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放下作文教学中的应试包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放下作文教学中的应试包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被应试的镣铐紧紧束缚着,并且这种束缚并未随着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深入而松动,“带着镣铐”的舞姿越发沉重、笨拙。理论与实践在作文教学的领域中渐渐出现了脱节的趋势:一方面,研究者对写作活动中包含的兴趣、情感、思维等因素进行着细致入微的分析与强调;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大部分教师依然踏踏实实迈着应试的步子,用一个又一个“圈套”将写作引入绝境。实际上出现这种局面并不意外,研究者是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从课程标准入手进行研究,而实践者们则往往屈从于现实的压力从应试技巧入手进行操作,二者出现“各唱各的曲,各吹各的调”就是理所当然了。于是很多人大声疾呼“丢掉应试的包袱”,可是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处于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有几个敢响应?又有几个能响应?

应试的包袱是如何压垮作文教学的呢?写作素养的提升远不如应试技巧的培养见效快,经验丰富、有过大量阅卷经历的教师往往都有着自己对考场作文批改的研究心得和秘不外传的绝招:观点鲜明容易让阅卷人看得明白,减少跑题的嫌疑,于是在作文的第一段必须提出论点;论据丰富可以让阅卷人认同自己的“学识”,于是堆砌大量的论据,从故纸堆中拉出古人游行;语言华美才能让匆匆一瞥的阅卷人眼前一亮略作停留,于是云山雾罩的修辞,晦涩难懂的词汇,甚至在议论文中也要想尽办法加点描写;还有的人热衷通过段首句的排比来展示分论点,或为了展示思想的层层深入,就在排比段之间加上个承上启下等等。极端功利的应试技巧训练扭曲了写作的各项基本要素对人的素养提升的价值,最终形成考场作文的新八股,泯灭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甚至彻底毁掉了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获得身心发展的可能性。这种高度应试化的指导最有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写作水平很低的学生可以有所提高,由原来的不会写到能写出一篇有头有尾的“八股文”,而对于另一部分有写作基础甚至是有写作天赋的学生来说,则会造成毁灭性的扼杀。

怎样在作文教学中放下应试作文的包袱呢?实际上,应试作文的包袱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沉重,真正对作文教学起破坏作用的是短视的、急功近利的应试技巧指导,正是这种指导将学生作文引入僵死、空洞、肤浅的死胡同。以江苏省2010年《考试说明》为例,其对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以上四点要求并不是考场作文特有的规定与限制,而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语文教师切莫急着“入套”,而不妨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根本的语文素养,以“素质”的培养来解决“应试”的问题。下面举几种语文活动试做分析:

一、 以阅读活动开掘思想深度

主题的“深刻”来源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之所以习惯性地为自己的作文贴上“高尚”的标签而空话连篇,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并未对这些问题有过深入的思考和感悟,而阅读是提升思想境界的最好手段。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专题选取了三部作品的节选:《雷雨》《巴黎圣母院》《辛德勒名单》。结合课后的“阅读探讨”栏目引导学生思考“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卡西莫多对收养自己的克洛德无限感激,一向惟命是从,为什么他要冒死从刑场上救出艾丝美拉达,而把克洛德推下钟楼摔死”“辛德勒本是纳粹中坚分子,是一个大发战争财的商人,什么原因使他从兽性中‘解救’出来,让人性的善良又回归到他的身上”等问题,让学生借助作品读出善恶的矛盾,读懂人性的发展,理解人类心灵深处对美与善的追求,学生价值观和对世界的认识在这样的阅读中将得到净化和提升。

二、 以辩论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

在高考作文中,学生常将“创新”理解为作文形式上的求奇求怪,从“诊断书”到“调查报告”,2008年江苏高考中还有考生编制了“情感测试题”,这种一味进行形式模仿的趋势导致“花架子”频出,而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日渐稀少。“创新”是一种高水平的思维品质,它是建立在认识的深刻和思维的突破的基础上的。而如辩论等能够激发学生思想碰撞的活动,可以有效地开拓学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并且能保持学生参与活动的紧张度和趣味性。如请学生以“征服高山”为主题进行辩论,反方学生便提出了人应当保持对自然的亲近和敬畏而不是以敌对的姿态去与自然斗争的观点,这恰恰暗合了社会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概念,同时引发学生对传统的“战胜困难、战胜自我”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辩论形式的优点在于它能有效的借助学生的好胜心、表现欲来促进学生思维的高速运转,并能在碰撞中激发灵感的火花,以这种活动来提升“创新”能力的形式,比传统的命题、解题、立意的机械写作训练模式明显具有更好的效果,而在有趣的活动中“应试”的因素自然融入“素质”的养成中。

三、 以游戏活动改善语言面貌

“有文采”是作文训练中颇有争议的一个话题,近年来已经有很多人对学生行文的堆砌辞藻、佶屈聱牙作出反思。但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必须有出色的文采这是毫无争议的,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是当学生提高无门的时候,才不得不对语言进行简单的“表面装修”。在作文指导中,语言训练也是最难组织的。因为语言风格和水平因人而异,班级教学方式很难面对个人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所以往往在作文讲评时只是宣读几篇范文便一带而过,学生难以亲身参与到语言的推敲揣摩中去。笔者借鉴了一些游戏的方式来试着组织起学生参与度比较高的语言训练活动,如广告语创意征集、节日对联比赛、语段接龙等。以语段接龙为例,教师可以精心选取辞意俱佳的文章,删除其中的某个语段,请学生自由发挥进行续接,最后进行评选,将最佳语段展示在班级的宣传栏里,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续接。学生在续接的过程中会精心研究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揣摩原作的语言风格,精心选择自己的遣词造句。这样的竞赛式活动促使学生不能也不愿在写作中使用空话、套话、顺溜话,并且能有效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加入到语言推敲的活动中来。

四、 在演讲中渗透素材积累

课前演讲活动对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质都有着直接作用和良好的效果,根据教师要求的不同,其训练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对文学、艺术、时事展开评论,学生对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进行的个人展示往往比较重视,其所选取的素材也往往是自己比较得意的,所展开的评论也往往是经过精心思考的。教师可以通过点评将学生演讲所涉及的相关素材提取出来,予以适当的分析和强调,并要求其他同学及时进行梳理。这种进行过分析和归纳之后的素材整理,比毛糙而未经加工整理的素材积累更长久、更清晰,也比泛泛地要求学生多读书、多摘抄更易于学生掌握和操作。课前演讲的频率可以很好地保证素材积累的丰富性,并且这种丰富不只是数量的丰富,而且是因演讲学生的不同而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丰富,这就较为有效地避免了学生一味钻故纸堆,脱离了对素材的理解而简单的堆砌叠加的现象。

应试作文的包袱是沉重的,但是应对的方法却可以是轻松灵动的。将这个“包袱”分解到丰富的语文活动中去,是符合写作活动在整个语文活动中的地位和特点的。在背起包袱之前不妨先锻炼好自己的“身体”,正如杜甫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徐州市第一中学;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