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性在苦难中升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性在苦难中升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学是人学,关注人性,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在路遥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始终流露着一种“人性美”,其不仅展现了平凡人在苦难中奋斗的精神美,而且更闪烁着美好的人性,特别是在《平凡的世界》中,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沉思索,蕴含着浓郁的人性之美:在苦难中孕育高昂的人性美、在平凡人之间绽放着不平凡的人性美、在悲剧宿命中闪耀着高尚的人性美。

关键词:路遥;人性美;平凡的世界

1.引言

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他的许多作品仍然被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进步,在他的短短四十二年间,走过了痛苦而又沉重的人生之旅,但路遥留给后人的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实所说:“就生命的历程而言,路遥是短暂的;就生命的质量而言,路遥是辉煌的。能在如此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创造出如此辉煌如此有声有色的生命的高质量,路遥是无愧于他的整个人生的,无愧于哺育他的土地和人民的。”[1]7陕北那块贫瘠而又神奇的黄土地滋养了他的质朴、刚毅的气概,痛苦的生活经历非但没有消磨他的斗志,反而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就如同陕北高原上那鲜艳似火的山丹丹,努力的绽放。他似一名虔诚的宗教徒,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难,在苦难中体验并阅读着人生。

路遥是一位具有强烈责任感和时代意识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怀着神圣的使命感,始终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正如路遥自己所说:“作为血统的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充满了焦灼、关切之情。”[2]286他以自己独特、沉重的生活体验,艰难、曲折的情感经历,以及对人生的精准把握,创造出许多感人至深的作品,尤其是他用生命谱写了这一曲人性的赞歌,《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和饱满的时代情绪,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富有史诗品格的扛鼎之作,成为当代表现农村改革生活的长篇小说中的翘楚。”[3]272路遥满怀敬意地去挖掘普通劳动者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美,以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平凡人身上所闪烁的美好的人性,表现在困境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相互扶持的细腻情感与人情美、人性美,这些美好的人性充分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美。

2.在苦难中孕育着高昂的人性

路遥曾说过:“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没错,人的一生中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痛苦与磨难,关键是要看我们怎样去对待这些苦难,当苦难降临到每个人头上的时候,每个人的灵魂都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一种选择是,人性在苦难中毁灭: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从利己主义出发,人的欲望不断地膨胀,这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如果一个人还局限于个体化原理,局限于利己主义,只认识到个别事物和这些事物对他本人的关系,于是这些事物就成为他欲求的一些总是‘花样’翻新了的动机。”[4]于是苦难便成为人们不择手段地获取私利的契机,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和名誉,只要对自己有利,不仅对苦难的到来满怀窃喜,而且必要时还会蓄意制造苦难;另一种选择是,人性在苦难中升华:苦难的生活不能成为人们堕落的理由,而是成为每个人奋进的力量,在困境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搀扶着前行,这其中散发出来的真情弥足珍贵,人性的光辉也倍加光彩夺目。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毫无疑问的选择了后者,在苦难中孕育着高昂的人性美。在这部百万字的巨著中,作者高度肯定与赞扬了人们在逆境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这种精神在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身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身上都有一股来自生命深处的抗争与反叛的激情,无论兄弟俩各自面对怎样的困境,他们从来不会向命运低头,而是勇敢的面对生活,迎接挑战,始终坚守着他们的信念,他们的本性,高昂着美好的人性。

3.在平凡人之间绽放着美丽的人性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感动人们的心灵,最重要的就是它向人们展示了至真至

纯的人性,如作品中作者借孙少平的感觉传达出这样的认识:“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这个世界上,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5]56在《平凡的世界》中,无论是在亲人、朋友、爱人之间,还是在陌生人之间都上演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在平凡人之间绽放着不平凡的人性美。

3.1血浓于水的亲情

在《平凡的世界》中,始终让我们感动的、让我们为之落泪的是孙玉厚一家,无论这个家庭面临怎样的困境,家人之间总是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浓浓的爱。

在这个家中,还有一位上了年纪而且浑身是病的奶奶,这位善良的农村妇人,为全家操劳了一生,如今再也干不动了,孙玉厚全家不仅没有嫌弃她,反而对她充满了感恩、关爱与依恋。孙少平和孙兰香在小的时候,每天都会到地里去寻找一些带有露水的青草叶,然后把露水珠滴在奶奶的眼睛上,因为这样可以缓解奶奶的眼疾,俩个孩子的孝心让人感动,当孙少平给奶奶买了一瓶止痛片和两瓶眼药水时,他无论多忙都要抽空给奶奶点上,并在心里暗暗发誓:“奶奶,如果我长大了,有办法了,你还活着的话,我一定叫你好好享几天福……”。[5]

