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美术教学中有效鉴赏模式的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美术教学中有效鉴赏模式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旨在教学中建立开放的鉴赏方式,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建立与美术鉴赏知识、美术史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的鉴赏方式,使他们参与到教学中,能够自主地感受、体验、探索和思考美术作品。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地探索更多可行的鉴赏方式,以此来构建高中美术教学中有效鉴赏模式,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开放;关联;可行;鉴赏方式

高中美术鉴赏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是普通高中美术模块

教学中的必修课。因此,培养高中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成为高中美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

所谓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很难理解,美术鉴赏是一种操作性不强的活动,没有固定的程式,没有固定的答案。对一幅美术作品的鉴赏是纯粹靠学生思想来支配的精神活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有可能是雾里看花,什么也看不见。上美术鉴赏课时,老师若讲起来有点悬、有点虚,常常说那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悟性,学生听起来就会有点晕,因为每个学生的感觉都不一样,悟性更不一样。久而久之,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就会成为空虚的东西,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表现出昏昏欲睡,有的学生则冷眼旁观,直接导致了我们很多高中美术教师宁愿给美术高考专业的学生上考前技法课,也不愿意上

“美术鉴赏”这一费力不讨好的课。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在实践中从三个方面出发,引导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这一内容,试图构建有效的鉴赏模式,经过几年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开放性的鉴赏教学氛围

开放式教学,渊源于科恩(R.C.Cohn)1969年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同时,还渊源于斯皮罗(Spiro)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理论模型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上,而应注意学习者的心态(即情感与动机)变化。教育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培育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

1.开放的氛围

学生的个人感知是有差异性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认同这种差异性,只有认同才能营造一种开放、自由的欣赏氛围,教学才能不断推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建立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个人独特的视角去鉴赏我们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仅能激发他

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接受并理解美术作品,还能让他们以自己的观点来特殊地看待“美术”这个神秘而又多姿多彩的奇妙领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让课堂具有开放的教学和学习氛围。

例如,在《什么是美术作品》这一课中,学生曾经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美女是不是美术作品?”可以说,每一个人对美女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愫,那么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也是很正常的,美女到底是不是美术作品呢?如果教师直接回答,学生就可能受教师思维的影响,不再就这个问题去思考、去寻找可能的答案。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中选择了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再以辩论赛的方式来寻找答案的教学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辩论非常激

烈,观点也非常新颖,如一位学生说:“美女不是美术作品,因为她就像外面的风景一样是自然的,是父母创造的,不能说是美术作品,但是如果给她穿上精心创作的衣服,还有画上精致的妆容,或者拍成照片,再或者画成画,那么她就变成了美术作品。”又有一位同学说:“她就是美术作品,因为她生下来可能是漂亮的,但是如果不知道爱护自己的话,那就可能会变丑,所以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就是按照美的标准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让我们欣赏到这么漂亮的容颜,因此她就是美术作品。”学生的辩论为课堂增添了活力,同时也激起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热情。

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建立这种开放的氛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辩论去寻找答案。

2.开放的思维

我们现在的学生是有自己独立思维的年轻人,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的人文环境不同,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对人、对事不同的接触让他们对这个社会以及过去的社会有了各自迥异的想法和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再让他们像无声的观众一样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应该激发他们的学习活力,激起他们探究、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欲望,让他们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的

状态。

例如,在《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这一课中,教师带领学生鉴赏《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作品,有学生说:“在这幅作品中,我感受到了泉水非常湍急,带着小蝌蚪不断地向下游划去,让我想到了蝌蚪的妈妈,青蛙正在远处焦急地呼唤着它的宝宝。”也有学生说:“整幅画面的构图是竖构图,让人感觉水流非常长,所以想到小蝌蚪游到下游的时候就已经长成青蛙了。”上面两个答案是我们非常想听到的,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学生经历的社会环境变化了,难道他们就只有这两种观点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我们的课堂上就有学生说:“这里画的肯定是什么国家级生态保护区,不然就不会

