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前中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体系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当前不少中职学校仍沿用原有的德育思想品德的评价体系,“一学期,一张纸,一支笔” 原则就可以评定学生半年来的思想道德品质,这种期末定优劣的体制不仅影响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培养自身优良品质的积极性,而且限制了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提高自身修养的自我意识,同时班主任和同学同伴也没有相互激励、随时发现随时改正的有意注意,导致期末思想品德的评价体系流于形同虚设的尴尬境地。要改变这种终结性德育评价体系的尴尬处境,作者认为可以将过程发展性评价体系与终结性评价体系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争取认可”的成就感,在“肯定认可”的情况下,有意识、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发展,从而促使中职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思想品德 过程性评价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个性品质、行为习惯、政治常识、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主阵地、主窗口,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个性品质和职业道德。这就决定了德育教育不仅是德育领导、班主任和主管学生教育部门的工作,而且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学习中度过的,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尤其要注意有意识地渗透道德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思想的洗礼,净化意识。然而,目前中职德育教育出现了不少“难题”,随着生源大战、人才大战、职校生存大战日趋激烈,课程改革步伐、教学改革步伐一步紧跟一步地前行,传统的德育评价很难适应目前发展的需要,其评价方式日益暴露出与教改、课改不相一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快速发展。
一、现行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的不足
1.教学与教育相分离。
一般来说,教书育人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班主任,然后才是优秀的专业教师。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教学与教育便出现了油水分离的情况,不少学校大力推广专职班主任,这种分工自然而然导致任课教师只教“圣贤书”,而主管学生德育的学生科和班主任就成了“消防队”。这样分工的结果使不少任课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裹步不前,威信随之降低;而班主任只能疲于奔命,到处“救火”。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班主任与任课教师间人际关系相对微妙。更严重的是学生会对不同的教师做出“欺软怕硬”、“阳奉阴违”的言行,使教者不能很好地教、学者不能很好地学。那么,新的德育教育体系必然要将任课教师纳入到德育管理的体系中,也同时将德育教育广散在日常教学之中,与教学改革捆绑发展。
2.终结性评价完全取代过程性评价。
目前通行的德育评价体系从评价时间、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三方面进行设计。评价时间一般安排在一学期的期末或一学年的期末;评价的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结果是对学生该段时期的思想品德进行终结性评价。德育评分不过是作为收藏的资料存储者,即使部分学生犯了严重的违纪行为,只要不违法,则在他的档案里依然是合格的德育等级。从某个角度来说,德语评分就是班主任随机给学生打出的等级,这种片面的终结性德育成绩也不具有任何实质性意义。负责的班主任会将自评、互评和师评三个分数统计出来,不负责任的班主任让班干部随便写个分数完事,评优评先的学生一律给优。因此,德育评价失去原先预设的意义,不改不行了。
3.德育评价没有明确方向,失去了应有的原则。
为什么要进行德育评价?具体评价了什么?如何有效实现评价目的?部分班主任几乎不曾想过这个问题,有些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可能非常清楚德育教育的目标,有清晰的培养步骤,有层次地磨砺、提升学生的职场能力和职业道德。而有些班主任并没有真正把学生的德育评价当一回事。也就是说,目前中职学校的不少班主任管理工作停留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听话不犯事、安全不出意外的层面上,德育呈现出没特色、没效率、流域表面教育的倾向,这种没有目的的德育教育带给学生和德育教育者本人的痛苦并不亚于等待者“戈多”。迷失目标的德育教育方向反倒让真正的精神提升、意识渗透、素养提升、人格道德等本质性教育给丢失了,教师随手写给学生的德育评分更失去了应有的原则性和教育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随意、随情、随性地给学生评定德育评分的方式,所以,我们不妨想一想从实用、有效的角度调整原有的德育评价体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品质发展的过程、看到自己进步的足迹,用自己的发展痕迹和进步足迹累积德育评分是否会更合适、更合理。
