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十二五:安徽车轮驶向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十二五:安徽车轮驶向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安徽已经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突破阶段。没有工业支撑的城镇化会后患无穷。一定要防止只抓城市建设,不抓工业发展的错误倾向。

“安徽为什么欠发达?原因很简单,工业不多,工业不强。工业是‘十二五’期间的主战略,这一点必须统一思想。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竞赛中,什么时候抛弃了工业,什么时候就会被淘汰出局。”

“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是深化和落实工业强省战略的主要抓手,承接产业转移是做大工业的总量,自主创新是提高工业的质量。”

“‘十二五’是安徽城市大建设的黄金时期,安徽已经到了城镇化加速突破的新阶段。”

“没有工业支撑的城镇化会后患无穷,一定要防止只抓城市建设,不抓工业发展的错误倾向。”

11月中旬,在“十一五”正在收官和“十二五”即将起航的关键节点,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王海林接受《徽商》杂志独家专访时强调,“十二五”期间,安徽要着重抓好工业化和城镇化两大主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并统筹做好产业高级化、经济国际化、服务均等化、民生福利化、改革市场化等工作,安徽追梦的步伐将一骑绝尘。

承接转移添翼自主创新

“‘十一五’期间。安徽发展的最大亮点是把发展工业摆上最突出的地位,工业强省成为第一战略,并由此而改变了安徽的发展轨迹。由于工业打下的经济基础,安徽已到了厚积薄发的发展阶段。即使是2008年以来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安徽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作为著名学者和区域经济发展专家,王海林对安徽经济的发展如数家珍。

他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听惯了工业强省、工业强市、工业强县,可是要鲜明地提出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去很长时间,安徽对工业的发展重视不够,没有抓住经济发展的本质,致使本来是一个经济发展条件很好的省,经济发展水平却在全国处于偏下的位置。”

王海林分析,工业是造成安徽经济欠发达的最主要原因。“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竞赛中,什么时候抛弃了工业,什么时候就会被淘汰出局。苏、浙等沿海地区的大发展都是建立在工业的大发展基础之上。”

谈到如何深化和落实工业强省战略,王海林认为,“十二五”期间安徽要坚持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两翼齐飞。

在王海林看来,承接产业转移能迅速做大工业总量。“通过建设皖江示范区,吸引省外、国外产业资本转移,以较快的速度在皖江示范区聚集大量工业。”

“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要注重招商选资,今天的投资结构也就是未来的经济结构。要抛弃那种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落后思维。当前制约安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是工业总量不足和经济结构不优。‘十二五’期间,安徽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安徽产业高级化。”

另一方面,自主创新可以提高安徽工业的质量。

“现代产业链的研究表明,一个产品从设计到销售,要经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制造、仓储运输、终端销售等环节,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制造。在这个产业链中,附加值越来越向两端延伸,上游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延伸,下游向以客户为导向的品牌服务延伸,产品的制造处在价值链的最底端。”

是以,安徽要实施创新推动,就是要使本省的企业在产业链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向两端延伸,上游向核心技术延伸,下游向品牌服务环节延伸,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

王海林建议“十二五”期间,安徽要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实施大企业战略,要培养更多进入全国500强的企业。

“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企业的发展,安徽的强省之路也是企业的强壮之路,企业强则安徽强。在强省过程中,政府需要努力,企业也需要努力。政府需要努力的是把有限的政策资源和资金用到该用的地方,择取有限的产业目标进行突破,推动安徽的产业跨越,优先支持大企业发展。”

与此同时,安徽企业家要努力发扬工业精神,选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后,持之以恒地沿着产业链做大做强,想方设法拥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推动企业进行技术跨越和品牌跨越。

中心城市培育新增长极

如果说工业化是“十二五”期间安徽腾飞的发动机,那么城镇化则是安徽腾飞的另一重要引擎。

“安徽的强省之路,靠的是两条腿走路,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城镇化。眼下安徽各市都在搞城市大建设,这种新型城镇化正是安徽‘十二五’战略的重要内容。”

王海林介绍,新型城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以中心城市为重点的城镇化。在城镇化问题上,长期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以大城市为重点的城镇化,一种是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城镇化,从90年代开始,我省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进行了城镇化,建起了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后来发现这样的方式并不是最有效率的。

从2006年开始,合肥揭开了安徽城市大建设的序幕。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随之突飞猛进。

“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因为合肥找准了城镇化的着力点,以大城市为重点进行城镇化,而不是小城镇。有合肥的榜样在前,全省的省辖市都掀起了城市大建设的热潮。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更多的农民将转化为市民,城镇化速度会大幅度提高。”

“未来五年,省委对合肥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合肥要建成区域性特大城市。芜湖要建成次中心城市,安庆、蚌埠和阜阳都要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县城的发展也有要求,全省一半的县城要建设成小城市。安徽的城镇化到了加速突破的阶段。”

新型城镇化的第二个特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兼顾农民利益,同步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

“过去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城镇化,农民只是进行了异地安置,其身份和农业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新型城镇化不是这样。一批农民进行了身份转换变成了市民,一般是以承包地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换城市住房。即使还是农民,他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改观,城市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农村的道路、教育、医疗也在不断地改善。”

第三个特点是培育经济增长极,把中心城市培育成安徽最发达的经济中心,然后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安徽城镇化的重点是建设三个城市群:合肥经济圈、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

王海林也担心,有些地方因为城市建设得心应手,忽视了工业的发展,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变成了城镇化的独轮车。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问题上,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只会建城市,不会搞工业。因为城市建设相对容易,又容易出政绩,它只要卖了西边的地建东边的房子。而抓工业却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选项目、招商引资、配套建设、营销推销,项目能不能成功,还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没有工业支撑的城镇化会后患无穷,一定要防止这种倾向的出现。”

王海林表示,“十二五”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同时,安徽还要着力推进产业高级化、经济国际化、服务均等化、民生福利化、改革市场化等战略。

“‘十二五’与以往的规划有一个根本性的不同,把改善和保障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民富国强的理念。过去我们总以为‘大河有水小河满’,总觉得国家富了,老百姓自然就富了。其实大河的水来自于涓涓细流,是先有小河才有大河,‘小河有水大河才满’,所以‘民富’要放在‘国强’前面,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