有青蛙。”还有学生说:“这里真的好美好幽静呀,我真想到那里去度假。”这位学生的答案虽然背离了我们传统的希望,却也传达了自己对作品独特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再用我们的思维来固定学生的思维,要让他们从传统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对作品独特的感受,学生的想法跟时代有关,不可能按照老师的想法按部就班。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去鉴赏美术作品。

总之,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环境,让他们在开放的氛围,以开放的思维鉴赏美术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产生研究的

冲动,才能事半功倍。如果不顾学生的主观感受,一味把自己或者是史学家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只会事倍功半,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学习兴趣。所以,欣赏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使欣赏教学摆脱既定框架的束缚。

二、建立关联性的鉴赏教学体系

开放性的教学固然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表达学生的内心感受,但是不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主观感受与知识结构建立关联。这种关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与美术鉴赏知识建立关联;与美术史理论知识建立关联;与学生生活建立关联。

1.与美术鉴赏知识建立关联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

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美术鉴赏不可以脱离理论知识,形成空中楼阁。俗话说:“没有脱离整体的局部,要理解局部,就意味着要理解整体。”学生固然有自己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毕竟还不能做到很全面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建立起相当完整的美术知识体系,尤其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构建一

个具有关联性的美术史框架,才能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如,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作品,光有学生的主观感受,对作品的欣赏只能说是片面的,那么如何能够达到全面的欣赏呢?教师就可以从美术知识方面进行引导。

[案例1]《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学实录片段

师: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作品,我们同学的感悟可以说是非常的不错,那么你们在欣赏画面的时候是看到了什么而得到

这样的感受的呢?

生:弯曲的线条,让我联想到了水,从线条的走向又让我感受到了它是山泉,从上而下,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加上线条疏密和弯曲的变化,让我感觉水流很湍急。

生:画面中的墨点的形象就是蝌蚪,看着蝌蚪三三两两地向下游划去,让我想到了小时候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所以想到了青蛙也正在寻找着它的孩子们,因此想到了蛙声。

生:画面上面那一团团的大墨团,让我想到了幽幽深渊的高

山,线条让我想到了从山的深处直流而下的泉水,画面的长构图让我感受到山非常高,由此让我联想到了题目《十里蛙声出山泉》,感觉蝌蚪游到下游就会变成青蛙。

师:说得非常不错,那么你们知道墨点、墨线、墨团,还有构图在美术的术语中叫什么吗?它们叫点、线、面、构图等,除此以外美术的术语还包括色彩、肌理、体积、明暗等。美术作品就是由这些语言构成,因此,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不仅要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入手,还要关注它的美术形式语言,这种欣赏方式就叫做形式鉴赏。

如,欣赏《高空谱曲》这幅作品,我们如果完全照着这个固定的模式来鉴赏,先感悟,然后再点、线、面、色彩、明暗等一个形式一个形式地分析,最后再分析背景,进行对比,这样课堂就会变得很死板,学生也在机械、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这幅作品的鉴赏更有兴趣呢?我们就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美术鉴赏知识巧妙地融合在其中。

[案例2]《高空谱曲》教学实录片段

师: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生:安静、画面幽深。

师:画面中通过什么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生:近处清楚可见的高墙;远处模糊的房屋;从空而降的电线;还有电线上的小鸟。

师:对比《富春山居图》,看看两幅作品在构图上有什么不同?

生:《富春山居图》所采用的构图是散点构图,《高空谱曲》采用的是焦点构图。

师:在中国古代作品中几乎都是散点构图,那么吴贯中老师为什么要以焦点构图的方式来表现江南的水乡呢?教师介绍吴贯中老师的个人经历:吴老师曾出国留学,在国外期间他便致力于研究将中西方绘画相结合,加之他对故乡的怀念,所以便开创了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与中国画的水墨意境相结合方式来表现江南的水乡风情。

对这幅作品的鉴赏,教师就是巧妙地将鉴赏知识应用到了对作品的鉴赏中,先通过问题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感悟鉴赏和形式鉴赏中,再通过对比让学生对画家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产生兴

