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的现状及突围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的现状及突围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唯高考马首是瞻,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不考的,对不起,请让道。于是从高一起就开始大量训练高考试题,还美其名日把教学目标分解到各个年级。教材中的许许多多生动活泼、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也煞费苦心,模仿高考试题设计成各种练习;进入高三,更是用大量的试题狂轰滥炸,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三轮复习,貌似科学严谨,扎实有效,其实是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作文教学更是陷入泥淖,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指导时,力求一个“稳”字,于是那些思想僵化,形式刻板的所谓标准化、模式化的新八股作文大行其道。这样的指导和训练,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和创作灵感遭到扼杀,写出来的文章也就犹如僵尸,全然没了灵气。显然,这与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也与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相背离。然而,不少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打着为学生负责的旗号,不辞辛苦,乐此不疲。其实,这样的教学,高耗低效,忽视了语文的教化功能,挫伤了学生语文学习之必趣,说得更严重些就是浪费了学生的生命,罪莫大焉!

我认为,语文教学切勿唯高考马首是瞻,即使是高三也要另辟蹊径,争取有所突破。笔者常年奋战在教学一线,躬身践行,经过多年的苦苦摸索,颇有心得。

(一)大胆取舍,有所教,有所不教。高一高二扎扎实实打基础,减少高考知识点的渗透。引导学生认认真真读一点,写一点。高三阶段的教学,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中有些知识点应该摒弃。譬如拼音、病句,每一轮复习都得花一个月时间,简直是对生命的浪费。笔者也是常年奋战在高三一线的教师,每年复习拼音,然而每年做题目都得查字典。现在的复习资料往往把一些生僻的字词也罗列出来,我敢说这些字词,除了高考复习,其他时间甚至终身不会用到。还有一些专门折腾人的阅读题,坚决不做。这些题目除了命题者,其他人即使是专家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答案。教师的可悲在于凭着现成的答案来反推理由,还唾沫星子四射,脸不红、心不跳对学生大谈解题方法和技巧。有什么办法呢?这些题目可以考倒鲁迅,考倒巴金,考倒作者的。

(二)阅读经典。把图书馆作为学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与大师对话;阅读报刊杂志,了解时事,是笔者一直坚持的做法。即使在高三最后的紧张复习阶段,直到最后一个星期,都不会停止。笔者任教的班级在高考中也总能独占鳌头。下面以李同学为例说明。2007年李同学高考总分名列江苏省第7,语文获得127(总分150)的高分。该同学平时几乎一半时问外出培训,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即使这样,该同学还是抽出时间,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高中三年,共借阅图书122次,200多册。

李同学不仅对中国古代经典情有独钟,并且开始涉猎西方哲学。高考一结束,就到新华书店捧回了一大堆经典哲学著作。在清华大学就学期间,选修了西方哲学。

阅读经典,大师们高超的写作技巧会让学生获益良多,更重要的是可以开拓视野,升华思想。这对中学生写作尤其重要。一篇文章,思想是灵魂,是主帅。思想认识水平高分析问题人木三分,鞭辟人里。如果思想苍白,即使有精妙的写作技巧,优美华丽的文辞,写出的文章也是绣花枕头,空洞无物。李同学平时说话十分富有条理,分析问题全面深刻,逻辑性很强;作文时立意新,格调高,往往能从新颖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经典的教化功能更是无与伦比的,对人文素养的提高居功至伟。日日熏陶,潜移默化,能提高生活品位,提升人生境界;让你气质高雅,风度不凡。李同学平时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有理想,有抱负,有悲天悯人的慈爱情怀,在我市“高考弘毅奖学金”颁发仪式上,当即捐出部分奖学金给母校“弘毅助学基金会”。

再让我们来看看2009年法国的高考题:解释亚里士多德在《尼科马可伦理学》中有关“责任”的论述(文学类考生选择题),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科学类考生选择题),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关“德行”的论述(经济社会类考生选择题)。法国高考题哲学意蕴非常浓郁,网上公布后,引来热议,中国的网民们大呼震惊,不得不自惭形秽。教师们也深感汗颜,这样的作文题目,我们能说出多少道道来?

语文教学应该与经典同行,从高一起,当制定好读书计划,每天读一点,日积月累,集腋成裘。最重要的是,如果能培养成埋下头来,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那会终身受益。没有良好读书习惯的人,是很难取得事业成功的。

在经典的引导下,可以远离低级趣味,远离肤浅庸俗,走向文明高尚,走向事业成功。

(三)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突破目前只在课堂和课本这个“狭笼”里学习语文的封闭局面。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平台。

笔者每个月都要组织学生举办一次时事论坛,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身在教室,心系天下,其学习效果是单单捧着语文课本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例如围绕汶川大地震,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心系灾区,大爱无疆”主题活动:先搜集资料,组织阅读观看;然后交流心得,指导创作;而后举行了一场诗歌、散文朗诵会。声情并茂的朗诵,是真情实感的喷发,全场沉浸在撕心裂肺的哀痛之中。学生纷纷自发捐款,寄往灾区。这样的活动,可以让人灵魂得到洗礼,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再如,笔者曾组织一次专题阅读――“语言的奇葩――我喜欢中国对联”:先让学生到图书馆里、互联网上搜集古今对联,学习相关知识;而后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民间搜集春联,到名胜古迹处抄录楹联,并进行分类整理;接下来师生共同挑选优秀名联,一起吟诵、欣赏;最后撰写专题阅读报告,学习撰写对联,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结集刊印。活动的展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增添了大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笔者还曾举办过一些主题活动:

何时不再遭受贱卖

――中国稀土在哭泣  兽首的期盼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伊拉克之战,谁之过

――联合国模拟法庭的审判  幸福在哪里

――靖江GDP的发展与市民的幸福指数

当其他教师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按照高考考试大纲复习训练时,我把学生带进图书馆阅览室,和学生一起欣赏《简爱》和《红楼梦》;当其他班级埋头苦练ABCD时,我和学生们一起讨论GDP、CPI。有些人眼里只有高考,可能认为这些活动是在浪费时间。殊不知这些活动的展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语文素养,而且开拓了视野,培养了忧国忧民的意识,悲天悯人的情怀;大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根本的途径。

语文教学切莫过于在意高考,更不能一切唯高考马首是瞻。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和总理都指出,强国必先强教,在未来几年把我国建设成学习型社会。这是教育发展之必然,又是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之急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今年刚剐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学校要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青少年学生的品格底蕴、社会责任感、健康的审美意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养成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占领语文教学的制高点,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抓住学科特点,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逐步由课堂教学系统向社会生活系统转移,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给学生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