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哲蚌寺藏地最大的寺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哲蚌寺藏地最大的寺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是在细雨中进入哲蚌寺的,据说拉萨的秋天很少有这样的阴雨天。本想跟着国内旅行团的导游听听讲解,但一直没碰到。相反,国外旅行团倒是不少。

在千手观音的坐像前,一位年轻的藏族导游用流利的英语告诉外国游客们,千手观音在中国很有名,他小时候就经常和同学去寺庙给观音磕头。“人们将很多寄托放在观音身上,但我坦率地说,观音很难帮助人们改变自己的生活。即便你抱有多美好的愿望,也得靠自己努力奋斗,才能改变生活。”藏族小伙的这番话说得外国游客频频点头。

就是这座名扬天下的哲蚌寺,见证了藏传佛教走向辉煌的历史过程。特别是第五世达赖喇嘛,在整合各种政治军事力量后,最终在哲蚌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有了后来辉煌一时的圣殿布达拉宫。

规模最大:鼎盛时拥有万名僧人

哲蚌寺的殿堂多得数不胜数,我早就听说它规模很大,深入其中,才有切身的感受。沿着寺院山坡走向最深处,我们参观了一座古老的殿堂。这里周围是残破的石墙,茅草丛生,很少有游客光顾。殿堂还没有修复好,墙上的壁画残破,仔细看还有明显的刮削痕迹,估计是过去破坏造成的。沧桑的殿堂给人一种复杂的感觉,不再鲜亮的壁画,斑驳的房梁,残破的柱头,依然有很多藏族信众进来,为殿堂里略显冷清寂寞的佛像前的油灯添加酥油。

在这些宛若迷宫般的哲蚌寺殿堂中,从宗教意义上说,最著名的是“强巴通真”殿;而从政治意义上说,最重要的则是“甘丹颇章”殿。

“强巴通真”(意为“弥勒见得解脱”)殿位于措钦大殿三楼西北侧,规模不大,却因主供弥勒八岁等身像而著称,据说是全所有强巴佛(即弥勒佛)里最有加持力的一尊,前来膜拜的信徒络绎不绝。殿门上悬挂着一块汉文横匾,上书“穆隆元善”,是清朝驻藏大臣琦善在他任满调离时(公元1846年)刻制奉献的。殿内还供有该寺的镇寺之宝――白色海螺。当年,藏传佛教格鲁派(即黄教)创始人、最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大师,命他的弟子绛央曲结・扎西班丹修建哲蚌寺时,将修建甘丹寺前宗喀巴大师亲自挖掘出来的白色海螺,交给绛央曲结,并预祝建寺成功。后来,这一伏藏品海螺就一直珍藏在“强巴通真”殿。

哲蚌寺是黄教寺院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到底有多大?看看下面的数据就知道了:哲蚌寺曾经拥有土地5.1万亩、牧场300个、牛4万头、农奴2000人,每年收取地租粮280万公斤、酥油13.3万公斤。

在历史上,哲蚌寺常住僧侣就有7700人。不过在1959年,当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考“格西”(藏语意为“善知识”,黄教寺院的学位)时,哲蚌寺僧侣实际人数已达9980人。

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成功创办传昭大法会,召集三大寺僧人近2万人,在大昭寺向释迦牟尼佛像祈祷,盛况空前。同年,大师亲自倡建格鲁派祖寺甘丹寺,至此,标志着他苦心创立的新教派格鲁派已经形成,得到全藏僧俗群众的信奉,格鲁派势力日益强大,信徒与日俱增。

在这样的背景下,哲蚌寺应运而生,于公元1416年(明永乐十四年)由宗喀巴大师的弟子绛央曲结兴建。哲蚌寺原名“白登哲蚌寺”,后简称“哲蚌寺”。在藏语里,“白登”意为祥瑞庄严,“哲蚌”意为“雪白的大米高高堆积”,简称“米聚”。以“哲蚌”为名,象征寺庙乃至整个教派的繁荣昌盛。

关于哲蚌寺的选址兴建,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绛央曲结和释迦益西都是宗喀巴大师的高徒,其中释迦益西有看风水的本领。大师让他俩分别选址建寺,绛央曲结就偷偷跟在释迦益西后边。释迦益西来到现在哲蚌寺的地方,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就把佛珠埋在地下,回去向大师报告。释迦益西走了以后,绛央曲结就把自己佛珠也埋在了释迦益西的佛珠下面。后来,因为两人共同选中了此地,因此大师就决定将此地作为建寺之地。

在格鲁派学经教育领域,哲蚌寺自始至终扮演着特殊角色,为格鲁派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高僧大德。其后,哲蚌寺渐渐成为藏区格鲁派学僧梦寐以求的圣寺。因此,在格鲁派的形成和发展上,哲蚌寺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哲蚌寺内部组织制度极为严密。错钦、札仓、康村和米村为主要的组织。错钦是全寺最高组织;札仓隶属于错钦,相当于分院;康村是札仓的基层组织;米村又是康村的下一级组织。哲蚌寺的四个札仓分别名为罗色林、果芒、德阳、阿巴。每个札仓各有供茶集会的大殿和经堂。札仓各有自己所属的僧众,不同札仓僧众不能相混。

札仓的学习制度是每年集体学习8次,每次学习时间为15天至1个月不等。学习方法是背诵经文和以因明方式辩论;在堪布(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前受试及格,由堪布按成绩优劣分别登记,授予不同等级的“格西”学位,直到参加大祈愿法会,授予最高的“拉然巴”格西学位。