趣,从中了解画家的追求和欣赏中西方绘画相结合的美,我们这种在不知不觉中与鉴赏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没有以前灌输式的枯燥,反倒让学生自觉地深入其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深化了知识结构,可谓一举两得。

在鉴赏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开放的氛围、开放的思维,还要与鉴赏知识建立关联,这样我们的鉴赏才能够更有效、更有意义。但是在与鉴赏知识建立关联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能让课堂变成概念化的操作,要做到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鉴赏知识,把它与我们的教学巧妙地结合。

2.与美术史理论知识建立关联

在历史的长河中,美术在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

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要对它所处的时代和其美术特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欣赏美术作品,也就是与美术史理论知识建立关联。

例如,欣赏作品《最后的晚餐》,首先我们要了解它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将有利于我们理解这幅作品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

此画描绘的是《圣经》中的故事。在逾越节的前一天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晚餐的时候,耶稣说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引起了12个门徒的骚动。在这幅画中我们主要分析的是达·芬奇是如何来突破常规、通过13个人物瞬间的姿态和表情来表达13个

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要进行这样的分析,首先我们就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绘画上所发生的变化。

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在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的行为受到许多的约束,她们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不然就是对上帝的“亵渎”。所以中世纪的肖像画,一般都画得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渴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缚,这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针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一切;他们相信并且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

在绘画上发生的改变:突破了中世纪肖像画的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的局限;突出人性,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歌颂真、善、美的事物,批判假、丑、恶的事物。再如,中国古代陶瓷器的发展,有人说:“每当伸手拾起质朴而可爱的陶瓷碎片,于是乎,那被隐秘着的美开始轻快的歌唱,那碎片谱写的历史翩翩起舞。”这是碎片谱写的历史,也是泥土与火的文明史。在中国,瓷器就像民族的灵魂一样伴随着每个朝代的发展,体现着每个朝代独特的美。因此,在讲解瓷器知识时就要通过瓷器的纹样、色彩等来了解每个时代瓷器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唐代的

《青釉凤首壶》具有浓浓的异国风情,也体现了唐代对外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的安定。宋代瓷器达到了高峰期,形成的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在纹样和色彩的变化上都有所突破。元代出现的青花瓷和明代出现的五彩瓷,在色彩上有了新的突破,正所谓“浓妆淡抹总相宜”。不同时期人们对美的不同的追求,在艺术上得到了最终的体现。下面就以宋代瓷器为例,看看这一时期瓷器在纹样和色彩上都有哪些突破。

[案例3]《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宋代瓷器》教学实录片段

师:多媒体呈现不同窑场的作品,看看它们的色彩都有什么

特点?

生:汝窑像雨后天空一样的青色,官窑呈现出高贵的粉青色,哥窑的色彩没有什么特别,钧窑的色彩很漂亮,像海棠红又像玫瑰紫,定窑是白色的。

师:思考是什么让瓷器的色彩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生:烧制的工艺。

教师讲解有关瓷器烧制工艺的知识,使学生对瓷器的制作有

深入的了解。

师:五窑的瓷器中有没有哪些瓷器的纹样比较特别?

生:比较特别的是哥窑烧制的瓷器,呈现出一种开裂的纹样,就像烧制失败的作品。

生:钧窑上的纹样比较特殊,感觉是自然流动形成的。

教师再讲解有关哥窑瓷器和钧窑瓷器的知识。哥窑的瓷器就是一种缺陷美,以开片而著称,制作师在烧制的过程中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掌握了开片的技术,创造了这种仿佛冬天江河里冰片碎裂的样子。在古书中留下了一句非常精美的诗句“冰纹之美,动魄惊

魂”。钧窑瓷器在制作中使用了氧化铜,还原出一种红色的斑纹,使之呈现出海棠红、玫瑰紫的颜色,在烧制的过程中色彩是自由流动的,因此,钧窑每件作品的纹样都不一样,被人们称为“夕阳彩霞”。

