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问课那能新活如许?为有师生共引“活水”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课那能新活如许?为有师生共引“活水”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甘肃省进入新课改已三年,在新课标新课程下,语文课应该怎样上?究竟如何认识和实践一个“新”字?经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笔者认为新课程的实施要在教师引入新观念、新方法之“活水”的前提下,再让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为课堂引入丰富多彩而独特的思考、感悟和收获之“活水”。只有师生共引“活水”,才能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一、师生如何引“活水”(一)教师树立师生互相学习、平等对话的理念语文教学工作是带有丰富情感的。我们面对的每个孩子是会独立思考且心智渐趋成熟的,但由于年龄、经历、阅读视野、思考方式、价值观等,我们和孩子之间必然会产生距离和冲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细节:“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在分析了荆轲沉着机智、胆识过人的性格特点后,笔者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这一细节中,你有怎样的收获与感悟?生1:两人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生2:心态决定成败,遇事先处理好自己的心情。生3:“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秦武阳外勇内怯,真正的勇者是内心强大而坚毅,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生4:狭路相逢,临危不乱者胜。生1的回答是在笔者的预料中,但是生2生3生4的回答让笔者顿时深受启发,笔者也谈了自己的感悟: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秦武阳式的越接近意图目标越紧张的时候,比如穿针引线时,若把线头紧紧握住,然后凑近针眼,手就不由自主颤抖起来,线一下就穿歪了,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称为“目的颤抖”。要谨记,人镇定,必胜天。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着相当大的教学空间,既有教师的创造空间,也有学生发挥的空间。课堂应是师生互相学习的舞台,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收获成长的场所。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把自己当做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平等对话。(二)学生用已有知识、生活体验为未知知识作注解,自我解疑在以往的教学中,当遇到抽象、枯燥的问题时,笔者总想尽办法给学生举出实在生动的、有说服力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新课改下的教学,笔者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或生活体验,自我举例解疑。学生真正为课堂引来了不少“活水”,效果远甚以前。比如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试举例谈谈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一较难语句的理解。有学生谈到“雪莲开在雪山峭壁之上”;有学生谈到“无限风光在山巅”;有学生谈到“南北极探险之险、远、难”……“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化被动为主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疑自解,着实为课堂注入了有灵性且生动、独特、丰富的“活水”,无形中也提升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师生共引“活水”的效果、意义(一)教材知识的再整合、再认识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形成学期教学的整体认识,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只有师生共同配合,转变教法、学法,由点及线、及面,优化整合,加深认识,才会把语文教学带到更广阔的天地。如必修一“阅读鉴赏”部分,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其中第九课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者用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出了梁启超先生的身材、气质、演讲神态、性格、修养等。而“表达交流”部分有一写作专题是:写人要凸显个性。在学习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后,笔者以此为契机给学生推荐赏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写人的佳作,学生也搜集资料找到了优秀的学生习作《“不务正业”的爸爸》《爷爷的“名片”》等,通过学生的品读分析,最后较好地掌握了如何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出人物个性的技巧,顺利地完成了第三次叙事写人的作文。(二)依学引说、由说促读写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共同转变教法、学法,但万变还是不离其宗,语文课最终的目标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语言理解、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上来。叶老很早说过,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更好地生活。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敢说、会说、说得好,并由说促进阅读面的拓展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比如:《老人与海》的核心精神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打不败他”这一句话。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基本含义之后,笔者为学生讲述了“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之刘伟的事迹,然后让学生把曾阅读到的类似素材说出来共享。学生的表达欲高涨,举出的例子有:霍金、张海迪、史铁生等等,也有学生引用这样的句子:“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一次,即是胜利。”笔者趁热打铁,鼓励了阅读面广的学生,完成了学—说—读—写的转化联系。总之,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新课程的实施既需要教师引入“活水”,也需要让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为课堂引入“活水”,如此才能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和谐统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贾亚萍

甘肃省定西市一中 7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