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80后”辅导员培养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80后”辅导员培养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队伍。就现阶段而言,“80后”辅导员正大批走上工作岗位,客观地分析“80后”辅导员的性格特点有利于我们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工作,对建立一支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纪律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至关重要。本文从“80后”辅导员的年龄、性格、特点等方面入手,分析该年龄段的辅导员培养工作。

一、“80后”一代的理论定义及其共性

所谓 “80后”最初是用于描述1980年代出生的、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后特指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及8O年代前半期、年龄在2O岁到29岁的年轻人群体。这个群体生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形成了不同于他们先辈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80后”一代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拥有较为丰富的物质条件;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集体意识较淡薄;视野开阔,很少会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所思考的问题、持有的观点与上几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希望以个性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想、摸索新的思路;追求自由与自我等等。他们目前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二、“80后”辅导员优势分析

1.具备年龄优势

辅导员工作是一份要求拥有激情与热情的工作,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具备较高的工作热情,较为适合从事此项工作。辅导员工作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要求在面对繁杂大量的工作时能够应付自如,不会因为身体原因导致不能完成工作任务。

2.学科结构及学历层次优势突出

“80后”辅导员基本都具备本科学历乃至硕士研究生学历,学科范围较为宽泛,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毕业生开始充实辅导员岗位,如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专业,改善了辅导员的学科结构,使之更符合该工作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具备较强的指导学生从事科研等实践的能力,能够促进辅导员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3.与在校大学生基本不存在“代沟”问题

“代沟”是指青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批判父辈原有的观点、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而造成两代人之间的冲突。青年人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各样思想的影响,对社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包括逐步尝试一些创新的思路,对父辈、长辈的话便会有些“不以为然”,这是导致“代沟”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80后”辅导员与其所教育的大学生年龄、经历相仿,基本上不存在这种问题。而且由于他们有着较为趋同的价值观念、相似的生活与成长背景、共同的兴趣爱好,较容易产生共鸣。在相互的沟通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理解对方的表达方式和思想,容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

三、“80后”辅导员劣势分析

“80后”辅导员群体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有着这一代人的共性与性格特点,同时又承担着教育与管理同代人甚至“90后”的任务,责任重大。他们在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客观分析与解读。

1.工作经验相对欠缺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激增,管理任务较重。而辅导员工作本来就具有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难度较高的特点,要做好本职工作需要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一个辅导员平均负责200-300名学生,在有的学校这一比例高达1:400,不少辅导员还兼任学院分团委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等行政工作以及扮演“消防员”“高级保姆”“宿舍管理员”等角色。目前这在全国高校中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现行体制下,这些问题暂时无法得到妥善解决,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解决问题与处理矛盾的能力。而目前“80后”辅导员都是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少,在该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2.自我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较弱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辅导员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角色的心理适应。当辅导员开始从事教育职业时,就必须依据社会的期望与职业活动的要求以及特定的教育情境,随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适应辅导员这个角色。就目前总体情况而言,部分“80后”辅导员在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不能符合目前教育环境的职业要求。个别辅导员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到情绪影响,在工作中出现差错。有些“80后”辅导员没有树立起教师的角色意识,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过于亲近,完全以“朋友”的角色来相处,有时会迁就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背离了教师的本职。而另外一些辅导员又过于把自己当作“领导干部”,一味对学生居高临下、发号施令,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同样无法完成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任务。

3.队伍的不稳定性

“80后”辅导员更加重视个体成长和个人发展的空间,把个人的职业发展机会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而在目前高校教师中,辅导员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既不完全属于教学序列又不完全属于行政序列,以致辅导员容易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这与“80后”辅导员所期待的个人职业发展前途之间存在着较尖锐的矛盾,导致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同时,目前高校辅导员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与“80后”一代普遍所具有的“获得一份与自己的贡献相称的报酬”这一观念存在冲突,对物质收入的不满也是 “80后”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四、对“80后”辅导员队伍培养的思考

辅导员具有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一支合格的辅导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辅导员导师制

辅导员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学校和社会环境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在其成长初期,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对其顺利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建议对院系中初任的辅导员实行导师制,即由院系选拔政治理论水平高、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专职党政干部或资历较高的辅导员担任初任辅导员导师,通过“一对一”的传帮带,不断促进辅导员成长、成熟。

导师要与“80后”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见面,通过个别辅导、现场指导等形式指导辅导员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管理和咨询辅导的方法,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辅导员的素质和水平。新任辅导员也应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与导师进行坦诚的讨论,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高度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80后”辅导员只有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成为创造型的人才。

“80后”辅导员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学生群体,学生们通过现代化手段了解的知识可能多于辅导员,这就要求“80后”辅导员不能被传统思维和行为上的惯性所制约,要勇于接受新观念、新知识,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要善于通过实地观摩、专题交流、网络查询等手段和途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以自身为榜样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创新。

3.不断增强心理教育能力

对“80后”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应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方面,同辅导员的工作考核、职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辅导员要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各方面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自觉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强化心理教育能力。辅导员应积极主动参加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与辅导,有能力者更应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

4.提倡沟通,采用参与制的管理体制

“80后”辅导员崇尚开放自由的工作环境,这就要求作为上级管理者的院系领导以及学校各部门能够与之保持充分的沟通,并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让管理透明化,避免互相猜疑。只有把不必要的误会在沟通中消除,才能使辅导员的心理期望值更加符合实际。同时应当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采用参与制的管理模式,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用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满足“80后”辅导员不断挑战自我的需要。另外,要认识到社会和人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不能单方面地希望让“80后”辅导员去适应已有的陈规旧习,而应该尝试建立起更加包容开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使“80后”的辅导员和学生都能认可这种文化并融入其中。“80后”辅导员也应自觉参与开放式管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及建议,对于管理体制中不合适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利于管理方式的改进。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杨振斌.双肩挑50年―清华大学辅导员制度五十周年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申玉梅.试论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J].长沙大学学报,2007(5).

[4]谢文涛.新时期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状况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