由此可见,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要将欣赏的方法与美术史理论知识巧妙地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目的。

3.与学生生活建立关联

美术是多元的,很多作品也是很难理解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这些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选择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将美术鉴赏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关联。

例如,欣赏《捣练图》,学生往往对这些古代的长卷人物画不知如何鉴赏,那么如何引导他们来鉴赏这幅作品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场景变化来给画面分段,然后根据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分析画面中人物所从事的工作、人物的性格等,既而给画面起名等方式来深入了解作品。

[案例4]《捣练图》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根据画面的场景变化将作品进行分段。

学生分了三段。

师:结合我们的生活,根据动作、表情分析他们从事的工作,并给画面起名字。

生:第一段就像现在农村的老婆婆到河边用棒子捶打衣服一

样。所以应该是洗的工作,叫“洗丝”吧。

生:第二段其中一个女人的动作感觉像在捣线,我们小的时候妈妈经常让我们撑开两只小手把毛线挂在我们手上,以便妈妈捣线。所以我们当时的作用就应该相当于他前面的那个架子。另外的一个女人一手高高抬起,一手握布感觉像在缝合。整个画面应该叫它“理丝缝合”。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不错,还将画面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从生活细节中感受画面。做得非常不错。

生:第三段有两个女人拉布,还有一个女人用个什么东西在布上拉扯?我想应该是要把布弄平吧。

师:怎么弄平?仔细观察画面看看这个场景除了这几个女人还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生:还有一个女孩子蹲在地上,她的脸有点红,并且侧着脸。

另一个学生马上抢答:“是在烧火,因为下面有个火盆,另外那个女人在做的应该是熨烫。”

生:那个手里拿的东西应该是古代的熨斗。这个发现让全班同学都很激动。

师:那这个画面就应该叫它熨练吧。

通过联系生活中的细节,学生发现了美术作品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生活中的细节与作品建立起感情,从而对了解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也就很容易鉴赏作品了。

又如,在我们的课本中有这样一课《各异的风土人情》,讲的就是中国的民间美术,我国民间艺术植根于人们的生活,用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它的很多设计都与我们的节日有关系。因此,在学习这一课时我们就从节日中的民间艺术入手,了解它独特的含义。在课的开始,老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抢答的环节,用最快的速度列举我们生活中与节日有关的民间艺术作

品,谁列举得多谁获胜。学生说出了好多与节日有关的民间艺术作品,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说出作品独特的含义。比如,有学生说到结婚的大红喜字,教师就问这个喜字里面有什么寓意?教师通过从让学生说身边的节日入手,再了解其民间艺术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欣赏民间艺术作品。

再如,在学习工艺选修《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一课时,由于古陶瓷艺术距离我们遥远,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对陶瓷艺术品的欣赏能力成了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上好这一堂课,教师联想到了曾经非常火的一个事件,就是2005年在英国佳士拍卖行拍卖的一件作品《鬼谷子下山图》,这件作品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这段热点信息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从器形、颜色等方面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通过从身边的热点新闻入手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习的原动力,所以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关联,才能够让他们更有兴趣、更有激情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作品中感受生活。

三、探索更多可行的鉴赏方式

史学上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美术作品之丰富、内涵之深刻,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式,寻找更多可行的鉴赏方式。

1.利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鉴赏

高中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和特征。

而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

态的影响中,各个民族又产生了较为独特的美术语言,比如,中国绘画讲求笔墨、意趣、虚实、章法等,而西方绘画更注重透视、质感、空间、色彩等。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个性特征等的差异,个人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又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通过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的方式,从感性的描述到理性的分析,再到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更全面地鉴赏美术作品,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鉴赏

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建议提出:要有效地运用现代手段,开展美术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美术鉴赏活动离不开鉴赏对象。高中美术鉴赏的对象不仅包括中西方绘画作品,还网罗了中外雕塑、建筑、工艺等艺术形式。课堂鉴赏往往以图片为主,图片的收集形式较广,各类图书、杂志、挂历等都可以直接展示于课堂,网络中查找的图片、摄影、摄像等有关资料,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成课件直接展示,其灵活性和实用性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及的。