艰难的岁月,并没有磨灭人们之间的亲情,而是在家人之间互相关爱的行动中,使这种至纯至善的人间真情愈加的光彩动人,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为他人着想,都把家人放在首位,奉献自己的力量,而并不是想要从这个家庭中得到什么,虽然他们在物质上是匮乏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因为这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是永远也无法割断的。

3.2患难与共的友情

在作品中,除了浓浓的亲情,还有让我们为之赞叹的友情,以及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乡情,那种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真情令人感动,苦难生活中善良人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闪光的人性之美就愈加的珍贵。

尤其是金波一家对少平一家一直以来的真诚、热情的无私帮助,特别是金波对少平更加是体贴大方、不计得失的帮助,金波和少平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金波的家庭状况比少平家要好一些,所以他总是尽量去帮助他,他们在公社上初中,每天来回二十里路,金波和润生都有自行车只有少平没有,“金波就和他共骑一辆车子,两年下来,润生的车子还是新的,金波的车子已经破烂不堪了。”[5]当孙少平在黄原城做揽工汉时,一次他去找金波,细心地金波发现他穿着破烂的衣服,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他故意把自己的头发弄乱,还换上了一套破破烂烂的工装,这样,他和好朋友少平之间就不会有距离感了,他会照顾到朋友的感受,设身处地的替朋友着想,他们之间的友谊真挚而纯洁,金波从青海当兵复员回来后,他很想念少平,强烈的希望少平能够出现在他的面前,和他讲讲自己和藏族姑娘的爱情故事,他信任这个朋友,他认为:“如果这世界上没有孙少平,他就只能把他的故事连同自己一齐葬入坟墓中。”[5]可见,他们彼此在对方的心中都非常的重要,在困境中,他们能够坚守住这份友情,实在让人敬佩。

在孙少安办砖场发家致富后,看到乡亲们的生活仍然艰难,一种想要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的强烈责任感便油然而生,他认为:“政策是政策,人情还是人情。作为同村邻舍,怎能自己锅里有肉,而心平气静地看着周围的人吞糠咽菜?”[5]308于是,对于乡亲们来求助,他总是慷慨解囊,古道热肠,尽自己的全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3.3不离不弃的爱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真爱、真情才会感动读者的心。而爱情,更是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从人们的爱情经历和生活中,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人性、人情,而至真至善的爱情也会令人性美得以展现,进而得到升华。

少安的妻子秀莲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他的身上具备了中国传统女性应有的美德,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最重要的是她真心的爱着少安,为了爱,她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即便她知道少安心理一直爱的是润叶,可是自己

仍然无私的付出。自从秀莲第一次见到少安时起,她就确定这就是她要嫁的男人,于是她对爱情的追求是热烈的、执着的,他和少安一起回到了双水村,而且主动提出年后就结婚,秀莲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能和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就算再苦再累再穷都无所谓,因为她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和少安共同把这个家从贫困中走出来,作为少安的贤内助,一方面她把这个家操持的井井有条,对老人也特别的孝顺,另一方面,她也尽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即便当少安事业遇到挫折时,她也不离不弃,没有埋怨,有的是对丈夫更大的支持与关爱,为了能够让少安重拾信心,她多次求助娘家,为丈夫出谋划策,无论自己是有孕在身还是疾病缠身,她都不会放下手中的活为工人做饭,帮丈夫开发票当会计,与少安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她的默默奉献、不求回报让我们感动,弗洛姆所说:“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达。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这种提高生命力和潜能的体验使我充满了欢乐。因为我作为流溢、消耗、活着的我而体验着我自身,因此是快乐的。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6]24秀莲的执着与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她的爱最终感动了少安,换来了少安对她的怜爱,他们的爱情是质朴、淳厚的。

润叶无奈地嫁给了她并不爱的李向前,讨厌他的粗俗、肤浅,在她的心里根本就没有李向前的位置,他们两个人婚后一直过着有名无实的生活,两个人都非常的痛苦,直到李向前出了车祸失去了双腿之后,善良的润叶非但没有离他而去,反而细心地、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人性、人情和人的善良,一起在她的身上复苏”,“而且突然间对向前产生了一种怜爱的情感,她甚至想到她就是他的妻子,在这样的时候,她要负起一个妻子的责任来”[5]无论润叶选择回到他的身边是为了赎罪,还是因为同情,也不管他们之间是否有真正的爱情,但是从此刻起他们的夫妻生活才真正的开始了,润叶尽全力承担起一个妻子的责任,精心的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用自己的爱心去补偿丈夫、温暖丈夫,让丈夫能够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美好的人性在润叶这个善良的女性身上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3.4温暖的人道情怀

