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出世与入世的李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出世与入世的李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白生于碎叶,长于四川绵阳青莲乡,绵阳是一个道教非常繁荣的地区,同时开元时期也是道教非常流行的时期。唐玄宗本人笃信道教,其妹玉真公主更是道教的忠实信徒,曾多次入观修行。因此李白在苦读诗书之余,亦颇受时代风气的感染,非常热心于修道。少年时期,李白就曾隐居于岷山,与一位叫东岩子的道士一起谈仙论道。据说他们此间曾拒绝绵阳刺史参加道科考试的邀请。十六岁时,李白受到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的影响,对王霸之道有了兴趣,萌生了建功立业的思想,还拜赵蕤为师,从学一年有余。在川二十几年间奠定了李白的思想基础,这就是一方面醉心于道教,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世俗功名。

公元725年,李白25岁,经过“十年读书,十年练剑”的李白为访求功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登名山,访名观,拜名门,谒名人,吟诗作赋,知名度迅速提高,李白意气风发的诗作大多是这段时间作品。此间,李白登临了晋陶渊明隐居过的有道教背景的庐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其中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将庐山喻作“香炉”正是李白道家思想的产物。正所谓“景由心生”。在江夏游历间,李白曾特意转道襄阳,拜谒了当时著名的隐士孟浩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首《赠孟浩然》很肉麻的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李白之所以如此崇拜孟浩然,是因为孟浩然的做派和追求与李白的内心向往不谋而合。

唐时已经有了科举取士的制度,王维,杜甫,白居易等都是正宗的科班出身。然而当时还是有一部分人不愿意拥挤在科举的独木桥上,或是不愿意承受科举失利带来的尊严上伤害。他们剑走偏锋,选择终南捷径,期待以隐居扬名,获得举荐与赏识进而步入仕途。虽然早在南北朝时期山阴人孔稚珪就曾作《北山移文》尖锐的讽刺这种沽名钓誉,表里不一的虚伪行径。但在唐朝,这种风气的余脉还在。孟浩然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李白则是这种风气的热心追随者。对于这些人修道隐逸是获取功名的一种手段,但在他们失意时这种生活方式又成了他们刻意营造的心灵的庇护所。

李白西游时,来到长安,就曾隐居在终南山,并以此为据点四出干谒。其干谒的一个重点人物就是唐玄宗的妹妹,那位笃信道教的玉真公主。为博得玉真公主的赏识,李白还费尽心机写了一首马屁味十足的《玉真仙人词》。这种曲意之作,远不及他此后不久表达抱负不得伸展的《行路难》。这首诗里所表达的失意与彷徨显的情感显得更为真挚。在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的极力举荐下,李白终于“仰天大笑出门去”,到翰林院供职。然而,这种草拟文告,歌咏功德的闲职与李白大济苍生的抱负相去甚远。因此,入朝为官的李白并没有获得心理期许的成就感,于是,他骨子里那种“平交王侯”的疏放狂傲的性格不自然的外露。致使最终被玄宗“赐金还山”放回终南山隐居。

经历了这件事情的李白,已经知道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难于伸展。因而,其醉心功名,“汲汲于富贵”热情稍稍冷却,而遁世归隐的思想渐趋明显。被玄宗放逐后的李白继续在大江南北游历。此间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比较典型的反映了他此时消极失意,寄情山水的受挫心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好像表明他已经对仕进丧失了兴趣而专注于寻仙问道。失意后的李白曾再次登临黄鹤楼,面对崔颢的《黄鹤楼》他给于了倾情的赞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之所以这样赞美崔颢的诗,不只是自谦,更是因为这首诗写到李白的心里去了。崔诗中连用几个“空”字把李白理想破灭后一切皆空的落寞心理抒发得淋漓尽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更是道出了李白不得归朝,不甘归隐的迷惘无所之的矛盾心态。有这样一首诗,李白再题觉得就是重复。

李白老年曾隐居庐山,后又应李磷之邀入幕。此次入幕是李白不甘心满腹才华尽付黄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恰恰是这次入幕不仅使李白平生理想完全破灭,同时因此而遭受流放之苦也加速了李白形体的消亡。六十二岁时,李白作《临终歌》而卒。在这首诗里李白把自己比作折翅的大鹏。“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然而他也敏感的意识到自己的才华终将为后人所识,但世无孔子,又使他唏嘘难释。

纵观李白一生,自诩甚高,亦道亦俗,仙风道骨是其外表,潜心仕进是其实质。然而开元盛世,玄宗垂拱而治,天下太平。李白所持王霸之道犹朱曼平学屠龙,成而无用。故其在野则思其用,在朝又不得志。撇开对李白急于仕进的隐私心理的关注。李白的失意却是中国诗坛的幸运。李白瑰丽的诗篇正是在这种现实与理想反复的撞击之下迸溅出的耀眼的奇葩。其丰富而感性的内心在这种不平的境遇下才得于充分的展露。李白失去了一个时代,李白又创造了一个时代。

附诗一首:

《伤李白》

鹏飞高天一眼空,

蜀道阻远鸟途穷。

大济苍生南柯梦,

低头复吟谷中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