如,在讲到《什么是美术作品》这一课时,教师播放了音乐作品的录像和文学作品的声音,为学生展示了音乐、文学以及美术形象的差别。在《各异的风土人情》一课,教师收集了扎染等多个视频资料,将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作品及作品的制作过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变遥不可及为方便直观。当然,对一些生活中较容易找到的工艺美术作品,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寻找和发动学生搜集的方法在

课堂上展示实物。如,还是《各异的风土人情》一课,教师就是利用自己的收集和学生的收集在课堂上展示了年华、蝈蝈笼以及中国结等实物作品,这些作品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目光,给学生最近距离的视觉、触觉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利用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鉴赏

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提出:要认识美术与自然、社会的联系。

美术这一艺术形式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逐渐形成的,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美术作品积淀了丰厚的人文背景。任何一种美术样式都与它赖以生成的自然条件、地域文化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绘画语言。例如,中国画自古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师,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貌的巨大差异为画家师法自然提供了很大的写生空间。北方的山高大挺拔、肌理明晰、气势压人,所以北方山水画作品多峥嵘壮阔,沉雄厚重,山石突兀——如北宋范宽的作品就多取雄奇险峻磅礴之势;南方山水温润秀美,树木苍郁,水汽氤氲,山水画作品自然墨色湿润,清新秀逸,绵渺邃深,含蓄蕴藉——如米芾父子的作品就表现了我国南方山水湿润缥缈的特色。

4.利用实践的方式进行美术鉴赏

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建议提出:要强化体验和实践,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例如,对抽象美术作品的鉴赏,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从形式要素入手,但是学生可能还是不明白画家究竟要表达什么?那么我们能不能尝试先让学生自己体验再进行分析的策略。如,欣赏《百老汇爵士乐》这一作品,我们先请学生听音乐来画画,让学生在或激情或抒情或欢快或忧伤的音乐中表达自己的感情,看这个时候学生会怎样表达。大部分同学根据音乐的起伏用点、线、面等来表现,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表达来引导学生欣赏抽象美术作品中画家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我们要改变只在教室上课的策略,把学生拉到室外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美术作品。例如,利用美化身边的环境在实践中鉴赏美术作品。让学生装扮校园的围墙,这是一个亲身体验、鉴赏美术作品的绝好机会。因为,在这个围墙的美化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注意构图的大小比例,还要注意画与画之间的联系,并且还要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线条粗细的运用,以及用笔的流畅。这些都是我们通过课堂内一两幅画的练习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除了对作品的分析,还要让学生亲身实践进行大胆的创作,通过动手实践不但让学生感受了绘画的魅力,绘画中的语言要素,而且可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美术应该是感性的、充满感情的。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维纳斯》只是一尊雕塑,但它体现出超越时间的美;《清明上河图》只是一卷纪实性的水墨画,但一个盛世的繁荣市井的喧嚣都跃然纸上,那道路间的论价声透过纸张阵阵地击打着耳膜,仿佛历史在眼前

一幕幕上演,那样的真实,那样的生动。

美术也是实在的、生活化的。它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现象,它折射着人类意识及科技的演化。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认识客观世界,会有一种不同于别人的全新发现。因此,美术鉴赏是一个无限的再创造过程,是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鉴赏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今中外的各种风格的美术作品,开阔艺术视野,丰富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引导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形成接受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情绪和审美观点,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美术教学者应该重视这一机会,在教学中建立开放性的鉴赏方式,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

趣,并为他们建立与美术鉴赏知识、美术史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的鉴赏方式,使他们参与到教学中,能够自主地感受、体验、探索和思考我们的美术作品。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地探索更多可行的鉴赏方式,以此来构建高中美术教学中有效的鉴赏模式,以理性分析为基础,加之感性的接触和感受,切切实实地触摸美术的魅力。

(作者单位 浙江省余杭第二高级中学)