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政府的角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政府的角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廊坊身处北京、天津两大经济发达的都市之间,作为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文章从产业扩散效应、产业链分工和区位优势等方面对廊坊产业定位进行分析,并根据廊坊现有条件,确定廊坊的主导产业。同时在市场机制不完善、存在诸多制度障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产业区域合作和产业发展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产业定位; 主导产业; 政府角色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9-0072-05

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区域合作具有较长历史,早在20 世纪 80 年代,京津冀的区域协调工作就已经开展。自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区域协调过程中,各时期关注的重点问题也在不断变化,产业合作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但是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使得一体化过程举步维艰,产业发展和分工成果有限。

1. 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和区域壁垒使得产业扩散效应受限

京津冀区域涉及多个行政区划,更兼区域内拥有北京、天津两大都市,因此涉及的主体地位、层级更加复杂,其中首都北京地位尤其特殊,使区域间的协调难度增大。

现行行政区划体制、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等限制了京津冀各地区,特别是北京和天津两大都市政府和企业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造成这一区域缺少协调发展的实质性动作,也制约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分权化导致了地方官员控制下的“市场分割”,行政区政府一般是将产业梯度转移尽量安排在本行政区范围内,而不愿向外省市转移,从而影响产业扩散效应的发挥。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京津冀区域的地方政府可能阻碍走向基于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区域产业链分工格局的形成。在财政分权背景下,政府实际上可能成为区域内产业合作的体制障碍。

2. 市场化程度低使得市场机制在产业配置中作用受限

区域产业合作体系的建立依赖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没有运作良好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一体化发展,政府推动的产业合作很难实现。由于受传统计划体制及行政区划影响较深,京津冀区域内国有经济比重高,地区政府对资源控制能力强,政府对企业干预比较大,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乃至市场机制的建立。京津冀都市圈的要素配置如产权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科学技术市场等发育不够。区域内各城市在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服务市场等多个层面都还不够统一,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明显落后。

3.缺乏整体性与协调性的区域交通运输设施使得区域产业合作受限

尽管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但从运输情况看,还明显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综合交通运输网不能适应急剧增长的跨经济区运能问题,连接东北、西北、中南地区的交通干线持续超饱和;在交通布局上,铁路与公路网络都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外放射,以致关内外的交流必须通过北京枢纽或天津枢纽,为二市带来了大量的过境交通压力;区域内联运环节非常薄弱,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连接不力。更重要的是,区域内交通运输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性差、效率不高,甚至于无序竞争。在区域性港口、机场、跨地区高速公路和城际快速通道建设中,缺乏必要的统筹安排。港口、机场缺乏明确的职能分工和有效的联合协作。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也不利于区域内产业合作。

4.京津两地竞争大于合作使得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受限

北京和天津两大都市作为直辖市,二者相距只有130公里左右,两市之间经济竞争的动机强烈,而互补合作的内在意愿和动力不足。由于环渤海地区幅员面积较大等原因,使得京津两市在强势竞争中都很难成为统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中心城市,难以成为区域内资源要素配置的枢纽。相反,京津两市作为近似独立的吸引大量吸附了周边区域内的资源、资金、人才,极化效应日益凸显。对区域经济的反哺作用却不够,造成 “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局面,回程效应明显。

5.京津与其周边地区经济落差大使得接通产业链和延长产业链受限

京津产业发展快、定位高, 但周边地区又慢又低, 产业梯度落差大,存在明显的产业链断裂。河北省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衔接能力薄弱。一方面是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资源抽取的同时,周边地区未能及时升级产业结构,使京津周边地区的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的发展又无形中受到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制约。在京津冀都市圈,大城市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而其他城市又不能很好地进行衔接,结果不仅导致了北京、天津两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不够,同时,也决定了周边城市对北京、天津的经济支撑力相对不足。

6. 产业结构趋同和缺乏有效分工使得区域性产业链形成受限

京津的支柱工业均集中在采矿、金属冶炼、钢铁、建材等领域,而这些产业的关联效应不大,不容易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京津冀都市圈仅有电子、轻工、生物制药等产业有产业链联系, 而这些联系仅表现在企业研发总部设在北京, 而生产基地设在天津或河北。

作为增长极的京津两地,即使提出延长产业链的产业发展战略,也更多的考虑在其管辖的行政区划内建设产业链。追求城市内部的完整产业链策略也降低了城市间产业合作的愿望。另一方面使本可以合作的双方反而变成了竞争对手。

二、廊坊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 三大产业发展概述

2010年廊坊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31.1亿元,增长12.5%。从整个“十一五”计划的五年来看,均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1.9∶53.9∶34.2调整为2010年的11.8∶53.5∶34.7。

其中,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57.4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712.3亿元,增长13.5%;就工业而言,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02.1亿元,增长13.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51.5亿元,增长16.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14.9亿元,增长11.3%;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275.7亿元,增长17.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完成增加值119.9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461.4亿元,增长14.0%。2010年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6亿元,增长18.4%。城镇和乡村分别实现零售额255.8亿元和15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8%和16.2%。“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8.0%,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提高5.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