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冈市某奶牛场DHI技术应用情况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冈市某奶牛场DHI技术应用情况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湖北省黄冈市奶牛场一年的dhi(Dairy herd improvement)测定结果,对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应用这一技术。结果表明,头胎牛占参测牛群的64%,产奶量及乳脂率的全年波动较大,平均SCC、产犊间隔和产奶时间分别为64万个、459 d和316 d,全年综合奶损失量772 t。热应激等问题是制约该奶牛场生产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DHI(Dairy herd improvement);长江中游;应用;黄冈市

中图分类号:S8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4-6092-03

奶牛群体改良(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是建立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基础上的育种和生产管理技术,所以又称为生产性能测定。DHI技术是通过测定奶牛个体的产奶量、乳成分和体细胞等指标,结合牛群的胎次、产犊日期等基础资料,形成DHI报表,分析整个牛群的生产和管理现状、遗传进展、产奶水平等情况,得到个体和群体的性能综合评定结果,发现育种和生产管理上的具体问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奶牛场的经营和管理者,以便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对提高牛场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最早于1994年开始推广DHI技术,先后建立了3个DHI测定中心,并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逐步开展测定工作[1]。

湖北省黄冈市位于长江中游,在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的落户和带动下,已建成投产高标准、规模化千头奶牛牧场26个,奶牛存栏量3万多头,成为湖北省奶业发展的优势区和华中地区的奶牛产业中心区。由于DHI技术在当地应用的时间较短,一些奶牛场不能很好地利用DHI分析报告,或奶牛场的应用效果不明显,影响了DHI测定工作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推广和普及这一技术,现将湖北省黄冈市某奶牛场的DHI检测和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择参测牛场2012年1~12月的所有在群产奶牛,参测牛数量最多时有172头,最少时为125头。所有泌乳牛饲喂TMR日粮,成分包括干草、青贮料、混合精料,早晚两次采用机械化挤奶。

1.2 试验方法

1.2.1 采样与送检 奶样瓶消毒清洗,添加DHI测定专用防腐剂备用。按正常生产程序,进行清洗消毒、擦干、弃去前3把乳,调整管道通路,再开始机械挤奶。挤完奶后,记录奶瓶中当次产奶量,取奶样共50 mL(早晚奶样按6∶4的比例采取),专用运奶箱冷藏保存,随采样表信息等一起送湖北省DHI中心参加测定。

1.2.2 报告获取与分析 从湖北省DHI中心获得反馈报告,通过与DHI测定理想值的对比,进行该牧场2012年全年测定结果的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牛群基本情况

该奶牛场参测牛的数量平均为155头(图1),其中头胎牛占64%、二胎牛占10%、三胎牛及以上的占26%,与理想值3∶2∶5相比,头胎牛的比例偏高,这主要是该场投产时间较短、前期外购的牛淘汰比例较高,培育自繁牛群为当前重要任务之一。从各月份的数量变化来看,上半年的泌乳牛数量大于下半年的,其中以9月份的为最低(仅125头),这是由于该场处于长江中游,夏季高温高湿,严重影响奶牛正常生产性能的发挥,因此通过调整干奶、配种等时间,有意使泌乳期(主要是泌乳上升期和泌乳高峰)错开热应激期,减少产奶量损失。

2.2 产奶量与乳成分

泌乳牛平均日产奶量及乳成分全年变化情况分别如图2、图3所示。由图2可见,平均日产奶量自5月份开始逐渐下降,持续半年之久,至11月份才有显著上升。虽然不排除个体泌乳高峰、日粮营养、体细胞数等其他因素影响,但仍可以认为夏季的热应激是导致产奶量下降的主要问题。

在乳成分的变化方面,乳糖比例较为稳定;乳脂率在4~6月期间的较低,9~12月的较高,这可能与下半年的优质青干草比例增加、青饲料品质较好(青贮玉米收割期)等日粮因素有关;全年的乳蛋白率也有波动,但变化幅度较小。脂蛋比相对比较稳定(0.99~1.13),大多数月份的都处于比较合理的水平。

2.3 体细胞数

由图4可见,上半年的体细胞数(SCC)呈现逐步上升态势,8月份达到最高值(101万个/mL),9月份起逐步下降,虽然12月份有所反弹,但总体上仍表现出与牛舍温度、湿度及环境卫生状况的密切相关性。一般认为,随着胎次的增加,SCC有上升的趋势[2,3],而该场的产奶牛群中头胎牛所占比例接近2/3,隐性炎的潜在威胁要大于体细胞数相当的其他奶牛场。

