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态移民中的文化适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态移民中的文化适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生态移民工程是将原来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人口迁移到相对适宜生存的地方,首要目的就在于降低迁出地生态环境的人口压力,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是当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时被迫实行的扶贫迁移策略,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产生文化变迁。只有适应文化变迁的文化才能生存下来,文化的变迁导致了文化的适应。文化适应的结果是文化变迁。生态移民对民族原有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新旧文化因为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冲撞、重组、融合形成一种适应新环境的新的文化体系。文化在变迁适应中不断地创新发展。粗略的探讨一下因为生态移民环境改变后文化的变迁与适应。

关键词:生态移民;文化适应;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141-02

一、生态移民

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目前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很多阐释,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还没有统一认定的权威界定。葛根高娃、乌云巴图认为,生态移民是指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们的短期或长期生存利益受到损害,从而迫使人们更换生活地点,调整生活方式的一种经济行为。有的学者则强调政府行为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如刘学敏认为,生态移民就是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出发、把原来位于环境脆弱地区高度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的方式集中起来,形成新的村镇,在生态脆弱地区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的学者强调生态移民的多目标性。如方兵和彭志光认为,生态移民从保护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出发,既考虑移民能致富奔小康,又不能破坏迁入地近期和长远生态环境,同时保护迁入地原居民利益不受损害,是多目标移民。还有的学者不但强调生态移民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而且也强调它的扶贫性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的综述报告也强调生态环境移民的多种目的。他们认为,生态移民是指为消除贫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把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或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向其他地区迁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生态移民是在生态环境恶化的条件下实行的被迫迁移工程,由于环境的恶化,迁出地人民的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脆弱的环境已经不能承载人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移民是将环境保护与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结合起来的重大复杂过程。

生态移民的必要性及主要原因,在早期的研究中,学术界对生态移民的必要性论述较多,而且主要以西部为出发点,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西部地区干旱少雨,土壤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二是生态移民是缓解人口数量、分布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矛盾的需要。三是人们更新观念、转变经营方式、实现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需要。四是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民脱贫致富之间矛盾的需要。另外,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措施中,生态移民是成本较少而受益较大的一种方式。生态移民是环境保护和解决贫困问题各项策略博弈、对比筛选出的重大决定。环境的恶化致使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只能被迫迁移,另寻生存出路。生态移民是人不断适应自然的结果,生态移民自古以来在各民族各地区就发生过是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一条不得已的出路。生态移民是一项大型的工程,有些地区政府采取的是自愿与非自愿的方针,由于搬迁到新的环境定居需要很大的投资,对一些本来就很贫困的人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以扶贫为目的的生态移民存在目标未必瞄准的问题。但是生态移民缓解了迁出地的环境人口压力,尤其对游牧民族来说,实行生态移民,实现从游牧到定居,是牧区不稳定的经济向现代化的、科学的、稳定的畜牧业经济过渡,逐步改变牧区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定居是牧民走向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根本途径。

二、生态移民中的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的定义;“文化适应”这一概念源自英文单词“acculturation”,真正第一次使用到“acculturation”这个词的是美国民族事务局的J.W.Powell。他在1883年把“文化适应”定义为来自外来文化者对新文化中的行为模仿所导致的心理变化。这与科学研究意义上的“文化适应”还有很大差别。作为学术用语的“文化适应”是文化人类学家莱底菲尔德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文化适应用于理解这样一类现象,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通过不断的接触,使双方或两个群体最初的文化类型发生变化。文化适应指持续、直接地接触两种截然不同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所导致的文化变迁。表现为由饮食、气候、居住、人际交往、规则和新文化价值观适应等体现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它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比一般的适应更为复杂。文化适应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一种策略。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是移民群体面临自然环境变化、生存空间转移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在各个方面所做出的一系列带有构建意义的调适。文化适应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人类文化的适应,首先是对大自然的适应,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在适应特定自然过程中建立起独特的文化体系,这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更是如此。在人类文化五彩缤纷的类型中,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是和特定的自然环境相联系,草原文化、河谷文化、平原文化、高原文化、沙漠文化、渔猎文化等等,因生存的环境不同而适应的方式各异,相应在适应过程中建立起的文化形态,也就各具特色。麦吉斯说:“人类是一种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必须与环境维持适应的关系才能生存。”虽然人类是以文化为媒介而达到这种适应的,但其过程仍然跟生物性适应一样受自然选择法则的支配。文化的本质在于适应。人们对自然的和社会的不断适应,积累起来则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系,新的适应又进一步带来文化的变迁。

文化适应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一个民族来到新的环境,首先要适应,才能生存下来,适应之后才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再形成一种强大的新势的文化形态,进而促进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张扬,经济的繁荣与进步。因为文化适应是民族生存的前提,所以任何民族都会自己觉的适应新环境、新文化。文化的互动、调适会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生态移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能否顺利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移民主体积极的适应新文化,主动的融入到新的文化群体中。生态移民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政治、文化、生态、教育、宗教、民族等问题,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三、结束语

生态移民是将原来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人口迁移到相对适宜生存的地方,是在生态环境恶化后进行的人口迁移活动。生存环境的改变使传统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导致迁移主体的传统文化习惯发生了重大或彻底的改变。移民主体必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才能求得生存。文化的变迁引起了文化的适应。生态环境的改变迫使人们调整文化体系,适应新的文化。文化的变迁必然带来一

部分传统文化的流失,引发民族心理失落,但是文化流失不代表文化灭亡,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文化是为人的,也是人为的,一个民族在新时代创造的新文化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创造的宝贵民族文,化,也是带有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文化是在适应、互动、调适、交融、碰撞中前进的。关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绝不仅仅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生产生活方式变迁后的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次原因是掠夺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包智明.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1).

[2]皮海峰.吴正字.近年来生态移民研究述评[J].三峡大学学报,2008,(1).

[3]刘有安.张俊明.民族学视野下的移民“文化适应”研究――以宁夏南部的汉族移民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5).

[4]徐光兴.文化适应的心理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9,(4).

[5]马小平.赖天能.文化适应与社区重建:基于宁夏闵宁镇移民社区的实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8,(1).

[6]徐平.文化的适应和变迁――四川羌村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4-245.

[7]焦克源.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效应分析――以蒙古阿拉善移民为例[J].西北人口,2008,(5).

[8]王培辉.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村居住模式适宜性分析[J].山西建筑,2008,(6).

[9]杜晓丽.中国西北沙尘暴地区生态移民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2).

[10]阿不力孜.生态移民反贫困的实证研究――以阿克苏柯坪县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3).

[11]杨牡丹.生态移民工程与蒙古族文化变迁[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

[12]王亚鹏.少数民族文化适应及其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4,(1).

[13]瞿明安.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文化适应机制[J].贵州民族研究,2000,(4).

[14]庄孔韶.银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5]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6]林志斌.谁搬迁了?――自愿性移民扶贫项目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7]王朝良.吊庄式移民开发――回族地区生态移民基地创建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8]巫迭.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凉山彝族的个案研究[J].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19]包路芳.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游牧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0]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一基于人类文化生态的思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2]南文源.藏族传统文化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