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劲松书艺谈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劲松书艺谈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text by wanghuiqi

editor by lingyun

王慧骐/图

photocome by wanghuiqi

今秋十月去东台,得赠《王劲松书法》一册(言恭达先生亲题书名,华夏文艺出版社出版),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新著设计为近正方形十六开本,装帧简洁而大气,精选书家近年所书篆、隶、草、行、楷等多种书体代表作二十余幅,其间穿插安排了五篇耐人寻味的说艺之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家精品。

我一页页地翻读、端详、体悟,恍如置身于早晨云烟尚未散去的林木之中,那里面的幽静、深奥、清新、健朗,令我留连忘返,深陷其中。于书画我愧无亲身体验,从专业角度谈不出什么,但我却认定了无论何种艺术门类,它都有一个共同(或曰共通)的东西,那就是一个“情”字。在那横竖撇捺、起承转合的笔墨流程里,无疑融注了书写者或喜或忧或怒或悲的万千情愫。劲松的书法作品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激情充沛,对生活始终抱以热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愈战愈勇之态的血性男儿。所谓“字如其人”,劲松的字里透着一股宁折不弯、昂然向上的精气神,透着一股性情中人特有的豪放、包容和通达,还透着他三十年冬来暑往的坚守中,那份寒梅俏立般的孤寂与炽热。劲松在他的一篇题为《手感》的文章中这样写道:“键盘敲出的文字,字迹工整之至,只是没有神采;排列有如侍卫,只是活气尽消。而手写的文字有如清人包世臣所云‘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手工的字容易印证曾经的喜怒哀乐,更能细腻地表达生命中曾经有过的一些痕迹。”(见2012年第3期《海韵》卷首)书家的这番论述再好不过地道明了书写与情感与神采与生命之间的种种关联。

劲松给自己的书斋取名松竹堂,松与竹皆是高远、静雅之物,可见主人的心志所在。读劲松的书法,我还从中读出了一个“静”字。心之宁,神之静,用他自己的话说“竟可做到高楼视若无睹,噪音充耳不闻,正是心远地自偏。”(见《王劲松书法·行间心情》)如今我们大都身处红尘滚滚的闹世之中,每个人心中的欲望都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绿草,长了一片还想一片。而劲松却能在每天的工作忙碌之后,“临窗独坐,以书为伴以笔为友”,甚或去“住宅附近的树下走动,有时适逢雨后,水珠从枝叶滴落,打湿衣裳。”进而感叹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的这番求静而入境,颇令我心生感动。劲松身负要职,主管一方新闻媒介,不说日理万机,每天所需面对的一摊子大事小情就委实够他受的了。难能可贵的是他身上的那么一股定力,却能让一颗心从繁忙的工作状态迅速地安静下来,继而进入他情有独钟的笔墨意境里去。

唯有心静方能入境,所有伟大的作品都不可能是心浮气躁心猿意马的产物。

王劲松谈书论道的文章,我读到的不多,也就是收入书中的几篇。但书家闪现其间的才情与学养已令我深为折服。毫无疑问,他书读得多,知识的储备十分丰厚,古今中外,大家名篇,他在行文中信手拈来,且安放得恰到好处,许多古人的观点和诗句已活化成他自己的美学思想。他论坡和王摩诘,说“王是诗中的散文,苏是散文中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摩诘)是一种淡定的行走;‘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坡)是一种行走中的淡定。”倘对苏、王之作没有很深的进入,如此精当的比较之发现,是难以想像的。他读今人施蛰存先生的《云间语小录》,生发出的感悟是:“先生这样的修行,自是秋夜庭园里袭人的晚香,淡淡的笔调透着古意。可惜书本纸张太白太厚,远不如旧旧黄黄的仿古纸能衬得起他温润的书风和文采。”虽是寥寥数语,但施先生文章的气象已活色生香,跃然纸上了。后一句更显他对先生书风的理解有几多贴近。

劲松的这类文字妙就妙在,他从不就书论书,而是思路很开阔地跳将开去,有一点信马由缰、纵横驰骋、大开大合的味道。诗词书法绘画,小说散文电影,多门类的艺术探寻在这儿交集,历史与现实在这儿碰撞、聚合。论及的不只是艺术的十八般武艺,更有对生活对人生对茫茫天地的领悟与阐释。

这些小品穿插在波起云涌的笔墨之间,万不可把它看作可有可无的闲文,它其实给了你一条通道,带你去结识一个满腹经纶的书林高手。

2012年11月24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