2.4 泌乳天数与产犊间隔

该奶牛场2012年各测试月份的平均产犊间隔为417 d;经产牛全年的平均产犊间隔为459 d(取参测牛全年最大值),与理想状态的13.5个月(405 d)相比,该场的平均产犊间隔多出了54 d,其中有27头牛(占经产牛的比例为1/2)的超过了400 d,有18头牛(占经产牛的比例为1/3)的超过了500 d,即使为避开热应激而采取的停配期,还是有一部分的成母牛存在繁殖问题。该场参测牛各月份的平均产奶时间为224 d,全年平均为316 d(取参测牛全年最大值),其中有62头牛的产奶时间超过了400 d。与理想产奶时间区间165~175 d及标准泌乳期305 d相比,该场的平均产奶时间增加了2个月,平均泌乳期延长了10 d,说明有部分牛的生产周期被拉长,不利于牛群休整,也间接降低了平均产奶量。

此外,在产奶时间超过400 d的牛中,头胎牛就有37头,如果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后续的产犊间隔将会更长。

2.5 综合损失

除牛群胎次分布比例、干奶牛比例外,高峰期延迟等6项因素都造成了经济损失。淘汰牛年龄偏小引起的奶损失量最大(全年合计532 t),这主要是由于该场投产时间较短,前期购进的牛尽管年龄不大但产奶量低,或是有其他生产问题,在产犊后的几年内逐步被淘汰;随着自产牛的陆续投产,淘汰牛年龄会逐步调整至合理水平。泌乳时间过长是引起奶损失的另一重要因素(全年损失量211 t),而高峰期延迟、胎间距较长、遗传进展慢、SCC较高引起的奶损失相对较小(图5)。

3 讨论

3.1 牛群结构

合理的牛群结构有利于奶牛场的均衡生产和持续发展。在奶牛场起步期,以繁殖扩群和培养自己的后备牛为主要任务,因购进的牛参差不齐,一般在繁殖1~2胎后逐步淘汰,尽管有的牛未到合理的淘汰年龄,由此而造成的奶损失也是牛场发展需要付出的必要代价。在牛场发展期,后备牛陆续投产,头胎牛是产奶牛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当牛场步入稳定生产期后,就应按照理想比例3∶2∶5,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调整产奶牛的群体结构。

3.2 产奶量和乳成分

产奶量和乳成分是奶牛场的综合性指标,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大多数的奶牛场都把提高产奶量作为增加经济效益的首选途径;少数奶牛场则因产奶量已处于较高水平,进一步增长的难度较大,所以在稳定产量的同时,还注重于改善乳成分,以获得优质奶差价;还有的奶牛场把销售额作为首要指标,追求高的乳脂率(乳脂率为大多奶企的主要议价标准),虽然其产奶量不高,但销售额不减,且相应的饲料投入略低,仍然可以获得好的收益。而对于本次调查测定的奶牛场,还是应从牛群改良、繁殖配种、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疾病控制等各个方面着手来提高产奶量。

3.3 体细胞数

体细胞数是DHI测定记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奶牛健康和奶牛保健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根据SCC的高低可以判断炎的发病情况或潜在威胁,成为奶牛场生产管理的重要指导数据[4,5]。每毫升牛奶中的SCC在正常情况下为20万~30万个,头胎牛的理想数为15万个[6,7]。SCC的升高不仅提示奶牛乳腺不良或是已患有隐性炎,而且对牛奶品质有着不良影响(乳脂和乳糖下降),所以应针对不同的泌乳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

3.4 产犊间隔

在正常情况下,奶牛承担着繁重的生产任务,发生生殖疾病机率增加,有些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繁殖障碍,从而延长产犊间隔,反过来又影响了产奶量和经济效益。对于包括本场在内的多数奶牛场,人的因素和牛的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如避开热应激期采取的推迟配种,不或隐性延误了配种等。

4 小结

DHI已成为一项比较成熟的奶业技术服务体系,能综合评价奶牛场生产和管理现状,及时发现个体和群体的具体问题,以便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可将测定结果应用于种公牛的后裔测定、良种奶牛的联合育种等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奶业的发展。

通过本次测定发现,热应激对产奶量、配种计划等有着重要影响,这同时也是当地乃至长江中游许多奶牛场存在的共性问题。而由于生产过程中的情况千变万化,通过DHI报告发现问题背后总有深层次的原因,多数情况下奶牛场因技术或其他因素受限,给出的建议并不能及时落到实处,问题得不到改善或彻底解决。对此,参测奶牛场应充分认识到DHI只是发现问题的手段之一,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由易到难、由核心到逐步解决问题才是奶牛场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王加启.现代奶牛养殖科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史春玲.应用DHI技术有效防控炎提高奶牛生产水平[J].中国奶牛,2011(13):29-30.

[3] 梁 琛,张晓彦,张建海,等.DHI体系在奶牛生产中的作用效果分析[J].中国奶牛,2012(2):45-49.

[4] 任惠波,刘海林,杜丽飞.DHI在湖南奶牛业中的应用[J].中国乳业,2011(7):36-38.

[5] 王杏龙,毛永江.DHI技术体系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1(4):58-60.

[6] 王东辉,魏玉兵.DHI技术在奶牛场饲养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草食动物,2009(6):25-27.

[7] 孙 宇,牛连信,张彦林,等.奶牛乳体细胞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乳成分的关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6):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