状者纳入中医内科胃痛治之。对大多数患者其以上腹饱胀不舒为主,且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符合中医内科痞满的诊断,且久病必虚,尤以痞满病脾胃虚弱证为多见。治疗应以健脾益气、升清降浊、温补为原则。有医者受西医“消炎”概念的影响,认为炎症者应以苦寒之品清热解毒消炎治之,而致使症状加重。笔者认为用中医药治疗疾病,必须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进行,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