4.评价内容模糊,参评者对评价内容凭直觉打分。
打开现有的德育档案,我们就会发现,对学生德育评价的内容多半是:民族精神12分、理想信念10分、遵纪守法10分、集体精神12分、社会公德12分、家庭道德10分、文明礼貌10分、诚实守信10分、自信自强8分、自制自治6分。可以说这个体系的内容非常翔实,也能针对中职学生应培养的项目进行考核。可惜的是这样一个周全的考核体系最终只停留在稿纸上:一来,自评、互评和师评者只会针对一学期来学生的大概情况进行评分,也就是说除了重大的违法犯纪的情况下,极个别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及格,多数学生得良,少数优秀者得优秀,而其中的评分随时间的远近、随师生间关系的亲疏、随生生关系的远近而呈现出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二来,因为评价体系只有一份详案,即使师生有意识参照评价体系评分,可是因为时间关系,经过自评、互评后再师评的程序,如果教师不参与,那么自评和互评则可能失真,如果教师参与,师评的分值比例可能就远不止60%了,而且因为繁杂的年底工作也不可能让教师花诸多时间在认真解读评价体系上,最终结果还是模糊评价。
5.评价有量化评价而无质性评价。
考核只有分数,不重能力,也不注重思想。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核相对较难,特别是它的评价与升学、就业、评优等联系起来的时候,很难有充足的依据给学生的思想品德分出高下,丧失区分的功能,不像一张试卷那样看起来客观、公正。任何体制都有惰性,运行中都有偏离原来方向的倾向。思想道德评价本身就是一道难题,较难服众。量化的评价有明显的局限性,有些素质是无法用量化的手段准确测量的,例如德育课所要培养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素质、精神境界、人格等内隐的素质是无法精确测量的,教育效果的长期性也使量化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量化评价也会导致人们急功近利,忽视冷落不易量化的内容。例如一个在德育课上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不能说明他的思想品德就高尚,同时也可能导致学生使用非诚信的手段取得“高分”。虽然在教学实践当中很多老师把百分制简单地变形为等级制(例如优、良、中和不合格),但同样不能解决上述问题。所以要结合量化与质性的评价方式,收集关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资料,保证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情况在评价中都得到体现。
现行德育课的考核评价方式实际上已经异化了德育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其实施效果与最初的德育目标背道而驰,“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盛行是这种评价体系弊端产生的重要根源。要改变这种“一锤定音”、随心所欲的评价方式,我认为就应该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评价手段、考核过程,甚至要从评价的内容上作一定的改革。
二、中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探索
我认为,要消除以上的中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弊端,不妨突破单一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模式,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既自我评价,又他人评价,创造性地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1.使评价主体多元化。
家长、学生、校园教职工、社会人士、任课教师等共同参与评价,尤其是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评和互评。学生既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又要在家中、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当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认可、强化之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相对来说就比单一的在校班主任肯定关注要强得多。
我是在2008年初开始实施学生“挣德育分”的改革,学生得初始分为0分。学生因为某项具体的行为得到了家长、校园任何教职员工和社会人士的肯定则给予3分加分,如果某事件得到了校级领到或者省内人士的赞赏则加4分,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则加5分等,依此类推。一学期下来,原来要被英语专业开除的曾卫飞同学,转到我班之后让人真的欢欣鼓舞。她的爸爸和姑姑过来看她的第一次专业汇报演出,由衷地说孩子进步了。妈妈和阿姨看到她的主持和表演后同专业科长说:“这所学校真的培养人呢!”她成了年级各位老师称赞的好家伙,原本大胆而泼辣的曾卫飞成绩提高了,口才出色,英语根基原本就超过了一般同学,并参加了非常多的活动,也获得了非常多的奖项和德育评分。
