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法国:“四轮驱动”成就中小成本电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界上恐怕再没有哪个国家的中小成本电影和新生电影人能享受到在法国的这般待遇,在2011年法国生产的207部电影中,有76部电影的成本在200万欧元以下,占到了总数的36.7%。更有73部法国电影为导演的处女作,占到了总产量的35%,其中大多数都是成本在200万欧元以下的中小制作。
作为全世界最有文化底蕴的国家之一,法国的精英界历来奉行一种“文化例外”(cultural exception)的理念,即文化事业应免遭市场经济的统治,奉行另一套艺术的逻辑和标准。在这一理念的统治下,法国政府给电影业提供了诸多政策和资金支持,电影人和明星也践行着“艺术至上”的原则,各方共同推动着以艺术电影为主的中小成本电影发展。
“劫富济贫”的电影资助体系
早在1959年,法国就通过了《电影资助法》,设立了电影产业发展资助基金,在法国售出的每张电影票都需缴纳10.72%的基金,由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统一分配给产业的各个环节——看似是电影业的内部循环,实则是“劫富济贫”的再分配,因为好莱坞大片占据着法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而电影基金的绝大部分是用来补贴法国本土电影业。例如《泰坦尼克号》在法国的观影人次达到了2000万人次,其缴纳的电影票基金就相当于为5-6部法国中等影片提供了资助。
随着电影发行渠道的多样化,法国又相继立法规定法国电视台、电影音像制品发行商和视频点播运营商也需缴纳一定比例的营业收入,用来支持电影、电视和多媒体产业的发展。2011年,CNC共收入了7.2亿欧元资金,其中1.43亿欧元来自票房基金,6.31亿欧元来自电视基金,3196万欧元来自音像发行和点播税收。
这7.2亿收入中,有3.1亿欧元用于资助电影业。资助又分为“自动性”和“选择性”两组形式。“自动性”资助是指法国每个制片、发行、放映商都可以根据自己运作或放映影片的票房表现按照一定比例自动获得基金支持。举例来说,电影制片人每推出一部电影上映,便可获得一部分基金,用于制作下一部电影或偿还贷款。2011年,电影制片人共通过这种资助支取了5218万欧元。
由于与票房挂钩,“自动性”资助是有利于大制作高票房电影的。“选择性”资助则明显向中低成本电影倾斜,主要是为了鼓励艺术创新,扶持新人新作,保护中小制作公司。每年,融资困难的电影制作项目可向CNC下属委员会申请部分“收入预支”用作制片或后期制作,待影片上映,取得收入后再归还。2011年,有50部电影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2049万欧元资金用于制作,另有23部电影申请了204万欧元用于后期制作,大大地降低了制片方的风险。
除了制作外,法国电影基金也为中低成本电影的发行和放映保驾护航。如发行方面,CNC设立了专门的基金用于资助“多样化电影”的发行,而所谓“多样化”的标准就是在票房上不太有号召力但在文化上有贡献的中低成本作品。2011年,有240部法国电影得到了这项资助。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电影基金不但资助电影长片,也非常重视短片的发展,以培养新生电影人才。从剧本创作、拍摄、后期制作到发行,CNC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助计划供电影新人申请。2011年,共有627部短片获得了资助,资助金额达1107万欧元。
传承“迷影文化”的艺术院线
除了制片和发行上的便利,中小成本电影的繁荣自然也需要市场放映的通道。而构成这一通道的,正是法国久负盛名、规模庞大的艺术院线。据法国艺术院线联合协会的统计,截至2011年底,法国共有1077家艺术影院、2000多块银幕,不仅遍布法国各大城市,在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的乡镇也能找到艺术影院的踪迹。
法国的艺术影院之所以能有如此规模,一方面是由于法国浓厚的电影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2011年,CNC便为符合资格的艺术影院提供了1384万欧元的资金,用于内部翻修、购买数字设备等。而要获得政府津贴,艺术影院必须放映一定比例的艺术电影。
艺术电影的片目由“艺术影片推荐评审会”推荐,该会由100名成员组成,包括影院业者、发行商、制片商、导演、电影节总监、政府代表、影评人以及文艺界知名人士等。依照规定,在人口少于3万的城市,“艺术影院”至少35%的时间都应该用来放映推荐片目中的电影,而人口在20万以上城市或年上座人次超过150万的艺术影院则至少75%的时间都要播放艺术电影。
