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立信树威 以德育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立信树威 以德育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几年,我们发现:听老师话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屡教不改的多了;热心助人的学生越来越少了,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的多了;认真学习的少了,玩世不恭、投机取巧的多了……我们不排除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要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正如鲁迅所说:“我常常解剖别人。但是,更毫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孔子也有同样的见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让学生“听话、爱学习”,我们首先要率先垂范、身正厚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树立威信,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崇敬和感召力,使其“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我们首先做到的、必须做到的。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举止是学生规范自己言行的标尺。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无论任何时代,教师在管理教育学生之前先把自己管理好了,树立了自己的绝对威信,何愁学生“不听话”?俗语“正人先正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律己立信,省身树威”就是对师德最简单朴实的一种诠释。一般来说,威信高的老师号召力强,授课时,学生喜欢听,愿意听,心情愉快,教学效果理想;相反就是不爱听,不想听,反感,甚至抵触,“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听课心态,教学效果又能怎样?

一、上好第一节课,树立好第一形象

小学生毕竟是孩子,见到陌生的老师来第一课时,总要表现得安静老实,甚至是拘谨,这不一定代表他们正认真听讲,对你十分尊敬。只是他们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是心理的正常反应,也可以说是对新老师不甚了解的隔膜和惧怕。换句话说,“我不知道新老师的脾气性格,试探试探再说”,如果说还有一点信任的话,完全是“你是教师”这个职业权威带来的固有情感和认识。我相信,每个老师都遇到以上这个局面,剩下的就是要看我们的本事和能力了,有经验的老师会在第一节课上“大做文章”,从外在的着衣合体,语言到位幽默,到内在的知识水平,品味修养的淋漓展现,都能给学生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他们会从心眼里喜欢你,佩服你,尊敬你,威信就是这样从你对工作的一点点的细节捕捉、应对,加上个人的综合素养的展现、完善中树立起来了。半个月下来,学生都盼着你来上课。当然威信绝不是教师利用职业权利施以强权高压下的臣服和屈从。挖苦讽刺、体罚、变相体罚不是育人的方法,必是破坏师生感情、加剧双方观念对立、冲突的导火索。不是学生不喜欢学习,而是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是学生不喜欢老师,而是个别老师育人不甚得法,没有在班级中树立相应的威信。我们在指责学生迟到时,先想一下:铃声响了,我们老师在哪里?

二、批评不可少,褒贬兼用

我们常用“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来比喻人的两面性:优与差、对与错、好与坏。学生也不例外,只是表现得更加突出和明显罢了。学生有了进步和“闪光点”我们理所当然要加表扬和鼓励,使其稍显即逝的积极因素固定下来,成为该生的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表扬是对的。但是现在的学生多数是在家长的“赏识”“优抚”的目光中成长起来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已经习惯性的用鼓励、安慰的方式,总以为这样就会使他们恢复自信力。水满则溢,物极必反,“夸”多了,学生也会产生骄傲、依赖、自负等心理,听不进别人说“不”,经不起挫折,更提不到磨练。在这里,我并不是反对“赏识”教育,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学生,增强了我们的亲和力和信任度。但是凡事还得讲求个“度”,好孩子不一定是“夸”出来的,“我们在提倡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批评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批评与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

老师是是非的“鉴定专家”,学生的对对与错的认识和理解不够透彻,就需要教师出来当裁判,发挥绝对的威信,帮助他认清错误和不足,引导思想转变,好的批评就是在肯定优点的同时,适时适度指出错之所在,批评的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1、态度明确、透明

无论好学生,还是坏学生,犯错误都要得到相应的批评,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和理解;学生有错误时,就要及时适度的纠偏扶正,原则上有尺度,态度上不模糊,如果我们洞察到学生思想上有异常,行为上要“跑偏”,总是碍于师生间的“好感信任”,一味扮演慈母、和事佬的角色,疏于应对和管理,致使学生肆为无忌,纪律混乱,那就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同时不能好学生有错时,老师的批评是轻风细雨、春风和畅,后进生犯错误就会遭到老师的疾风骤雨,闪电冰雹。久而久之,教师的威信就要一点点的折扣,老师对学生的作用是教师人格的熏陶和感染,不是过度的宽容、偏袒。

2、有理有据,坦诚交流

教师要对学生行为要有明确的甄别和把握,立场鲜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因人、因事而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同时对学生的犯错的动机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恩威并施的批评,感情真挚的教导。

例如有的学生面对老师的“讯问”,矢口否认——“我没有(做)”、“不是的”、“我不是故意的”等。这样的孩子大都表现得很“坏”,内心却比一般的孩子脆弱或单纯,绳结一时解不开,或者说用强硬的外表行为掩盖内在的困惑、恐慌不满,借此发泄不满情绪,贵在我们平时刻意关注、坦诚相待,多找他谈心交流,因势利导,使其吐露心声,抱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原则;在进行批评教育之前,多做细致的跟踪调查工作,对此生的犯错的“时间、地点、动机、证人”等等都要了如指掌,多做“用事实说话”的准备,最后再进行“集中会诊”:多摆事实,少讲大道理;坦诚沟通,动之以情,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这样批评,有根有据,有情有理,他们自然会感到“狡辩是苍白无力的”,最后只能接受教育;要使我们的金石良言掷地有声,有的放矢,就要通过各方面去了解调查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心思缜密,不怕辛苦,尽量避免放空枪,使受批评者有空可钻,反而使我们的教导很被动,威信扫地。

三、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

小学生年龄小,判别能力有限,对他们喜欢的老师总是充满无限的“憧憬崇拜”:“我们老师做什么都是对的,说什么都是好的!”,因此,我们更要慎言行,重仪表,无意的言谈举止也许成为学生刻意模仿的榜样,印刻在脑海中的突出位置。高尚的师德品质不是停留在词令的排比,辞藻的华美上,而是落实在真真切切的行动上: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高度负责,言行一致,坦诚豁达,以身作则。我们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自己却在课上接打手机;我们要求学生按时按质完成作业,自己却在批改作文时敷衍塞责;我们教导学生热爱劳动,自己却怕脏、怕累、怕苦;我们禁止学生吸烟酗酒,自己却烟雾缭绕,酣醉解忧……光靠说教和语言的传递是有限的,凡是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做到;凡是教育孩子不要做的,教师首先不做。只有这样,学生才更加信服老师,老师才能树立威信,学生才能“听话”。

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构建互敬互爱的师生感情,多与他们进行坦诚的交往,不光是停留在课上的师生互动,当你打电话问候生病的孩子,他会认为你很可亲,自己很自豪;当你拍拍孩子的肩膀,他会认为你很和蔼,自己很荣耀;当你风雨中送孩子回家时,他会认为你很高大,他很幸福……

“师德是榜样,威信是力量”,藤野先生身上不一定有什么革命斗志,鲁迅也没有沿着老师期望的道路走下去,却能成为鲁迅的终身楷模,激励他顽强斗争。因为藤野先生曾经为一个受人鄙视的敌对国家的普通留学生详细添改讲义,“还用红笔详细批注”。当我们面对一份涂鸦一般的后进生作业,是否也像藤野先生那样认真批改,写下鼓励的言语。“由于藤野先生帮助鲁迅改讲义,于是一群学生声称藤野先生漏题,藤野先生帮助鲁迅辟谣。”当一名学生被大家误解和歧视时,也想藤野先生那样主动挺身而出呵护脆弱的心灵。从上面的问题来看,用固有的师德塑造学生的灵魂,用细致入微的点滴行动树立威信,才能在我们特殊的岗位上体现出特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