地位最高:达赖喇嘛的母寺

在,有一句话叫“小寺看大寺,大寺看哲蚌”。这句话说明了哲蚌寺的地位。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的母寺,第二、三、四、五世达赖喇嘛均在此坐床。公元1642年,第五世达赖喇嘛在寺内甘丹颇章宫殿建立地方政权,是宗教正式参与政治的开始,开启了格鲁派掌领地方政教大权的序幕。后来,第五世达赖喇嘛迁往布达拉宫后,哲蚌寺仍然是拉萨三大寺中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的一个。

“甘丹颇章”本是哲蚌寺内的一座宫殿,是达赖喇嘛在哲蚌寺的寝宫。在重建布达拉宫以前,第五世达赖喇嘛一直住在这里,并在此时执掌了的政教大权,甘丹颇章也就成了地方政府的同义语,史学界故称其为“甘丹颇章政权”。

甘丹颇章宫殿共有7层,分前、中、后三幢建筑。达赖喇嘛生活起居主要在7楼,设有经堂、卧室、讲经堂、客厅等。7楼上还有两个殿,即卓玛殿和护法神殿。

哲蚌寺成为达赖喇嘛的母寺,是在第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时期确立的。第一世达喇嘛根敦珠巴是宗喀巴大师最著名的弟子之一,创建了后来由历世班禅驻锡的后藏名寺扎什伦布寺。根敦珠巴圆寂后,出生于后藏的根敦嘉措在3岁时被认定为根敦珠巴的转世,但当时格鲁派还不盛行活佛转世,所以直到根敦嘉措10岁时才被扎什伦布寺迎请到寺中供养,12岁时受戒出家。根敦嘉措学修精进,声名日隆。公元1517年,42岁的他应僧众请求出任哲蚌寺第九任法台(相当于方丈)。从此,历世达赖喇嘛都以哲蚌寺作为自己的母寺。

随后的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他智慧圆通,德修崇高,深受藏人及青海、河套诸蒙古部落的崇拜。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把黄教传播到蒙古地区,使蒙古人改信了佛教。明朝万历二年和四年,青海的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两次遣使邀请他前往传法。当时蒙古族信仰的是萨满教,有“夫死妻殉”的残酷风俗,还要给死者宰杀驼马作为祭祀。索南嘉措劝导俺答汗废除了这些不良习俗,受到全体蒙古人的敬仰。

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5月,在青海湖边,索南嘉措与俺答汗在仰华寺会面时,互赠封号。达赖喇嘛的称号就来自俺答汗对索南嘉措的封号:“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意为“超凡入圣学修渊博犹如大海一样的大师”。索南嘉措回赠俺答汗“扎克喇瓦尔第彻辰汗”的尊号,意为“转轮王、聪睿之王”。

文物极多:历代瓷器应有尽有

来到哲蚌寺,寺内宏伟的宫殿建筑值得仔细欣赏。这里的主要建筑大都是明清两代陆续修建的。寺院的主要建筑大经堂雄伟壮观,有183根立柱,柱上的雕刻十分精美,还有精美的织绣经幢、挂幢、唐卡(卷轴画)以及佛像、壁画等加以修饰,同时可以容纳8000人诵经。

此外,寺内还保存有数以万计的文物古籍,其珍贵藏品数量相当惊人。各殿所供不同时期的许多塑像均神态生动、结构严谨,代表了雕塑工艺的极高水平。各殿的壁画色彩艳丽,线条有力。此外寺内还珍藏有佛教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各100多部,以及宗喀巴师徒三人等高僧大德所著述的几百部佛教经典手抄本。这些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历史、宗教、艺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这里历代瓷器所藏也很多,年代有早至宋代者,而以明清特别是清代为最多,种类多属压口杯、小碗之类。各类唐卡有数百幅,多为明清时代作品。措钦大殿挂有四幅一组以文房四宝为内容的唐卡,清雅丰富,其中有一套经拆装、推封册页的朱印《大藏经》,共108幅,装在54个特制木箱中,印刷颇工,装帧富丽,夹板精致,极为珍贵;一面文殊铜境,通高1.29米,两面錾刻文殊坐像,像极优美生动。镜有华丽檀木圆雕镜座,雕刻精细,造型精美,传为第五世达赖时清顺治皇帝所赐之物;铜造像数千尊,种类甚多,最多的是佛、菩萨和各种祖师造像,其中明永乐年间朝廷赍赐的鎏金铜菩萨像非常精致,甚为珍贵;古代兵器铠甲也为数不少,确切年代多不详。措钦大殿的铠甲较完整,对文化史和军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当然,在哲蚌寺,除了欣赏建筑与文物之外,看到最多的还是当地的佛教信徒。在几乎全民信教的,很多民众都在寺庙里虔诚地拜佛。同时,很多人性化的东西也让人感动。在的寺庙,你可以在捐款的时候找回零头。我在哲蚌寺里也看到了这样的场面:一位藏族老阿妈费力爬上楼梯,来到强巴佛像前放下5元钱,又拿回4元钱。旁边的僧人对此早已习惯,没有任何诧异的神色。一切随意,尽力而为,让前来寺庙的信众们可以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

不过,很多佛殿里要求摄影者单交10-30元不等的费用,有的僧人还追着拍照的游客交钱。在哲蚌寺里,我就听到一位美籍华人不满地用英文对丈夫说,你要想拍完这些殿堂,就准备好1000美金吧!

一般来说,藏族群众来寺庙,大都是来添酥油拜佛的,挎着相机来的游客大部分是纯粹的旅行。征收的拍摄费都是来自那些外来的游客,一是不会增加本地信众的负担,二是可以增加寺庙的收入。

参观完哲蚌寺后,我想起一句话,任何时候,不管人生沉浮,无论艰难困苦,人们总是不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心底里对未来某个时期或许就能实现的美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