不仅仅是曾卫飞,还有很多同学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家长的关爱,获得了自信和自强的动力。我班同学呈现出了与其他班级同学不一样的活力、创新能力与自信,自然也会在气质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一两个或一部分同学,而是整体上的差距,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和反省德育评价主体的立体化了。马斯洛的需求论告诉我们立体的评价者会让学生看到不同层次人士对于自我行为的肯定与赏识,强化自身的优点,同时也能警醒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反观。
2.使评价内容和形式多元化。
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这种尊重主要体现在任何学生都有“挣分”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具体体现在:
口语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发言的质量分数方面应该比一般胆大而没有质量者要高,优秀有内才但胆小者受到胆大的刺激也会逐步胆大起来,而且他还可以参加写作等获取分数;而相对来说,“后进生”也许能够在户外活动中,如乐于助人、体育竞技等方面获取分数,还可以从每天进步的情况,从家长和班级同学反馈的过程中获取德育分数,这不仅肯定了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进步的重要品质,而且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心胸。而相对来说调皮的“双差”生,总会有某种细微的品质被人发现,总会在某种特殊的场合展现他发光的一面,因而总会挣取他应有的分数。所以这些都不考虑在内,在正常出勤、行为规范、生活自理等方面也可以让其得到分数。因而评价的内容多到生活的角角落落,只要体制实施,学生就会积极为争取分数而努力,关注生活。
至于评价形式的多元化问题,我们可以在原有的纸笔评价的基础上,引进一些质性评价的形式,如课堂行为评定、家庭生活评定、社会生存评定、创业能力评价等。评价由组长、外在着装管理者、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寝室长、体育委员、卫生委员、助理班主任、班长、班主任等组成庞大的体系;评价可以细到帮助同学打饭、照顾生病的同学,由专人专员进行登记,登记到具体时间、地点、具体事件,在读报课和晚自习期间由相应的负责人进行公布,全班公布之后由被加分者签字才能认可。这样既可以随时让全体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家分情况,又可以激发他们的骄傲感,从而将赏识教育和自我反省教育进行到底。因为在关注自己分数的同时也能看到其他同学的分数,而且每月都会统计公布在成长专栏里,培养了学生的公平公正品质,也同时考验了某些弄虚作假者的良知,更激发了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
3.使评价功能多元化。
中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可以对“过去”起检测作用、对“未来”起引导作用、对“学生”起激励作用、对“教师”起促进作用。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对学生指东点西的人,而要用心、用发现的眼睛看到学生每时每刻的进步,看到学生每种隐藏的品质,看到学生的每一项优势潜能,因为加分永远比扣分更能激励人心、激人向上。我认为扣分不过是逼人就范的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手段而已。毕竟没有哪项惩罚措施可以让人发自灵魂深处地追求上进。所以,在我的过程性德育评价体系中只有加分项目,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赞赏“场”效应效果较佳。
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去敬老院,让学生通过调查敬老院的老人家的一生对自己最成功、还存在遗憾的事情作整体的评价,同时期望得到老人家对自己的勉励或者告诫等。之后形成调查报告,并评选出奖项。全班的人摩拳擦掌、风风火火地制订自己的计划,走入敬老院后大家就开始东奔西跑,搞卫生的、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的、陪老人敬爱散步聊天的各形各色、各显身手。我在走走看看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的能力很强,有的老人家还跟着学生一起唱歌跳舞,谈天说地,喜笑颜开的不说,声泪俱下的也不少,捶胸顿足、大骂不止的也有。沈文凤是早产孩子,她在各个方面总会跟别人不一样,做事慢几拍,脾气特犟,不爱与人交往、交流。写日记也会用一些老师看不懂的文字或者图画表达想法,因此,老师和同学似乎将她“冷落”了,她也活在自己的影子里。因此,上课她得不到分,头发和穿衣戴帽等行为规范也会偶尔得不到分数,总之,她不犯错误也不惹事,这个世界似乎有她没她没什么差别。可这一次她眉飞色舞地告诉了她采访的老爷爷,而且老爷爷还要她打电话给他不孝顺的儿子和儿媳妇,我建议她慎重点,她点了点头,也没说什么。之后在她的调查报告中得知,她打电话给了那个老爷的儿子,接电话的是儿媳,她把老爷爷交代的事情和自己采访的心情及一些劝告的话告诉了她,结果被她骂了一顿。这些调查都写入了报告中,并且激发了她的孝心,她写了不少以前对自己妈妈做得不孝顺的事情和忏悔。这篇文章被评为调查报告的一等奖,并且我把文章复印出来给他爸妈看了,当时她妈妈就哭得泣不成声……
我把这次的优秀调查报告张贴在“优秀的唯一栏”里面,而且在旁边贴上了他们和被调查者的照片,真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活动。这次调查彻底改变了沈文凤的行为,改变了她的行为和对世界的看法,也让她赢得了十多分的德育评分。之后她通过各项活动参与,在期末评价终于得到了合格分数,全班都替她欢欣鼓舞,给了她非常热烈的掌声和一人一句激动人心的评价语。这就是德育评价的功能。同时从以上活动中,不少同学害怕与陌生人交流、不知道如何打开话匣等也有所改变。这仅仅是一次活动带给学生的考验、提升、鼓励等,试想抓住某个特殊的契机一定能够改变更多学生的不良习性。
