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儿童青少年体格测量指标与St压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儿童青少年体格测量指标与St压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195.2 R 544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277-03

【关键词】血压;体格检查;质量指标,卫生保健;儿童青少年

2010年中国7~22岁城市男性、城市女性、农村男性、农村女性肥胖率分别达到13.33%,5.64%,7.83%,3.78%,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1.94,0.63,2.76,1.15个百分点。儿童青少年超重会引发高血压,进而发展为心脑血管病。儿童时期血压偏高可能延续至成年期,早期发现并干预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及肥胖症等,可以预防或延缓与之有关的成年期心血管及内分泌疾患。通过研究儿童青少年体格测量指标与血压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预警,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 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与血压的关系

在成年人群中的研究已经明确了BMI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王文娟等对北京5155名7~15岁儿童青少年的研究显示,在控制年龄、性别的影响后,儿童青少年的BMI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吴悦等调查贵阳市7962名8~17岁健康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血压与身高、体重、腰围、皮下皱襞厚度等有关。Shirasawa等在对2 420名日本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性别还是年级,BMI越高,高血压患病率也越高。针对15 612名非洲塞舌尔群岛中等收入家庭5~16岁儿童的研究发现,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儿童血压升高比例男性分别为7.5%,16.9%,25.2%,女性为7.5%,16.1%,33.2%;超重肥胖与18%的男性及26%的女性血压升高有关。

前瞻性队列设计使研究BMI或体重动态变化和血压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可能。Raj等对印度南部学校25228名儿童进行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亚群中BMI升高组收缩压均明显高于BMI未升高组,在农村地区、公立学校及女童等亚群中BMI升高组舒张压均明显高于BMI未升高组;除农村儿童外的BMI升高组收缩压性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农村儿童BMI升高组舒张压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BMI未升高组。美国围产期医学协作项对1959—1974年22908名新生儿随访至7岁,研究出生体重、生后生长与7岁时血压之间的关系,出生体重每增加1kg,收缩压及舒张压相应升高2.19,1.82 mm.Hg;体重Z评分值较前次记录升高1个标准差以上,7岁时出现高收缩压的升高1.65~1.04倍;出生体重小于胎龄与7岁时血压升高无关,但婴幼儿早期体重百分位数上升与血压升高呈统计学相关。有些研究发现,儿童期BMI与成人期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死亡率有关,但没有针对混杂因素调整,无法证明两者独立相关;而对肥胖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可能预防成人期肥胖症,但也需要强调避免对儿童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等产生负面影响。

2 体脂含量与血压的关系

人体脂肪含量(体脂含量)或体脂百分比可以反映体内多余的脂肪。一些学者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或CT等特殊检查方式计算体脂含量、体脂百分比、脂质量指数(FMI)及瘦重指数(LMI)等指标,并研究与血压之间的关系。Wang等对中国安徽农村6~18岁儿童及青少年BMI、体脂含量、躯干脂肪与血压的关系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年龄组收缩压均与体脂含量、躯干脂肪呈正相关,但舒张压仅与6~12岁年龄组体脂含量、躯干脂肪呈正相关;在调整年龄及性别后,FMI和LMI指标在所有年龄段均与收缩压呈正相关。Femandes等研究BMI及体脂百分比切割值在8~18岁男童人群中筛查高血压的意义发现,体脂百分比切割值筛查高血压的准确性并不高于BMI切割值。由于直接检测体内脂肪操作方法复杂、检查费用高、需要遭受放射线辐射,实际应用价值并不高;而BMI检测操作简单、耗费少、可以应用于大范围调查,且准确性并不比体脂百分比差。

欧美及印度众多研究均表明,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家/地区及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均可影响BMI与血压之间的关系。研究大样本、不均衡的人群时,除调整年龄、性别等因素以外,还需要考虑上述混杂因素。

3 腰围和WHtR与血压的关系

有人推荐WHtR可以作为评价儿童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指标,但对学龄前儿童WHtR预测风险的研究资料不多。Choy等对台北6所小学2334名6~7岁学生进行研究发现,腰围四分位数增高时,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相应升高,腰围在第4个四分位数点的男童及女童血压升高出现率分别为38。9%及26.8%;腰围每增加1个单位或1个标准差时,出现血压升高的比值比分别为1.14,2.22。因腰围测量方法较血压测量方法简单可行,可以将其作为评估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风险的简单指标。意大利北部5131名5~11岁儿童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超重/肥胖比例及腰围与高血压、高血压前期及一过性血压升高有关。巴西科学家研究315名3~4岁儿童WHtR、腰围及BMI等测量指标对预测学龄前儿童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价值,发现无论男童或女童,WHtR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准确性与BMI或腰围均相同。对447名日本学龄期儿童研究结果显示,WHtR与血压的相关性最高;WHtR是预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DL-C、LDL-C、动脉硬化指数等指标最好的变量。

4 出生体重与血压的关系

目前,出生体重与儿童期或成人期血压之间的关系颇有争议。混杂因素及选择偏移能解释上述关系的不确定性,最好的研究设计应是前瞻性队列研究并将失访率降至最低。Salvi等研究2057名北非及意大利青少年发现,出生体重与收缩压或舒张压之间无相关性。Kumar等对印度农村214名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测量体重,7~8a后随访并测量身高、体重及血压,结果显示,出生体重明显与7~8 a后体重、身高及BMI相关;但出生体重与7~8岁时收缩压及舒张压无关。Pearce等研究了英国976名无心血管疾患的(6~16岁)学龄儿童出生体重与24 h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平均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值的标准差)的关系。为明确出生体重与随后血压之间的关系,Mu等对20篇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出生体重4000g的儿童较≤4 000g的儿童患高血压的风险下降,平均收缩压下降2.08mmHg。提示出生体重与随后血压呈线性负相关,且主要表现在出生体重与收缩压之间。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儿童及青少年BMI、WHtR等指标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明显优于有创指标,因此筛查高血压时没有必要配备昂贵仪器设备,更不需要让孩子遭受放射线的毒害。此外,在跨地区、多中心、不均匀儿科人群中研究身体测量指标与血压的关系时,需要考虑种族、国家/地区及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等混杂因素并进行相应调整。将来的研究可更倾向于前瞻性动态研究身体测量指标与血压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