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儿童与儿童生活

摘要:儿童是具体的、现实的、生长中的人,因此儿童的生存和生长要在一定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背景中展开。关注儿童,就必须关注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活是使儿童的天性和身心状况得以完全展示的生活。儿童生活与儿童的成长是同一的。过程,正所谓儿童总是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

关键词:儿童;儿童生活;游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74-01

一、儿童是谁

从个体的生理心理角度上来讲,儿童是一个喜欢游戏的人。由于孩子在心理和生理发展上还不成熟,他们好动、好奇、好模仿、思维形象具体。而游戏正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积极地模仿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吸取周围生活中最基本的知识,并可使幼儿自身的各种感官积极活动,多种能力获得练习和发展,它是幼儿期教育的一种学习形式。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太贪玩会耽误学习,因而禁止孩子多做游戏。殊不知,在孩子身上,游戏与学习是合二为一的。

二、儿童生活

儿童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生活代替儿童的生活,反之亦然。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明确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圣艾修伯里的《小王子》也隐喻其义。“当你告诉大人你新交了一个朋友时,他们从不会向你提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绝对不会问:他们的声音好不好听?他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有没有收集蝴蝶?他只会问:他几岁?有几个兄弟姐妹?体重多少?他父亲赚多少钱?他们认为只有哲学数字才算了解别人。”

三、儿童生活世界的“蒙蔽”

为了获得“成功”,成人不断地将他们的势力渗透到儿童生活世界,儿童生活世界被一步步地逼到了“意义丧失”与“自由丧失”的地步。

规训的“锁链”。教育对儿童生活的僭越和宰制,源于教育的“规训化”。在课堂活动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一、二、三,请坐好”“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表扬他,顶呱呱。”这种“我说你听,我训你服”的规训教育,就是要捏紧、压平、碾碎儿童的个性。儿童在规范、统一的世界里,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地位被等待加工的商品属性所挤压,对规训的鼎礼、独尊和儿童生活的冷漠,迫使儿童沉浸在知识的被动接受之中。

传媒的“入侵”。在儿童的生活世界里,大众传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看电视占据了儿童早期的生活。儿童在电视中看到什么样的衣服是最时髦的,社会上什么工作是吸引人的等等,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将媒介表现的现实构筑成一个较“完整”的“生活世界”。电视一览无遗的将成人世界的秘密,大量地呈现在儿童眼前,儿童无所不听,无所不看,儿童的“童年”正在消逝,他们提前进入了成人世界,在语言、游戏兴趣、饮食皆与成人愈来愈像,难怪我们周围越来越多的小大人。

经书的“异化”。近来,儿童读经风气渐盛,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儿童,都信誓旦旦、兴趣浓厚的为其效果庆贺。儿童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既没有理解,也没有体验,更没有感悟。儿童熟读成诵从中获益并不多,相反,它还会有可能阻碍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发展,锁住他们的童心,固化他们的灵性。那种认为文化经典,可以增强记忆,能够透入心灵的,纯粹是盲人摸象。

四、儿童生活世界的“敞亮”

回顾历史,儿童生活世界始终没有脱离“成人宰制儿童”的阴影。唯有拨开其迷雾和锁链,儿童的生活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敞亮。

让儿童自由地说。语言是儿童的主人,是儿童存在的家园,是儿童想象的场所。孩子心情愉悦地哼着曲调,手舞足蹈的表达情绪,唱词东一句,西一句,毫无关联,孩子对着镜子兴致勃勃地讲故事,几个毫无关联的故事人物和情节揉在一起越讲越带劲。这时候成人千万不要去制止他,来评价他说得好不好。这是孩子心中飞出的歌,是他内在生命冲破束缚,冲破藩篱的一次创新旅行。

让儿童自由地想。儿童的特点之一便是他们的幻想十分丰富。童年时代,幻想乃是儿童心灵的主要本领和力量。对于鸟言兽语,他们深信不疑,对于那些被虚化了的环境又是那么充满神往。他们的情绪常常在这一系列“思”的过程中得到宣泄,他们的想象力也在这些充满魅力的“思”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一步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儿童身上失落的东西――主体性还给儿童,把“思”的自由权还给儿童,使他们拥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使儿童从成人笼罩的阴影中,从成人世界的“霸权”中走向主体,走向自由。

让儿童自由地行。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智》一书中说“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如果我们给他这个活动场地,我们将会看到,这些从来不能满足的使人苦恼的小孩现在转变成为愉快的工作,即使是出名的破坏者也变成了他周围器物的最热心的保护者;一个行动和活动杂乱无章的吵闹喧嚷孩子,转变成为一个精神宁静有秩序的人了。”

关注儿童的生活,就是要遵循尊重儿童,了解儿童,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给他们自由快乐的生活。我们常常把儿童比作“种子”,对待刚刚发芽的种子,是催熟还是等待?智利女诗人盖比艾拉・米斯特拉尔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我们需要的东西很多都可以催熟

但孩子不能催熟。

现在,他的骨骼正生长,

现在,他的血液正制造,

现在,他的心智正发展,

对他,我们不能说明天,

他的名字叫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