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归真堂熊胆风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久前,一家原本默默无闻的药企,在其申请上市的过程中却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民间反对潮――这就是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
“活熊取胆”的残忍,不但激起了动物保护主义者和很多普通人的愤怒,更引发了人们对中医药发展的担忧。用药治病,难道真的得残害动物吗?在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今天,以残忍的方式从活物身体上获取药材,已经显得十分的不合时宜。那么,传统中医药走到今天,还有没有必要继续使用动物药材呢?以熊胆为代表的动物药材有没有替代的产品?
福建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归真堂”)日前遭遇了创办以来最大的舆论风波。
这是一家以熊胆为原料的药业公司,他们本来谋求在创业板上市,股市募资将用于年产4000千克熊胆粉、年存栏黑熊1200头等两项目。
然而,由于该公司采取养殖黑熊并用活熊取胆的方式获取熊胆,其过程太过残忍,引发了很多善良群众的反对,同时也引发了一场熊胆是否能用其他中药代替的讨论。
熊之痛,折射中医药危机
千百年来,动物药一直是我国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含麝香、豹骨、羚羊角、穿山甲、熊胆等珍稀濒危药用资源成分的中成药品种大约有六七百种,生产厂家近千家。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物种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一些传统经典、特效的国宝级中成药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日益丧失。我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加入国际动物保护公约后,部分取自保护动物的药材如老虎骨、犀牛角等已经禁止贸易。目前市面上20年前生产的含犀牛角的安宫牛黄丸黑市里竟然被炒到十几万元1粒。以虎骨为原料,治疗骨质疏松、风湿关节炎的中成药现在基本没法延续。
因此,此次的熊胆事件只是中医药发展困境的一角,对于众多取自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的中药材,以及一些价格已经被列入“奢侈品”行列的昂贵植物药,如果不能依靠现代技术寻求其替代品,其发展前景堪忧。
熊胆并非不可替代
熊胆性寒,在传统中医药中常被用来医治多种疾病,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清肝名目、缓解痉挛和治疗眼疾等疗效。在西药中,熊胆中含有的活性成分――熊去氧胆酸(UDCA),能促进胆固醇的转化和排泄,常被用于治疗胆结石、胆汁性肝硬化和肝癌。西药中的熊去氧胆酸是从肉牛屠宰厂提供的牛胆中提取人工合成的。而中医使用的熊胆大部分是从养殖场饲养的黑熊身上抽取的。
然而,尽管熊胆被冠以很多神奇的功能,但在一些医学专家眼里,它仍然只是一味普通的中药。上海中医药大学养生研究中心主任周英豪表示,野生熊胆具有清热解毒、镇静止痛、平肝明目的作用,但目前市面上至少50多种草药具有与熊胆相似的功能。它的药用价值完全可以用更便宜有效的人工药品和更容易采集的草药来替代。
此外,目前业内外诸多医学专家和兽医专家均公开声明,活熊取胆制品存在安全隐患。总医院病理科汪盛贤主任在一项“活熊取胆”研究报告中指出:通过对取胆黑熊肝脏及胆囊标本的病理学观察,100%的取胆黑熊患有不同程度的肝胆系统疾病。这些胆汁可能存在肝癌和炎症细胞,极可能对人体造成健康伤害。
另据报道,沈阳某研究所30年前就开始研制和开发人工合成熊胆入药,相关研发结果早已通过卫生部两次审评会的审评,只是药品上市却一直迟迟未获国家批准。而苏州天绿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则为需要熊胆汁制品的人们提供了另一种解决途径。他们利用国际领先的工艺技术对禽畜废弃物――鸡鸭鹅等胆进行处理,不但减少了废弃物对土壤造成的污染,更通过研发合成了熊胆中的主要成分――熊去氧胆酸。
既然熊胆的主要成分可以通过人工合成而获得,又并非我们想象的不可替代的“灵丹妙药”,在物美价廉的人工合成和植物替代面前,这种通过残忍取胆汁的行为来制造药材也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熊胆“替身”大集合
天然熊胆的化学成分是结合型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少量牛磺胆酸钠、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微量胆红素,这些成分均已可以被人工合成熊胆代替。人工熊胆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质、稳定性等均与天然熊胆一致,主要有效成分相同,含量相近。
医学研究显示,人工熊胆抑菌、抗惊厥、镇静、利胆、解痉、解热等作用与天然熊胆基本一致,大部分项目与《本草纲目》上记载的天然熊胆功能主治相吻合。
除了人工熊胆以外,研究表明,熊胆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功效,可以用水牛角、金银花、蒲公英、黄芩、栀子等替代;熊胆的平肝明目功效,可以用野、桑叶等替代;熊胆的杀虫止血功效,可以用贯众、雷公藤等代替。可见,“杀鸡焉用牛刀”,治病离开熊胆完全可行!
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几个可替代熊胆治病功效的药材及验方――
清热解毒――金银花
金银花又名忍冬花、金花、银花、二花、双花等,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效。
咽喉炎:金银花15克,生甘草3克,煎水含漱。
感冒发热、头痛咽痛:金银花60克,山楂20克,煎水代茶饮。
腮腺炎:金银花、蒲公英各25克,甘草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治痈要药――野
野又名山,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苦,入肺、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明目、疏风平肝、消肿散结之功效,被誉为“治痈要药”。
目赤肿痛:野、金银花各15克,密蒙花9克,夏枯草6克,煎汤内服或外用熏服。
咽喉炎:野6克,泡茶饮用,在饮用时应在口腔里含一会儿,再咽下去,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疮疖:野全草15~50克,水煎。加黄酒少许,顿服,发汗;同时再用药渣煎水熏洗或鲜野加白矾少许,捣烂敷患处,干后再换。
救命良药――黄芩
黄芩又名山茶根、空肠、腐肠等,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可入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低血压之功效,素有“救命良药”之美誉。
舌疮、口腔溃疡:用黄芩10克炒后煎汤,取其浓液漱口,然后含于口中徐徐嘬饮,每日3~5次。
清热安胎:将黄芩研为细末,每次取3~5克,用白术15~20克煎浓汤调服。
胆囊炎:黄芩、柴胡、大黄各15克,半夏、甘草各12克,生姜10克,赤白芍8克,郁金18克,茵陈、金钱草、海金沙、金银花各30克,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止血妙品――贯众
贯众又名贯仲、管仲、两色鳞毛蕨等,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苦涩,入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杀虫之功效,可谓“杀虫止血之妙品”。在过去,人们经常把贯众用干净的纱布包上两层之后放置于家庭日常饮用水的水缸中来预防痢疾、肝炎等一些传染病,据说这种消毒方法,既能很好地预防各种流行病,而且对蛔虫卵和钩虫卵的杀灭率很高。
杀虫、防痢疾:贯众10克,放置于水杯中,以开水冲泡饮用。
外伤出血:将贯众(炒)研为细粉,敷于伤口处,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