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推动行业背景地方高校跨越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推动行业背景地方高校跨越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战略目标的征程中,具有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并抓住发展机遇,我们认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基础,认清形势、找准位置是前提,立足服务、创新机制是关键。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三个转变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创新与发展的思想基础。高校要真正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就必须扫除一切思想、观念、体制和文化上的障碍。建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营造有利于创新文化生长的制度环境,努力探索和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促进各种创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效结合。

依据新目标、新要求,适应创新主体由以我为主向以企业为主的转变

国家确立了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并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和战略定位上的重大转变,同时也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高校一定要更新观念,适应创新主体由以我为主向以企业为主的转变,观念上应由封闭向开放转变,行动上主动融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有效的体制、机制和举措,推进和加强与企业的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合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并在与企业的创新合作中获得自身发展。

依据新形势、新挑战,适应创新资源由行政配置向市场竞争的转变

以行业类别设立高等学校是计划经济时期高等教育的传统和基本特征。这些行业背景高校在创新资源以计划方式配置条件下,取得了许多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成果,在科技创新的某些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成为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支撑,普遍形成了一批具有行业背景的优势学科,为促进科技进步及服务行业与地方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划归地方管理后,行业背景高校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过去的行业支持不断弱化,争取资源和获得支持更多地需要依靠市场机制;高校自身学科发展也不均衡,科技资源整合不足,创新团队建设机制尚未完善,科技力量过于分散,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及重大技术成果集成创新能力还偏低。

面对这种新形势、新挑战,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必须充分认清自身优势和不足,找准位置,发挥优势,适应创新资源由行政配置向市场竞争的转变,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才能更加有效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

依据新阶段、新特征,适应合作模式由政府联姻向利益共享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已成为微观经济行为的决策主体。为此高校必须适应科技创新的合作模式由政府联姻向利益共享的转变。注重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和效能。

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实现校企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基本前提。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发达国家更是如此。我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有几万项,但转化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现状是不争的事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行业背景地方高校融入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使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成为激发创新潜能的内驱力。

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是实现校企合作、利益共享的必然要求。高校要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必须改变以往教师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自由选题的思维惯性,合理部署科技力量,把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急需问题作为科技工作的指挥棒,改变成果转化难的现状,使高校真正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动机。

依托行业,面向地方,发挥特色优势

行业背景高校划转地方后,必须坚持依托行业、面向地方,充分发挥优势,把立足服务作为战略选择,在服务中使自身不断获得快速发展。

依托行业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

在长期的行业背景发展中,行业背景高校普遍在学科和创新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这是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比较优势。因此,在行业背景日益弱化的形势下,行业背景高校必须采取重点发展战略,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优先建设和发展行业特色学科,力求保持并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坚持依托行业、主动服务行业,为行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面向地方需求,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行业背景高校划归地方管理后,必须根据区域经济需求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特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联度,真正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成为地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从而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获得企业的高度信任,在合作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新机制,利益共享,实现主动融入

高校融入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标志是充分释放其科技创新潜能,其基本途径是通过技术与资本的有效融合实现技术资本化,使科技成果与市场更紧密地对接,把专家的创造性与企业家的积极性更好地结合。为此应创新机制,激活各种创新要素,使其释放更大的能量。

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创新能够激活科技人员创新潜能的制度设计,把创新业绩作为激励要素,不断深化岗位聘任、团队配备、职责考核、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二是理清管理体制,明晰各种创新要素在学校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按市场规则明确责权利关系,有效激活各创新要素的潜能;三是科学制定激励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从而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关联度的提升和转化成效。

创新校企人才交流和共享新机制

从整体上看,高校教师不完全熟悉市场与社会需求,其知识积累与工程化、市场化尚有一定距离;高校从企业选择高水平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及向企业派出教师参与企业的创新工作还缺乏有效制度。因此,创新校企人才交流与共享的新机制十分必要。建立校企互派科技人员到对方短期工作的模式,使高校教师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学习企业科技人员的长处,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人才的交流和融合。为高校教师的创新选题提供更广泛的空间,进而提升其创新成果转化的现实性和可能性,高校可将这种模式作为教师岗位轮训制度,并在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管理上逐步形成制度化。

创新利益共享的长效校企合作新机制

长期以来,项目合作最普遍、最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形式。但其即时性特征不利于企业技术的再发展与创新,应创新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一种模式是企业可依托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在高校设立(工程)技术研究院,研究院不断为企业完成相应的课题,研发最新的技术成果,企业不断对研究院予以经费支持,促进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模式是校企联合在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除经常性的技术支撑外,针对企业的不同技术需求,由高校派出相应的科技人员,企业向高校支付合作费用并确保合作者的合法权益,这样不仅弥补企业研发力量的不足,也充分释放了高校的创新潜能。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与利益分配机制

成果转让这种交易式而非合伙式的合作关系,淡化了产业化的结果与成果拥有者的利益关系,不利于成果产业化的推进。一方面,成果拥有者因无法分享项目产业化后可能带来的巨大的经济价值。其最为关注的是现实利益;另一方面,项目引进企业需要独立承担产业化风险,或由于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不足可能导致项目失败。因此,通过技术资本化使两个利益主体和行为主体“两心变一心”,变下游合作为全程合作、局部合作为整体合作、单纯技术合作为全面合作。形成共同利益市场主体。实现技术资本化可创建股权与期权结合的成果孵化公司,或将成熟项目以股权加期权的方式融入上市公司,通过知识资本与风险资本的紧密结合,形成多主体共担风险,共同创业,实现创业家团队、风险投资公司和高校多方共赢,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行业背景地方高校要真正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尽快适应创新主体由以我为主向以企业为主的转变、适应创新资源由行政配置向市场竞争的转变,适应创新合作模式由政府联姻向利益共享的转变。依据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找准位置,坚持依托行业、面向地方的需求,创新机制,立足服务,主动融入,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