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尾寒羊羔羊痢疾的诊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尾寒羊羔羊痢疾的诊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年,羔羊痢疾多发于小尾寒羊群体,此类病症的主要发病因素是在B型魏氏梭菌的作用下造成初生羔羊普遍出现的一种发病急速的血液中毒症状,感染此病动物主要表现为腹泻剧烈以及小肠出现不同程度溃疡,自主羔羊牧业一旦出现本病,常常会出现牲畜大批死亡,给业主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痢疾;小尾羔羊;诊治方案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A

1 发病情况

2011年9月某养殖户从山东引回100多只小尾寒羊种养,当时成羊大多怀羔且多消瘦。2011年11月开始陆续产第一批羔羊,产下羔羊大多体质弱,在2011年12月~2012年2月产下的羔羊中有30%发病1~2d很快死亡,只有极个别病轻的自愈。

2 流行病学

羔羊发病很快,病羊和带菌羊市主要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发病羔羊以2~3日龄的发病最多。7日龄以上的很少发病。12月中旬连续2场大雪,气温急骤下降,羊舍也比较潮湿,温度较低,使羔羊受冻,加之母羊一胎多羔使之奶水不足,羔羊哺乳不当,加剧了病情的发生。

3 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为新生羔羊对母乳失去兴趣,少动嗜睡,低头拱背,一段时间后出现强烈腹泻症状且排泄物异味浓重,病羊粪便多呈水稠状,更有甚者稀薄如水,粪便颜色主要以黄、白色为主,掺杂灰、绿色,后期一部分便会出现排泄物混合血液,病羊便血,1~2d内便会死亡。

新出生的羔羊一旦染病,表现为腹胀但并没有伴随出现痢疾,抑或只排便只是少量稀便,这类病羔的病理表现主要体现在神经系统出现各类症状。如头部后仰、口留血沫、卧地不起以及四肢瘫软等,一般体温均低于正常体温,几到10几个小时内死亡。

4 剖解变化

病羊尸体样本表现为严重脱水状,尾部的毛粘连排泄物。其体内消化道系统的变化最为显而易见。胃内多数存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粘膜充血发红,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回肠粘膜,消化道出现不同程度溃疡面,溃疡直径一般为1~2mm,并伴随出现血带环绕出现在溃疡周围,一些肠内现有容物呈血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间或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有的有出血点,肺有充血区或瘀斑。

5 实验室诊断

5.1 病原学检查

取病死羔羊肝脏、脾脏及肠段粘膜少量涂片制成标本,采用革兰氏染色方案进行显微镜下检验,发现有比较粗大的杆菌,革兰氏阳性,为单个或2~4个相连或短链状,瑞氏染色有荚膜。将上述病料在厌氧及37℃条件下,在肉汤培养基中培养16~24h观察呈均匀混浊并产生气体。

5.2 毒素检查

选取病死羔羊肠内容物进行毒素检查,大约50mL,采用2~4倍稀释过后的生理盐水(若肠内容物稀薄时则不可进行稀释)。待标本与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以3000r/min离心5min,取上层清澈液体进行多次过滤,直至滤液澄清为止。去0.2mL滤液对试验小鼠进行尾部静脉注射,注射20min后,试验小鼠表现为呼吸逐渐加快,渐渐昏迷,40min后死亡。计量加倍,再次进行试验,结果试验小鼠的病变周期缩短,死亡时间缩短。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得知,病死羔羊的羊肠内容物存在相应的毒素,正常羊肠内容物滤液注射后不引起反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剖解变化,实验检验确认有革兰氏阳性产气荚膜杆菌、毒素检查可使小鼠致死,证明毒素存在,诊断为羔羊痢疾。

6 防治方案

由于本病受多种因素影响,病因较为复杂,建议采用全方面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有效的予以防治。

6.1 抓膘保暖

进一步加强针对母羊的饲养管理,是能否有效进行羔羊痢疾的先决条件。前期加强做好母羊的抓膘保暖工作,增强初生羔羊的机体免疫能力。实行计划配种,应尽量避免在最低温季节产羔。同时,进一步做好母羊保暖工作,兴建棚圈,并在每年产羔前修补严密。针对在日常的放牧过程中产出的羔羊,应在第一时间内放入保温箱,防止冻伤。寒冷季节尽可能做到留圈产羔,并设法提高羊舍温度,保持稳定,羊圈应保持干燥、避免潮湿。

6.2 合理哺乳

羔羊出生后应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

6.3 预防接种

于每年春秋两季对圈养羔羊群体进行羔羊痢疾菌苗或“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四联菌苗注射,产前2~3周再接种1次。

6.4 羊棚隔离与消毒

在每年的强冷空气到来之前妥善处理好棚圈及相应用具的消毒储存工作。一经发现患病羔羊及时进行隔离。

6.5 药物防治

羔羊出生后12h内灌服土霉素0.15~0.2g,每日1次,连续灌服3d,也可内服金霉素0.15~0.2g,每天1次,连续服3d,起到一定预防效果。对于一些表现症状的羊只,给以土霉素0.2~0.3g,再加胃蛋白酶0.2~0.3g,加水灌服,每日2次,连服5d。

7 结语

羔羊痢疾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魏氏梭菌可以通过羔羊吮乳、饲养员的手和羊的粪便进入羔羊的消化道。在外界不良诱因的影响下,羔羊抵抗力减弱,细菌在小肠(特别是回肠)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导致羔羊痢疾的不良诱因,主要是母羊怀孕期间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气候寒冷,特别是大风雪后,羔羊受冻;小尾寒羊一胎多羔,使得哺乳不当,羔羊饥饱不匀,导致本病发生。

通过上述得出综合防治措施,疫病得到了控制,且在羊群产下第2批、第3批羔羊时,没有再发生本病。羔羊痢疾发病快,死亡率高,治疗意义不大,故应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每年春秋各注射1次羊四联疫苗。妥善管理可有效对此类病症进行预防。天气寒冷时做好羊只的保暖工作,尤其不要让初生羔羊受风寒。做好周围环境卫生工作,定期进行清理,打扫和消毒。

常见的初生下痢致病菌主要有肠球菌、沙门氏菌以及大肠杆菌,出现疫情应仔细区别。由大肠杆菌或肠球菌引起的羔羊下痢,用魏氏梭菌免疫血清预防无效,采用大肠杆菌或肠球菌免疫血清则可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羔羊下痢,粪便内也杂有血液,剖解时真胃和肠粘膜潮红,并有出血点。总的来说,在病羔濒死或刚死时及时获取第一手病料做细菌培养检验,如分离出纯粹培养的致病菌株时具有诊断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铁柱,周印华,吴娜,等.小尾寒羊羔羊痢疾的治疗[J].河南畜牧兽医,2004(05).

[2] 吴奢,王东,周政.羔羊痢疾的诊治[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07(07).

作者简介:王育忠(1976-),男,汉族,山西省灵石县人,任职于山西省灵石县段纯镇畜牧兽医站,专业: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