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会转型期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为视角,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谈起,深入分析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缺失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要重建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需要社会各界尊师重教、高校多一些理解支持、辅导员合理定位,不断提高职业声誉和幸福指数增强职业满足感。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缺失;重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空前活跃,社会价值观呈多样化趋势。高校是意识形态最为敏感的地方,功利化、多元化思潮在高校的蔓延,直接冲击着作为学生人生导航的高校辅导员,自身工作的职业幸福感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影响着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一)幸福感和职业幸福感
幸福感这一概念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专门术语,又叫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在工作中对照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与体验,产生于个体在与外界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所内心获得一种满足或成就感,是反映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
关于职业幸福感,Joan E.van.Horn与他的合作者(2004)认为,职业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工作的各个方面的积极的评价,包括情感、动机、行为、认知和身心幸福五个方面。[1] 国内学者王传金认为,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体味人生价值并获得自身发展的精神愉悦状态。[2]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从辅导员面对的是青年大学生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辅导员是其在职业生活中各个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是教师身心之间的一种和谐体验。[3]通俗地讲,就是辅导员通过思想引领、学业规划等方式,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学生的成长、发展和进步,享受到育人的成功和愉悦,进而实现其职业价值和人生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缺失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但也存在以下情况:
(一)工作压力大
由于辅导员既是管理者又是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着辅导员的压力是双重的。作为管理者,辅导员带的班级和学生量大,事情多而杂,不论白天黑夜,还是寒暑假,手机二十小时开机,在学生的心中,辅导员完全就是保姆。遇到学生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情况,都会在第一时间到位,特别是事件等敏感问题,感觉责任重大,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作为教师身份,承担着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更受着教学、科研、评聘职称等方面的压力。
(二)发展空间小
高校辅导员发展的路径一般是是升职或者是转岗,个人发展前景总的来说是渺茫的。年轻时当辅导员精力充沛,干劲大,时间长了,专业水平、职称等与其他老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了。升职的空间狭窄,对于大多数辅导员来说,升职机会渺茫。即使升职了,发展空间狭小,职业前景吸引力弱,待遇不如副教授,况且不如副教授来得快!
(三)职业认同低
辅导员的职业要求,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既是人生的导师,又是心理咨询师。面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他们依据不同情况进行角色转换,难免会发生角色冲突,影响到育人工作的整体形象。同时辅导员也是教辅人员,得不到师生的高度认可,使人不安心,没有人愿意把辅导员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强盛,作为承载民族复兴希望的教育事业,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辅导员也在这种大环境下被社会赋予了更高的责任,寄予厚望。同时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剧增,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高要求与学生管理的精益化管理,都使辅导员的工作量成倍加大,时常处于“加班加点”的状态。
(二)学校因素
各高等院校为了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抢夺发展先机,重视教学科研工作,举全校之力抓教科研工作。为保证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学校也对辅导员提出了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手机24 小时开机、随叫随到等工作要求。造成大事小事只要与学生有关,都来找辅导员安排,出现工作职责不明确,权利、地位和应尽的义务不对等,专业弱化,直接造成工作付出与实际工作收入的鲜明对比,辅导员工资待遇偏低。在学校的社会地位低于专业教师,辅导员职业幸福感降低,产生了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
(三)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时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进入高校的跳板。但现实中转岗的难度太大,致使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率低,工作兴趣缺失。另一方面虽然学校在选拔辅导员时条件高标准硬,但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存在辅导员对工作的困难性认识不够或准备不足,实际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容易产生挫折感,降低了自我效能感。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一)社会各界要尊师重教,大力提高校辅导员职业声誉
全社会要关心教育, 尊重辅导员工作,正确认识辅导员的育人作用,更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爱心的工作,只有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才能胜任。高校认可辅导员的工作,也就是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大力宣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涌现出来的辅导员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高校师生要理解支持,大力提高职业幸福指数
学校根据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明确职责,减少其工作压力,从事物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同时帮助其开展德育理论研究和职业培训等活动,更新教育理念,开拓视野,提高工作绩效,提升综合能力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提高待遇,主动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注重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体会到做工作的幸福感。
(三)高校辅导员要合理定位,大力提升职业能力
辅导员应立足岗位,了解职业的内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抱负,主动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积极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工作挑战。应借助职业心理测评软件等方式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调适自我,完善知识结构,工作中扬长避短,在学生培养中享受乐趣,增强对工作的胜任感,实现工作奉献和个人自我发展的统一,激发工作热情,获得职业价值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Joan E. van Horn, Toon W. Taris, Wilmar B. Schaufeli and Paul.J.G. Schreurs.The structure of occupational well—being: A study among Dutch teacher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4(77).
[2]王传金.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考量[J].当代教师教育,2009(02).
[3]张维平.大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追寻[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05).
作者简介:孙成政(1976—),男,山东潍坊人,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
项目简介:济南大学学生工作基金资助项目“社会转型期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XG1110)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