路遥是一位怀着悲悯情怀的创作者,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对平凡人物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困境的真实书写,还是描写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两难处境,其最终的指向只有一个,就是对人生命本真、人性的哲理思考。

路遥对人与人之间美好纯真的人性还表现在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透露出浓浓的人道主义情怀。《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去黄原打工,在给阳沟大队曹书记箍窑时,仅在前三天的试工期间孙少平的脊背就被压烂了,手也肿了,曹书记的妻子发现孙少平干重活特别的费力艰难,当她了解到孙少平曾是村里的教书先生时,就把他调去钻炮眼了,此时的孙少平心理万分的感动,甚至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处在困境中的孙少平,就如同饥渴的人在沙漠中发现了一汪清泉,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也使孙少平的心中常怀感恩之心,虽然他作为一名揽工汉不得不生活在一群非常庸俗与肮脏的流浪汉中,但他却能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保持纯洁、清白的灵魂,坚守自己善良的本性,当他看到工头想要奸污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工小翠时,出于人道主义关怀,他挺身而出不惜得罪工头,又将自己用血汗换来的全部积蓄无私的给了小翠,让她远离这个肮脏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家乡,孙少平虽然为此而丢掉了这份轻松的工作,但是他却为能够在野兽的铁蹄下救出一颗柔弱的小草而感到欣慰与踏实。

4.在悲剧宿命中闪耀着圣洁的人性

“路遥的小说里,在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变革的激流中,在那些背负着沉

重的生活并创造新生活的普通人身上,蕴含着沉郁的悲剧色调。”[7]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8]346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9]267在平凡的世界中,生活是残酷的,这些平凡的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在和命运做斗争的时候,命运之手早已将他们的未来找到了固定的归宿,每个人似乎都无法逃脱这个悲剧的宿命,在作品中大量的描述了一个又一个残缺的人生、家庭,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深沉、苍凉而厚重的悲剧氛围,“悲剧所关注的基本课题:是人的厄运和他对厄运的抗争”,[10]151在这昏暗的基调中,闪烁的是人性的真、善、美以及那种在平凡而伟大的苦难中昂扬不屈的精神。

孙少安这个一直与命运做抗争的人物,骨子里透露出一种倔强劲,当他历尽磨难,尝遍艰辛,最终迎来了事业上的胜利之时,与他共同经历风雨,患难与共的妻子秀莲却得了不治之症,离他而去,就算生活富足、事业辉煌也难以弥补他人生的悲凉与痛苦。孙少平深深的爱着田晓霞,这份爱情对他来说简直是老天对他的恩赐,是他生命的支撑力量,两人彼此心心相印,互相珍惜,但是当每个人都认为俩人会一直幸福下去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似乎是老天在和孙少平开了个玩笑,让他品味到爱情的甜蜜之后却无法拥有,田晓霞的牺牲让孙少平痛不欲生,残忍的社会现实打碎了玫瑰色的爱情梦。

这种富有悲剧意味的结局,源于作家悲剧的宿命观念以及心理上的某种苦难情结,他总是用深沉而苦涩的眼睛来审视这个世界,他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在困境中奋斗的人都能有一个美好的归宿,可是悲剧的宿命观念又迫使他感觉到人类走出困境只是一种虚妄的期待,于是作家让笔下的人物进行绝望的抗争,正如西方古代神话中的西绪福斯,在神的判决下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向山顶,可是巨石每次都会从山顶滚落下来,但是他还是要一直重复着这种永远也没有希望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性的光辉得到彰显,人类战胜苦难的奋斗精神得以发扬。

5.结语

《平凡的世界》中到处都弥漫着高尚、圣洁的人性美、人情美,在善与美的感召下,苦难中的人们携手前行,共同奋斗,那种昂扬不屈的奋斗精神让我们震撼,那心手相连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感动,善良的人们在平凡中孕育伟大,人性在苦难中升华。(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实.告别路遥[M].收晓雷、李星主编.星的殒落[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7页.

[2]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收路遥文集(1、2合卷本)[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6页.

[3]宗元.魂断人生――路遥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72页.

[4]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63页.

[5]路遥.路遥文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页.

[7]黄建国.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第1页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第346页.

[9]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7页.

[10]赫孚逸、张居华.当代美学[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