德育评价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自信、自立,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强。引导学生在相互的欣赏过程中开阔心胸和视野,多角度、多向思维;帮助学生公正、公开、客观地评价自己,检讨自己的过失和缺点,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判断是非能力的目的。学生能够随着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地完善自己。
对教师来说,能有效发现学生优点,与学生同进步、同学习、互相理解,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进步与提升,等等。学生之间朝夕相处,对同学的思想感情倾向、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等最了解。基于中学生正处在身、心、知全面发展的这一特殊年龄段,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逐渐增强,他们会特别在意自己在同龄人心中的地位和印象,并且会尽最大的努力克服缺点发挥长处,这个环节会促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节省了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累分的情况,教师可以非常直观地知道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因此能更直接地帮助学生发挥优势潜能,有针对性地补足劣势项目,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或者专项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等。
三、关于过程性评价的反思
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发展,重视学生自己“挣分”的过程。我们总会有这样的疑问,总会有学生不参与配合,如果只有加分没有减分的体制,那么学生旷课、迟到或者通宵上网,或者酗酒、打牌、斗殴等情况该怎么处理呢?难道要给他加分吗?老师认为学生能够自觉加分,可是他伙同家长或者社会人士来骗老师加分,难道老师要“昧着良心”加分吗?如果专业特殊没有那么多的活动或者项目供学生加分,到期末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拿不到及格该怎么办呢?如果教师采用基数加分会不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没有办法自圆其说呢?……作为一种尝试性的德育评价体制改革,两年的改革实践不足以使其完全成熟,不可能非常全面与合理,更别谈科学性了。可上述问题毕竟客观存在,也必然要解决。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观念,凡事质疑、多想多预测、多探讨、全面考虑总比盲目执行、复制要强得多,不过抱残守缺和裹足不前也不行。只有大胆尝试才可能推陈出新。因此,相信旷课、酗酒、打架等现象是少数,不可能全班都这样。只要有一半学生能够正常上课,那么就可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如果良莠各占一半,那么就可以实施分层次德育加分,只要道理讲通了我想优秀的学生会更加优秀。每天都迟到的学生,只要一天没迟到就加分,这样也可以帮助他进步。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优秀一点点,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
关于学生“骗分”的情况,我觉得只要他想加分就已经可以表示他追求上进了。若长期让他骗分,则不仅影响到他自己的发展,而且助长了他的虚荣、虚伪心理;使管理的同学出现有失公平公正的倾向。其实他可以骗一个管理者,相当分散的管理者不可能都被他骗,而且班主任会有所察觉,任课教师也会反映情况,因此庞大的管理体系不足以让一个学生“行骗”顺利冲关。
对于加分情况达不到应有的及格、优秀的专业或者班级,可以根据情况提高课堂学习或者实验操作分值,不过班主任要首先全局、全面、全过程考虑学生的最高得分,中间部分学生得分情况与最糟糕得分情况,这样权衡之后再定分值,就不至于出现尴尬场面。至于弹性处理部分,就看学生的期末考试情况,学生出现抄袭或者缺考情况应该适当地对守规守纪者进行加分处理,成绩尽管不主张排名我认为教师自己还应该有底,所以主张通过名次分优良等等级进行弹性加分处理,这样,许多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总之,思想品德评价不仅要激发学生好好学习,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创业能力、守业品德等,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树立自信,敢于自立、自强,勇于创业,善于创新。从而全面、动态地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达到促使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的最终目的,而不仅仅把目光关注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个别教育工作者的探索所能达到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望本文能抛砖引玉,为德育评价研究激起零星的浪花,促使德育评价体系更科学、合理、实用地动态发展下去,成为相对完善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