这种硬性规定杜绝了艺术影院“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为中低成本电影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放映空间。据统计,法国导演的处女作70%的票房在艺术影院实现。而2010年,法国艺术和实验影片的票房份额达到了总票房的26.4%。
但艺术院线绝非像商业院线那般一轮一轮上映新片那么简单,它更大的功能是营造一种电影文化的氛围,向电影爱好者传承观赏电影、学习电影的“迷影文化”。很多影院的排片会针对某个具体时间段,或者与电影时事紧密结合,对某个导演或者某个流派的电影做系统回顾放映,并邀请电影人或专家前来与观众交流。
与艺术院线配套的还有其它文化设施,以法国最大的艺术院线MK2在巴黎的旗舰店为例,这家紧挨法国国家图书馆新馆的“影城”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通体透明,在14个放映厅之外,还设有电影专业图书馆、咖啡馆、酒吧、餐厅、音像商店、展览空间,不时举办与电影有关的文化活动,共同滋养着法国人民的艺术品位。
“重艺术、轻商业”的电影节
形形的电影节是法国支持中小成本电影的第三大支柱。每年在法国举办的电影节多达168个,参展电影大部分是属于中小成本电影阵营的“艺术片”和“独立电影”。这些电影通常难以进入影院上映,而影展通过集中放映,为这些电影提供了营销和宣传的通道。
这些电影节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戛纳电影节。这个创办于1939年,每年5月举行的电影节可谓世界艺术电影的最高殿堂。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电影人聚集于此,数以百计的电影在此进行全球首映,在两周的时间里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
戛纳电影节对中小成本艺术电影和新锐电影人的支持是其重要特点。
2012年的戛纳电影节,小成本电影《山之外》获得了金棕榈奖提名和最佳编剧奖,片中两位此前没有表演经验的主演最终甚至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正如评委伊万·麦克格雷戈所说的,“将戛纳电影节和其它高水准电影节分开的不是奖项本身,而是因为戛纳电影节是一个非常棒的平台,是小成本电影和富有才华的新人导演的最佳跳板”。
除了戛纳电影节这样的国际性平台,在法国,本土性的电影节和奖项评选也更看重中小成本的电影。例如在2011年象征法国电影界最高荣誉的法国电影凯撒奖的评选中,《人与神》这部成本不到400万欧元的电影,斩获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摄影三项桂冠。
更令人称奇的是,中小成本电影不仅是法国电影节上的赢家,也常常是市场上的赢家。如《人与神》上映后曾连续四周占据票房冠军宝座。2010年的法国全年票房冠军《小小的白色谎言》也是一部讲述友情、爱情的小成本电影。而2011年的票房冠军小成本喜剧《不可触碰》更以1.66亿美元的惊人成绩打破了法国的历史票房纪录。
“拔刀相助”的大牌明星
或许正是在众多电影节和艺术院线的滋养下,法国电影观众形成了更为“精英化”的品位。相比好莱坞大片狂轰滥炸的视听刺激,法国观众似乎更看重直入人心的故事和表演。这种取向反过来也促使创作者和明星们在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
在很多国家,因为片酬原因,中小成本电影很难请到大牌明星出演,但法国“小片”中却时常能见到大牌明星的身影。例如《小小的白色谎言》就汇集了奥斯卡影后玛丽昂·歌迪亚、《钢琴教师》男主角伯努瓦·马吉梅等法国众多本土明星。
在一些法国明星的眼中,比起赚大钱,艺术上的成就有更大的诱惑力。例如法国国宝级演员朱丽叶·比诺什曾公开表示,如果同时接到两个邀请,一个注定成为大片,而另一个是创新的文艺片,哪怕片酬很低,自己一定会首先遵从艺术之心。当年,当基耶斯洛夫斯基和斯皮尔伯格两大导演同时邀请她出演自己的电影时,她选择了前者导演的《蓝色》。后来,她又推掉好莱坞大制作《碟中谍》而出演文艺范的《英国病人》。
当然这种对艺术的坚持并非全无回报,不那么受商业束缚的中小制作电影往往能使演员的演技得到更充分发挥,更易获得电影节青睐斩获奖项。例如,比诺什凭借其出演的《蓝色》、《英国病人》、《合法副本》三部中小制作电影成为全球第一位在奥斯卡和戛纳、柏林、威尼斯四大电影节都获得表演奖项的女演员,名垂电影史册。
如今,已成全球巨星的比诺什仍未改初衷,反而更多了份支持中小成本电影、提拔新锐导演的责任感。2012年,她出演了不知名导演玛高扎塔·施莫夫兹卡(Malgorzata Szumowska)的作品《她们》,影片讲述了比诺什饰演的记者采访巴黎女孩的遭遇和见闻。正是类似朱丽叶·比诺什这样的有较高艺术追求的大牌明星,用自己的“拔刀相助”提升了法国中小成本电影的市场竞争力。(编辑/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